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超
(華安縣農業農村局,福建華安 363800)
在進行規模化豬場建設的過程中,斷奶是保證仔豬能夠從哺乳期成功過渡到保育期的一個正常生長階段。但是對于仔豬的成長而言,這個過程是生命中最大的一個轉變。斷奶不僅意味著仔豬不能通過母乳來獲取能量和營養,食物也從母乳轉變為了飼料,在這個階段仔豬要對其進行良好的適應,才能更好的進行生長。一般來說斷奶周期是一周,如果在這個期間飼料管理出現問題,就容易引發仔豬的生長倒扣或者腹瀉,也會誘發其他疾病。這對于仔豬的生長是非常不利的[1]。
在對仔豬進行斷奶時,斷奶的日齡直接關系到整個豬場的飼養管理水平和工藝流程,還會對母豬的繁殖效率存在直接性的影響。當前在進行斷奶日齡管理的過程中,已經對傳統的日齡進行了改變,由60日齡減少到了30日齡。而且日齡也在逐漸的縮短,例如有一些規模化豬場在進行仔豬飼養的過程中,采用了28天周期的管理模式。還有些豬場將日齡減少到了21d,這是因為斷奶的日齡與豬場的經濟效益存在重要的聯系。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還應該采用更加科學的管理方式,并且對仔豬的品種進行改良和完善。要引進更加先進的技術設備,才能縮短仔豬的斷奶日齡。但是斷奶的日齡并不是越短越好,應該將降低仔豬的生產成本作為斷奶的日齡設置標準,而且這一標準會因為豬的品種產生差異。在進行豬場管理的過程中,如果過于追求日齡的減少,沒有制定與之相符合的管理措施,那么會降低仔豬的成活率[2]。
一般來說,在仔豬出生之后的25d左右,母豬的泌乳量會逐漸下降。但因為仔豬的生長發育對于乳汁的需求量會不斷提高,如果沒有及時的補充人工飼料,就會導致仔豬因為饑餓出現疾病,甚至導致死豬的死亡。因此要早早的給仔豬進行人工飼料的喂養,才能解決母豬母乳不足的問題。要通過補料來滿足仔豬的生長需求,確保仔豬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夠營養均衡。但是很多仔豬只吃母乳,不吃飼料,需要進行人工的誘導。首先要根據仔豬的特點進行飼料的選擇,還要將飼料放置在仔豬經常活動的區域,誘導仔豬自行開食。如果仔豬對于母乳的依賴性比較強,可以將其進行隔離。在喂養的過程中,要做到少量多次,才能幫助仔豬充分消化[3]。
在仔豬出生之后的30d左右,死亡率會逐漸降低,體重也會明顯的增高。所以在仔豬開食之后進行斷奶,是對其進行規模化飼養的重要環節,要讓仔豬從吃奶到吃飼料直到獨立的生活。為了防止因為仔豬的斷奶應激反應出現消瘦問題,要采用更加科學的斷奶方法。可以選用一次斷奶法或者分批斷奶法以及逐漸斷奶法等方式。要根據仔豬的生長情況選用正確的斷奶方法,才能保證仔豬的正常生長[4]。
在對仔豬進行飼養管理的過程中,還應該做好日常的管理,要引導仔豬在固定的區域進行采食和休息以及糞便的排放。在進行采食時可以在固定區域放置豬槽,并且在豬槽中配置充足的飼料。在對休息進行管理時,可以提前在休息區放置一些草墊,讓仔豬熟悉這個區域。在訓練排糞尿時,可以在固定的位置放置仔豬的糞便。這樣可以保證養殖場地更加的清潔衛生。
在對仔豬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雖然仔豬可以通過母乳來獲得被動的免疫,但是母乳中所含的球蛋白在仔豬出生3d左右后就會不斷下降,其中的免疫抗體要在30d之后才能真正的發生作用。所以在斷奶的過程中要做好疾病的預防,才能降低仔豬的死亡率。飼養人員要對仔豬進行疫苗的注射,對相關疾病進行全面的預防。在對場地保溫效果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還應該根據不同日齡的仔豬進行保溫的設置。可以在飼養場地進行塑料薄膜的建設,避免因為溫度降低導致仔豬出現疾病。如果是在春冬季可以設置一些保溫板來調節養殖場地的室內氣溫,避免仔豬出現凍傷等情況。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進行畜牧養殖的過程中,市場競爭環境變得更加激烈。只有促進豬場的規模化發展,才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提高豬場的市場競爭力。一般來說飼養人員在進行仔豬管理的過程中,會采用早期斷奶的措施來提高母豬的年產胎次,但是在對仔豬進行飼養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只有深入地了解仔豬的生活習性和生長發育的特點,并且對相關的技術進行完善和優化,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仔豬的成活率。確保仔豬能夠健康的生長,降低疾病問題的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