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病毒屬于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亞科。病毒完整粒子呈圓形,直徑為150~180nm,核衣殼直徑為105~110nm,有囊膜和纖突。此類病菌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在動物的胚胎上進行繁殖和生長,并且能夠滲透到身體的各個器官中。病豬在患病的過程中病毒會高效傳播,通過唾液、乳汁、陰道分泌物、血液等傳播。這種病毒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較低,能夠在適宜溫度下生存30d以上,即便是生豬養殖場的環境質量較差,污染較為嚴重,病毒也能夠快速繁殖。在病豬死亡之后的30d左右,病毒仍舊能夠生存在病豬的身體器官中。
新生仔豬以及出生4周左右的仔豬患病之后會出現批量死亡的現象,其中新生1周左右的仔豬死亡現象更為明顯,死亡率高達100%。新生仔豬在患病初期的臨床表現十分明顯,出現高熱不退、食欲不振、情緒低落等情況。并且隨著病情的加劇會出現嘔吐、尖叫、腹瀉、情緒失控。在抽搐行為出現之后會明顯發現仔豬的身體僵硬,不斷轉圈,逐漸轉化為神經性的并發癥[1]。
年齡為4周~4月的病豬在患病初期的表現不是十分激烈,基本上是流鼻涕、咳嗽、呼吸節奏不均勻的現象,一部分患豬在患病初期還會有輕度的腹瀉和嘔吐,但是發病并不是十分嚴重,伴隨著病情的加深轉變為精神性現象。
育肥豬患病的情況與小豬仔之間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均有食欲不振、呼吸節奏較快等情況。育肥豬的患病死亡率仍舊很高,但是病情周期較長,基本上呼吸道的相關癥狀能夠持續25d左右,這也是病毒傳播的高發階段。
懷孕母豬患病表現為生產困難、死胎、木乃伊胎等情況,其中木乃伊胎是患病的基本情況之一。
3.1 預防 引進仔豬要進行嚴格的健康審查和管理,保證階段性的豬仔體檢可以及時篩出存在健康問題的病豬,經過檢查無異常的健康仔豬才能夠進入養殖場中混養。消毒時間應當保證1周1次,豬的糞便排泄物等應當及時清理,提升養殖場的清潔程度。母豬也應當及時進行體檢和抽血化驗,保證新生小豬的健康。
對于已經發病的養殖場,應當進行更為嚴格的處理形式。對發病的養豬場進行全面系統的殺菌消毒工作,并且針對養豬場的面積大小進行有效的調整,避免出現殺菌面積較小、殺菌效果不明顯的情況。在生豬養殖場中進行疫苗注射,注射的時間以豬的成長周期為標準,種豬的疫苗注射應當以6個月為階段,母豬在生產之前一個星期都應當抽血化驗,小豬仔在出生一個月之后進行疫苗注射,第一次注射之后的4周左右開始注射第二輪疫苗。
3.2 消殺工作
3.2.1 規范消毒方法 在消毒藥品使用的過程中,應當明確使用劑量與調配劑量,當天配置的消毒藥最好在規定時間內全部用完,不應長久保存,否則會影響消毒藥的質量和藥效,造成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在進行消毒藥品配制的過程中,應當認真閱讀使用說明書,將需要消毒的面積與消毒藥的配制劑量相適應,協調計算能配置的消毒藥品量,保證在合理、有效的應用范圍內。在消毒藥品配制結束之后,盡量在當天用完。消毒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消毒對象、需要消毒的場合、性質以及不同的消毒要求進行詳細的選擇和整合。
3.2.2 明確消毒環節 養殖場消毒的過程中應當計劃詳細周密的消毒環節,不斷完善相應的消毒制度。在進行消毒人員的培養過程中,強化專項技術專業人員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設備配置強度。養殖場大門口應當設立消毒池、紫外線照射燈、消毒洗手液等必要的殺菌消毒設施,進而能夠保證工作人員自身的健康。在養殖場的日常經營過程中,應當及時更換消毒池中的消毒液。飼養方面應當不斷加強相應的衛生規范。在養殖場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嚴格把關進出養殖場內外的人員和車輛以及物品,降低養殖場感染疾病的幾率[2]。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的臨床表現因豬場的管理好壞存在差異性,一旦暴發非洲豬瘟,對于養豬場的經營和管理具有十分嚴重的影響,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應當不斷完善生豬養殖的科學性和規范性,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提升生豬養殖的有效性和經濟效益,奠定養殖企業順利復工復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