林炳明
(龍巖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福建龍巖 364000)
龍巖市新羅區(qū)某牛蛙養(yǎng)殖場5月20日報告蛙大量死亡,請求診治。現場觀察,養(yǎng)蛙場用稻田簡單改造而成,養(yǎng)蛙池總面積約3000 m2,單池30~200m2不等,將原田埂加高至40cm左右形成池埂,池頂搭簡易遮陰網,引上游溪河無污染水源,用微流水方式養(yǎng)殖。存塘病蛙集中在3口,面積合計約300 m2的蛙池中,個體大多100g左右,養(yǎng)殖密度大,池水水質差。投喂標注為“牛蛙專用飼料”、粗蛋白23%的膨化飼料,飼料接近保質期,有輕微酸敗味,池中殘餌多。養(yǎng)殖場環(huán)境差,工具未消毒、未專池專用。業(yè)主介紹,蛙場最高存塘5萬余kg(折合密度約17kg/ m2),已發(fā)病30d左右,已死蛙1500余kg,折15000余只,經多種抗菌、抗病毒藥物治療無效。除拋售外,尚存塘蛙3000kg左右,約30000只。
存塘蛙群體色淺黃,皮膚失去光澤,食量大幅下降,反應較遲鈍,多數病蛙獨游于食臺附近。病重者拒食,發(fā)呆,歪頭,偶作甩頭動作,甩頭后則跌倒,仰于水面打轉,直至死亡。業(yè)主介紹,從起病到死亡一般7d左右。
解剖瀕死病蛙,可見腦部明顯充血,腹腔有少量腹水,肝臟失血呈灰白色。
無菌環(huán)境下取瀕死病蛙腦、肝組織,接種普通平板,30℃培養(yǎng)18h,可分離得到若干單菌落,取優(yōu)勢菌涂板并經姬姆薩染色,在1000倍油鏡下發(fā)現無鞭毛球狀細菌,呈單個、雙個和鏈狀存在。
根據臨床癥狀初步診斷為腦膜炎病。實驗室檢測結果驗證,疑似為鏈球菌感染的腦膜炎并發(fā)肝炎病。
鑒于本病屬細菌入侵腦組織引發(fā),存在血腦屏障,治療相對困難,且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應迅速采取對應控制和治療措施,將死亡控制在最低水平。具體如下:
(1)全場立即用30%的生石灰水沿池埂淋灑,7d后重復1次,操作時盡量避免石灰水流入池中。全蛙池潑灑聚維酮碘溶液,使水體達到4mg/L濃度,1次/d。養(yǎng)殖工具用20mg/L高錳酸鉀液浸泡消毒,專池專用。入場口加設高錳酸鉀消毒池。
(2)全場立即挑選病蛙,將不攝食、活力差的頻死病蛙揀出,做深埋+燒堿+生石灰處理。將不攝食但活力較好的病蛙揀出,移池,放小池隔離注射治療,隨時揀出治療中死亡的病蛙做無害化處理。處置過程,首次無害化處理病蛙435kg,首次移池隔離注射治療病蛙105kg,計1095只。
(3)揀出頻死、不攝食病蛙后,其余蛙分池分稀一半繼續(xù)養(yǎng)殖,集體口服藥防治兼施。在口服藥同時,繼續(xù)揀出頻死病蛙和不攝食但活力較好的病蛙,分批、按上述辦法分別處理。治療中累計揀出45kg頻死病蛙做無害化處理,揀出196kg病蛙移池注射治療。
(4)立即更換成新鮮、名牌牛蛙專用飼料。采購少量優(yōu)質鰻魚飼料(治療拌藥用)。
根據臨床診斷,立即選擇對腦膜炎有效的藥物,邊做實驗室檢測,邊施藥治療。
3.2.1 隔離的不攝食病蛙
隔天輪流用2mg/L濃度二氧化氯和20mg/L濃度聚維酮碘藥浴病蛙10min,1次/d。同時,每kg蛙每次注射氨芐西林鈉液10mg,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現配現注射,用連續(xù)注射器,分別注射臀肌、前肢基部和腹腔,隔6 h1次,3次/d,連續(xù)注射3天。
3.2.2 分稀養(yǎng)殖的其余蛙(可自主攝食)
全部按病蛙治療,全池給藥,先口服氨芐西林鈉+三黃粉,后喂磺胺嘧啶鈉。在給藥同時,每1kg蛙同步添喂20mg水溶性維生素C。藥物與維生素C用優(yōu)質鰻鱺飼料合拌,擠壓成短條狀,現拌現喂。
(1)即日起,每1kg蛙每次喂20mg氨芐西林鈉可溶粉+三黃粉(按說明書用),3次/d,隔6h喂1次,連續(xù)5d。
(2)第6d起,停喂氨芐西林鈉可溶粉+三黃粉,改喂磺胺嘧啶鈉片劑(磨粉),每1kg牛蛙每次喂30mg,首日加倍,早晚各一次,連喂6d。
