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永剛/安徽省淮北市三星動物醫院 235037
樹立貫徹“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養豬大政方針。改變過去的傳統養豬舊觀念,由應用臨床獸醫學向預防獸醫學方向來轉變,由被動防疫轉為主動防疫的觀念。從產前、產中、產后著手,切實做好分點式養殖、全進全出、衛生消毒、環境治理和預防保健等環節。讓人、豬、飼料、環境等方面得到優化,如采取科學可行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消滅外界環境中的致病微生物,以防范和控制豬群傳染病的發生。
俗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養豬事業也是如此,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統籌和規劃,不斷地完善和加強獸醫防疫體系。人才的儲備更是迫切重要,只有儲備足豬場的管理人才和獸醫科技骨干等后備力量,才能保障豬業生產的穩定。
隨著養豬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地提高,豬群飼養密度的日益增大,流通越來越頻繁,同時豬群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豬的傳染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并且發病的癥狀呈現非典型化,無臨床癥狀和隱性感染的增多,老病重發,新病暴發,老新同發和混合感染等現象。因此,應樹立預防為主、群防群治和群體保健的觀念。對豬群的健康情況要定期的監測,應根據本場實際生產狀況,制定科學的豬群健康檔案等來掌控豬群的生產作業;根據地方性疫病的流行特點,結合豬場的自身情況,打造一套“合理合體”的科學的藥物治療和保健方案,來保障豬業生產的健康和安全。
規模化豬場應貫徹群體“預防為主”和“治療為輔”的新觀念。從豬場的群體情況著手,著眼布局整體的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計劃。對于主要細菌性疫病的防治,應在疫病發生之前進行藥物防治,而不是發病時再打針用藥。所以說,明確建立豬群體診斷和治療的方向,消除個體防治的觀念,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豬場疾病的發生,首先應該明確疾病,查找病因。要確診豬場疫病發生的源頭,一定要查清致病的原發性和繼發性的病原,還要調查的外部致病因素,如:衛生環境、管理條件、應激因素、營養水平、免疫狀況等與疫病發生相關聯的各種因素。這樣,才能制定果斷的綜合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發生和擴散。
養豬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要從豬場的整體框架來布局定位。如豬病的發生與品種、年齡、場址、飼養管理、防疫狀況等多種因素有直接關系。因此,治療僅僅是應急的手段,而不是根除的好方法。對于豬場的管理來說,不僅要擁有先進的科學理念,也要樹立群體疾病的系統預防的思路,更要考究整體的經濟產能,并要掌控豬群整體的健康狀況,規范整個生產流程,做好各項記錄,進行統籌計劃和數據分析。
健康監測的重點主要是密切觀察豬群的精神、運動、作息、飲水、采食和糞便等狀況。對于出現非正常死亡的豬只,要及時進行病理解剖和分析,并且根據解剖檢結果分析出大致發病的因素,及時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對于未能確診的疾病,還需采集病料,通過實驗室檢測手段,來進一步的分析和確診,以防止疫病進一步擴大、蔓延和傳播。通過健康監測,及時調整健康指標和精細管理的方案,讓其發揮最大的生產潛能。
豬場疫病的防制必須樹立多學科共同協作的觀念,實行全面的分析方法。尤其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產生的原因,進行徹底的分析,一方面必須從豬場所處的位置,豬舍的結構、種豬的引進等方面,全面考慮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還必須從飼養學、營養學、生態學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入手,進行理論深挖和經驗總結,不斷地總結出科創的新思路,來鎖定和消除豬繁殖障礙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最終逐步地凈化和消滅掉豬繁殖障礙性這個疾病。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豬業的發展仍然在路上,只有不斷地提高規模化豬場的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才能夠解除制約規模化豬場發展的瓶頸問題,才能夠實現規模化豬場的生產經營目標和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國豬業方面的教授專家和企業家們共同努力,資源共享和共同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學化、規范化、時代化和規模化的新體系。在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指導下,不斷地創新和完善,不斷地吸取經驗和教訓,不斷地加強和鞏固獸醫的防控系統,來保證養豬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