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功
(臨潭縣草原工作站,甘肅臨潭 747500)
對于草原來說,鼠害、蟲害、草場退化影響著草原的存續,在這之中,鼠害由于草原鼠類的生活習性、覓食習慣等,使得鼠害對于草原環境的破壞更勝于其他兩者,草原鼠害對草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鼠類洞穴的挖掘使得草原上遍布坑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鼠類通過采食牧草根系,存儲草料等行為,使得草場遭到大面積的破壞,出現土地沙漠化現象。本文以草原鼠害的危害性為立題點、分析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與管路措施,促進草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有力實施。
鼠害對于草原的尾號不僅僅體現在草場的破壞上,早草原畜牧業發展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影響,由于鼠類儲存食物時存儲的新鮮牧草是從根部咬斷后拖走的,使得牧草根系受到破壞,導致草原草場退化。另一方面,草原鼠群的過度繁衍嚴重的影響到草原的生態環境。由于鼠群的繁衍能力較強,在的短時間內即可完成較大種群的繁衍,使得草原生態系統在草原鼠類種群的沖擊下,出現草原生態崩潰的現象。
由于天敵(狼、鷹、狐等)數量的減少,使得草原上的鼠類種群數量難以有效控制,在天敵減少、食物豐富的自然環境下,鼠類的種群數量會呈爆發式的增長,大規模的鼠類進食、挖洞使得草原的生態系統環境受到極大的威脅,且由于鼠類的生長環境在地下,易導致草地出現水土流失現象,而在鼠害的防控上面,地面投放鼠藥的防控措施防治效果有限,故需要在草原鼠害的防治方面實施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更加有效的維持草原生態平衡[1]。
對于草原來說,鼠害的影響是巨大的,需要對草原鼠類的種群數量經有效監控,一旦草原鼠類種群數目超過閾值,就需要采取相關的滅鼠手段以控制種群的數量,保障草原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同時,保證草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有效實施草原鼠害防治措施,保證草原環境的生態平衡。
3.1.1 生物防治用于草原鼠害
生物防治是同時通過研究草原鼠類與其天敵之間的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人為操控增加其天敵數量,通過物質循環的防治達到草原鼠類種群數量控制的目的,從而有效的實現草原鼠害防治。通過人工引進鷹、狐、鼬、獾等鼠類天敵,控制草原鼠類種群數量。建設招鷹架,開發小型水源等措施引進上述物種,為了避免該生態平衡被破壞,需要實施禁獵政策,在保護區內禁止人為狩獵,從而有效的保證鼠類種群數量的生物防控[2]。
3.1.2 生態防治用于草原鼠害
生態防治主要是通過人工干預草原鼠類的生活環境,從而有效控制鼠類種群數量的一項防治措施,通過技術手段監測,確定鼠類的巢穴,實施水灌、煙熏、挖掘等方式,破壞鼠類的生存巢穴,同時在秋冬季組織人手開挖鼠巢,將其準備用于過冬的材料清理,達到有效的鼠類種群控制。亦或是通過在鼠巢、鼠道上設置鼠夾、鼠弩等物理治鼠手段,長期進行鼠類種群的控制,從而實現草原鼠害的生態防控。
3.1.3 化學防治用于草原鼠害
化學防治草原鼠害主要的方式便是投毒,通過投放低毒高效的殺鼠藥物,實現短期內鼠群數量的控制,在老鼠洞口投放帶有香味的有毒餌料,亦或是點燃鼠煙彈投入鼠巢,封堵出口,通過化學煙氣滅殺鼠類,達到鼠類種群數目控制的目的。但是化學防治需要較多的人力輸出來完成,在面對鼠類危害嚴重,草場面積較大的草原鼠害時,需要將集中草原鼠害防治措施聯合使用,最大限度達到草原鼠害的控制效果[3]。
3.2.1 加大防控力度
為了能夠有效落實草原鼠害的治理與防控措施,在草原鼠害防控力度方面,草原工作站應當保持高度重視,在化學防治方面提供充足的化學藥物與鼠煙彈;在生態防治方面,積極發放勞動人員的雇傭工資,在招鷹架、水源建設方面,采取招投標的方式,以最優的價格完成工程建設,從而有效吸引鼠類天敵的留駐。
3.2.2 注重綜合治理
在草原鼠害的治理過程中,不能只看到鼠害的危害而忽視蟲害、過度放牧等危害。在可以實施將鼠害與蟲害聯合治理,鼠害與生態保護聯合治理、退牧還草、封山育草等多種措施改善草原的生態環境,對于水土流失嚴重、草種受害嚴重的區域,可以通過圍欄封堵、補種草種的方式,改善草原生態環境,促進草原生態的整體恢復[4]。
綜上所述,在草原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中,對于鼠害的防治應當重視起來,在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方面盡力實施,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主導,采取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有效控制草原鼠類的種群規模,保證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將將鼠害防治的化學手段、物理手段實施宣教,引導牧民參與,最大程度上保持草原的生態平衡,以保證草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