3.3.1 隔離的不攝食病蛙
首次隔離注射治療病蛙105kg,計1095只,口服給藥治療期間陸續(xù)揀出病蛙196kg作注射治療,合計注射治療病蛙301kg。注射后仍陸續(xù)死亡,從開始隔離注射到死亡一般4d,最后全部死亡,成活率為0。
3.3.2 分稀養(yǎng)殖的其余蛙
口服氨芐西林鈉+三黃粉3d后蛙群活力明顯好轉,發(fā)呆、歪頭、拒食病蛙明顯減少,5d后僅可揀出少量發(fā)呆、歪頭病蛙。繼續(xù)口服磺胺嘧啶鈉3d后全部正常吃食,未發(fā)現發(fā)呆、歪頭病蛙,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療結束后轉食牛蛙飼料,30d未見復發(fā)。
經清理統(tǒng)計,口服治療蛙治療前總重為3000kg(存塘總量)-435kg(首次無害化處理量)-105kg(首次隔離注射治療量)=2460kg,治療過程累計揀出隔離注射治療196kg,死亡無害化處理45kg,合計淘汰241kg。成活率為(2460-241)/2460≈90%,
(1)近年來,隨著牛蛙養(yǎng)殖規(guī)模的快速擴增,受養(yǎng)殖密度、水質、飼料和種質等綜合因素影響,牛蛙病害頻發(fā),經濟損失嚴重。疾病施治應先急后緩,本例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迅速采取隔離、改善環(huán)境和邊檢測邊對癥治療等應急措施,為挽回損失爭取到寶貴時間,而根據不同藥物的特性,采用先青霉素后磺胺嘧啶鈉的給藥順序,則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2)牛蛙腦膜炎病和肝炎病均具有發(fā)病面廣、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特點,最高死亡率可達90%以上,病期集中于7~10月份,主要危害100g以上的成蛙[1]。兩者多單獨發(fā)病,并發(fā)未見報道。本例針對并發(fā)情況,采取分步治療、辯證施治的辦法,取得較好療效。
(3)青霉素類藥物對球菌的抗菌作用強,尤其對繁殖旺期的細菌滅殺效果更好,能穿過血腦屏障,并通過血液循環(huán)作用于肝臟,可短時間有效抑制和殺滅致病菌。氨芐西林鈉是一種廣譜半合成青霉素,它對球菌的作用明顯高于其它青霉素類。三黃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調節(jié)機體功能,同時還有廣譜抗菌作用[2]。本例中,先通過氨芐西林鈉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同時用三黃粉鞏固治療和調理體質,達到了標本兼治的功效。
(4)在肝臟異常時,口服適量維生素C有助于恢復肝功能,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2]。病蛙在大劑量服用抗生素后,投喂一定劑量的維生素C可有效解除蓄積于肝臟的毒素,增強機體功能,起到治療疾病的輔助作用。
(5)磺胺嘧啶鈉是一種毒副作用小的廣譜抗菌類藥物。在體內排泄較慢,有效濃度維持時間較長[2]。主要用于敏感腦膜炎奈瑟菌所致的腦膜炎治療,是腦膜炎病磺胺類藥物的首選藥。本例中,病蛙經過青霉素快速殺菌治療并輔以中藥調理和補充維生素后,致病菌得到有效控制,但尚未完全殺滅,此時口服磺胺嘧啶鈉可實現持續(xù)殺菌,避免疾病反彈,達到徹底治愈的效果。
(6)本例中,養(yǎng)殖環(huán)境和飼料質量是疾病的主要誘因,因此,治愈后合理控制養(yǎng)殖密度和選用高蛋白優(yōu)質配合飼料是長期控制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養(yǎng)殖密度問題也是今后牛蛙養(yǎng)殖應注意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