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文加
(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索加鄉人民政府,青海治多 815499)
瘤胃積食主要是牦牛日常飼料的膨脹性和飼草難以消化的原因所導致。牦牛采食粗飼料后,會使瘤胃壁陷入擴張停滯狀態,增大瘤胃容積,進一步使瘤胃運動更加活躍,導致消化功能紊亂。這類病通常在放牧牦牛中較為鮮見,多發于育肥牦牛群,臨床癥狀表現為脫水、虛弱、瘤胃停滯和臥地不起等等,死亡率很高。
牦牛瘤胃積食在臨床上主要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在癥狀表現上具有一定差異。
急性瘤胃積食主要是因為采食過多飼料造成的,發病速度較快,通常會在采食飼料之后發病,時間在幾小時到12小時之間。發病初期癥狀是精神食欲不振,鼻鏡干燥、左腹脹滿,會出現疼痛起臥的現象,自身反芻也會逐漸減少。糞便會呈現黑色、干燥味臭。經獸醫聽診,會發現瘤胃蠕動減弱甚至消失的癥狀。在病情不斷加深的過程中,患病牦牛的左幅通常會嚴重膨脹,呼吸變得急促,四肢不斷張開,后期脈搏與呼吸都會更加劇烈,同時伴隨痛苦呻吟的現象[1]。
相對于急性,慢性瘤胃積食通常是經過長期形成的,各類癥狀也并不劇烈,主要分成胃熱型瘤胃積食與脾虛型瘤胃積食兩種類型。發病初期,通常牦牛的采食量和反芻都會更少,出現絕食和空口咀嚼的情況。患病牦牛的左腹通常會膨大脹滿,觸感堅硬,瘤胃蠕動頻次減弱,外在表現為代理拱背,焦躁不安,伴有間歇性腹瀉。
高原牦牛瘤胃積食的重要發病原因就是食物中毒,如果高原牦牛在采食飼料中,攝入有毒物質或者飼料中含碳水化合物,就會擴張牦牛瘤胃壁,引發瘤胃積食的癥狀。如果牦牛采食含量過高的小麥、燕麥等物質,就會出現瘤胃積食的問題。例如燕麥,盡管毒性小,但當其狀態為粉末狀,就會擴散內部的毒性,使食物含毒量加深,引起牦牛中毒的現象。
牦牛在生長繁育過程中,飼料質量導致牦牛瘤胃積食發病,同樣屢見不鮮,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牦牛會偷食精飼料;其次,突然更換飼料,當飼料品質提高之后,牦牛會過量采食,從而引發瘤胃積食的問題,影響牦牛健康生長;再次,飼喂過程中,有一些粗硬的材料使牦牛難以消化;最后,有一部分精飼料易于膨脹,諸如豆子、玉米等等,都會在牦牛采食并伴有大量飲水的情況下,引發瘤胃積食或瘤胃鼓氣的現象,使牦牛的病情再次加重[2]。
診斷方法有以下幾種:首先通過觀察判斷的方式,若牦牛肷窩部出現鼓脹現象、鼻鏡干燥,伴隨腹痛不止、回首顧腹、搖尾弓背的現象,而且糞便呈現黑色、干燥味臭,可以診斷為瘤胃積食。另外,也可以通過觸診判斷,觸摸牦牛的瘤胃,檢查瘤胃脹大的程度,以手按壓,若感受到堅實,重壓成坑,就是瘤胃積食的癥狀。最后可以通過聽診診斷,用聽診器聽取瘤胃蠕動音,若聲音微弱消失,即為瘤胃積食發病癥狀。
4.1.1 促進消化療法
若病牛瘤胃積食的癥狀較輕,可以在1到2d的時間段,讓牦牛禁食,工作人員可以在牽病牛在平坦區域走動的同時,為病牛按摩瘤胃,按摩頻率為2~3次/d,每次持續20~30min,同時保證牦牛充足的飲水量。
4.1.2 瀉下療法
如果病牛出現大量積食,則必須要設法排除在瘤胃中的飼料,瀉下療法對于治療該病有奇效。具體可給牦牛服用一定的溶液,溶液配比為500~800g的硫酸鎂或硫酸鈉、30~40ml松節油和1000~3000ml溫水,從而加速排出患病牦牛瘤胃內的積食,讓牦牛早日康復。
4.1.3 洗胃療法
洗胃療法可以將膠管(直徑4~5cm,長度250~300cm)導入牦牛瘤胃內部,來回抽動,使瘤胃不斷收縮,使瘤胃之中內容物從導管流出。如果內容物從導管中排出不順暢,則需要在另一端連接漏斗,注入40~50ml溫水到瘤胃內,利用虹吸法引出瘤胃中的積食。
4.1.4 手術療法
如果病牛瘤胃積食較為嚴重,則應采取手術療法。在這之前對手術用具進行徹底清洗消毒,若瘤胃鼓氣情況嚴重,應當先進行胃穿刺放氣,之后對牦牛進行保定麻醉,以備手術。切開左肷部的腹壁腹膜,暴露瘤胃,切開瘤胃取出內容物,最后縫合瘤胃、肌肉筋膜與皮膚。手術之后應當配合一定抗生素防止感染。
首先應當加強飼料投喂的科學性,保證飼料的定時定量投喂規律,使牦牛進食更加科學。飼料方面需要保證飼料的優質型,如果一定要更換飼料,也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以免牦牛無法快速適應。飼料投喂中同時要保證充足水量,工作人員每天要帶領牦牛運動,防止出現積食,平常也要多觀察牛群整體的精神和活動狀態,如果一旦發現情況不對,一定要及時治療,不能拖延病情。
高原牦牛的瘤胃積食是一種常見病癥,對于牛群整體危害性較大。因此養殖業主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該病防控的重要性,及時發現并治療,注意養殖的科學性,保證整個牛群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