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荔
(貴州省黔西南州農業農村局,貴州黔西南 562400)
近年,草原地區的整體經濟水準呈現迅速發展的趨向。同時很多地區由于未能做到充分關注最根本的草原生態保護,導致破壞草原的原始生態。如很多地區針對草原的生態資源予以過度的攝取,進而表現為隨便采伐牧草、開采草原礦產以及超載放牧的現象。為在根源上實現對于草原生態的恢復,目前亟待運用科學手段修復草原生態,秉持綠色發展的宗旨與思路維護草原生態,突破目前的草原生態惡化困境。
構建生態文明社會中,草原生態系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效在于:第一,充當天然蓄水池,涵養水土緩解地下水蒸發,調節生態系統的氣候變化。一旦被破壞,水土流失將加重,洪澇災害將頻發。第二,維持生物多樣性,草原在生態鏈條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草原一旦被破壞,將影響到其他生物鏈中的生物數量。所以說,草原和生態建設中的生物多樣性是相互依存的。第三,維持氣體平衡,草原系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尾氣、工業廢棄物等作用,很好維持全球氣體平衡。當前,國內霧霾天嚴重,與草原系統破壞有著很大的關系。第四,是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產業中,畜牧業是基礎行業,而草原生態系統完好則是畜牧業發展的堅實后盾。
土壤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核心因素,所以要保證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要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深松技術對土壤進行深度的疏松,可防止土壤硬化,提高土壤活性,促進雨雪水被土壤吸收,降低土壤水分的蒸發和流失,也可降低地表蒸發量,有效減少灌溉次數
免耕播種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對土壤的一種保護性耕作模式,是在播種之前不對土地進行整理,直接進行播種的一種種植模式。可以有效減少對土壤的踩踏和對土壤結構的損害,保持土壤有機物的活性,保護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免耕或者少耕,可以保持土壤原有的結構,通過土壤本身的活力提高土壤肥力,對農作物根系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欠缺必要的草原治理資金投入。近年,很多草原地區都在逐漸呈現惡化的草原生態狀況,進而引發有關部門對此的關注。各地正在逐步投入相應比例的草原生態整治資金,用于修復已經遭受顯著破壞的草原生態。但是從整體角度分析,目前草原生態狀況并未能真正達到最佳的程度,其中根源主要在于欠缺充足的治理資金投入。
其次,嚴重的天然草場退化現象。天然草場一旦被破壞,將會消耗較長的時間對此進行重新修復。但從現狀分析,很多地區已呈現迅速退化的天然草場現象。在每年春季,很多牧民都習慣于大規模放牧,因此造成牲畜完全啃食剛萌芽的牧草,造成牧草根部遭受破壞,無法繼續生長。上述現狀如果持續較長的時間,最終將造成明顯下降的牧草產出量及迅速縮小的植被覆蓋面積。當地牧民如果無法做到切實轉變現有的認識,將造成繼續惡化的天然草場環境。
再次,超標的放牧量現象。草原地區能承載的放牧量具有特定的限度,一旦超出最大化的放牧量限度,則導致草原生態無法承受,并且造成逐漸惡化的草原生態現象。但是對于很多牧民,獲取經濟利潤是唯一的經營目標。在此種思路影響下,當地牧民不惜進行超載放牧,而沒有重視全方位的牧草保護。對于盲目性的草場資源掠奪現象如果不去進行及時阻止,則會導致范圍較大的草原生態惡化,直至導致根本性的草原生態惡化。
實施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農業生產程序,把對土壤的損害降到最小,有效保護土壤有機物和土壤活性,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性耕作改良草場是草原發展必要途徑,因此必須加強宣傳,使領導支持,群眾擁護,引起社會關注,形成共識,為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草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做好技術人員培訓,培養骨干,要讓一部分人先掌握技術,再讓這部分人帶動其他人。其次是農機手盡快掌握機具的操作過程,保證按質按量完成任務。再次是培訓農牧民群眾,調動他們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積極性。
作為政府需要發揮出宏觀調控的作用,嚴格禁止胡亂開墾草原情況的出現,將《草原法》嚴格的落實下去,通過法律監督草原保護等一系列的工作。與此同時,需要重視草原畜牧業科技上的投入,做好畜品種以及牧草的改良工作,要完善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來更好地推動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
要想將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良工作落實下去,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和途徑,針對牧區草地輕度退化的情況,可以通過圍欄封育的方式,通過階段性休牧來緩解草地的壓力;如果草地存在有中度退化的情況,那么需要采取長期封育的方式,確保草地有著充足的修養時間,能夠盡快地恢復生機。
草原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一環,從草原生態系統的功效來看,具有充當天然蓄水池,維持生物多樣性,維持氣體平衡,促進經濟發展的工作。隨著社會高科技的發展以及機械化的推廣與應用,一些現代耕作方式逐漸取代了古老的耕作方式,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草原生態保護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推動草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