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偉 齊憲龍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農業和水利服務中心,遼寧盤錦 124010)
豬弓形蟲病,是由剛地弓形蟲寄生豬體多有核細胞而誘發的嚴重人畜共患病。此病臨床以高熱稽留、呼吸系統病變、皮膚發紺、母豬流產、死胎等為典型癥狀。此病在國內各地均有流行,感染率達30~50%,致死率高達30~40%。近期,盤錦市時有此病發生,文下總結此病的診治經驗,為降低此病易感、確保生豬健康養殖作技術指導。
就弓形蟲流行過程而言,在其繁殖發育過程中,至少需經兩個以上的宿主,而終末宿主為貓,在貓體內以裂殖體、配子體、卵囊三種形式存在。而人、豬則為中間宿主,體內以滋養體、包囊等形式存在。
易感病例的調查中,不同性別、日齡、品種的豬均有易感性。其中,以3~5月齡的生豬,易感性最大。整體趨勢,成年豬易感高于哺乳仔豬。
此病的傳染源,為病畜的內臟、排泄物、分泌物、乳汁等,一旦被感染均有被傳染的可能。
此病可經多途徑傳播,消化道、呼吸道、傷口、胎盤等,都有經傳播給的報道。
(1)急性型癥狀
類似豬瘟,病豬體溫突然升至40~42℃,稽留7~10d,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現,呼吸淺表增快,體表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腹股溝淋巴結),耳翼、鼻端、四肢內側、下腹等部位出現紫紅色斑塊或小出血點;懷孕母豬高燒后流產或產死胎、畸形胎。
(2)亞急性型
病豬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勢呼吸,持續10d左右開始產生免疫力,以后逐漸恢復。
若蟲體寄生于腦部,則表現神經癥狀,如痙攣、運動障礙、后軀麻痹;有的蟲體寄生于眼內而導致失明。
(3)慢性型癥狀不明顯,但影響豬的生長發育,有的甚至成為僵豬。
經剖檢病死畜尸體,除典型神經系統疾病外,肉眼可見的典型病變,集中在各大臟器和組織內。典型病變表現為:肺部高度水腫,明顯膨大。大小葉,間質增厚,充盈各半透明狀的水腫液。肝臟病變泛黃,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病死灶。2周身淋巴腫大,尤其腸系粘膜腫大最明顯,伴有充血、出血,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灶。脾臟腫大,切面黑紫色。腎部有壞死灶,遍布大小不一出血點。除此之外,氣管、支氣管等處,積蓄大量的液體。腹腔內充液,呈淡黃色。
取病死豬病料組織——肝、肺、脾等等,涂片后經瑞氏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明顯可見呈月牙形的蟲體。蟲體細胞質呈藍色,而核為紅色,可確診為弓形蟲。
依據流行病學,結合臨床癥狀,參照剖檢病理,能初步診斷為弓形蟲病感染。確診,需結合實驗室診斷。顯微鏡下,可見淋巴、肺臟、肝臟等病料組織處,有大量的弓形蟲體,可確診為此病感染。
7.1.1 藥用組合
此病治療用藥,抗生素效果不佳,磺胺類藥物為首選。
隔離病例的用藥,比較高效的用藥組合,如下:
磺胺嘧啶,每次60mg/kg,配用乙胺嘧啶,每次1mg/kg,制備合劑,口服,每天2次,持續用3~4d。
磺胺嘧啶,用量:70mg/kg。或,甲氧芐胺嘧啶,用量:14mg/kg。用法:口服,每天2次,持續用3~4d。
磺胺嘧啶70mg/kg。二甲氧芐胺嘧啶14mg/kg,口服,每天2次,持續用 3~4d。
磺胺-6-甲氧嘧啶,用量:20~25mg/kg。用法:口服或肌肉注射,每天2次,持續用3~4d。
長效磺胺,肌肉注射,以10%注射液注射,持續用1周。
7.1.2 治療效果
在臨床用藥比較中,上述幾種藥物用于急性豬弓形蟲病的治療效果不錯。發現及時,用藥及時,在頭3d,足量給藥,基本能康復。
但是,延誤病情,病程5d以上,即使給足藥,癥狀有緩和。但,此時蟲體多半進入包囊,病畜已成為隱性帶蟲體,用藥效果不佳。
除此之外,用藥期間,還應注意:
首次給藥,以加倍劑量。第二,積極對癥治療。退熱、抗菌等等,預防多種并發癥。第三,癥狀緩和后,不能停止治療,應持續用藥1~2d,以鞏固療程。第四,做好病死豬處理,集中堆積深埋或焚燒,嚴格無公害化處理。
嚴格舍內消毒,定期用來蘇水溶液、燒堿溶液、草木灰等消毒。
舍內禁養貓,驅趕野貓。
加強生豬管理,改善喂料條件,禁生豬吃生肉、生魚、生蝦。
注意舍內滅鼠,有養貓的,做好個人防護。
妥善處置母豬流產胎兒、胎衣,避免影響周邊環境。
此病常年流行豬場,日常可嘗試用磺胺類藥物混飼,連續用3~4d,能起到不錯的控制效果。
針對已確診的豬場,條件允許的話,可通過血清學減擦汗,逐步淘汰病畜,凈化豬群。耗資治療費用大時,可考慮淘汰捕殺不用。
豬弓形蟲病為常見的人畜共患病,此病易感因素居多,豬體營養不良、舍內衛生條件差、機體受寒冷應激、內分泌失調等等,都加重此病的易感性。為此,對此病的防控務必要高度重視,尤其要把防病的精力放在“早期預防”,注意加強飼喂管理、搞好舍內環境衛生、嚴格場內滅鼠、消毒,禁止貓只進入豬舍、貯糧室等等,從提升豬體抗病體質,消除一切可誘發病誘因,以徹底降低此病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