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由于我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提高綿羊的繁殖率。我國目前的綿羊繁殖率在70%以內,發情期具有季節性,每年均需在固定的季節進行配種繁殖[1]。此外,綿羊的繁殖率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外部養殖環境和飼養管理水平,提高綿羊的繁殖率是提高綿羊產量和發展畜牧經濟的關鍵。為此,本文主要針對影響綿羊繁殖率的原因以及提高綿羊繁殖率的技術措施展開闡述,供參考。
若想提高綿陽繁殖率,必須抓住影響綿羊繁殖率的根本,對癥下藥。經過研究發現影響綿羊繁殖率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1 綿羊品種 綿羊的繁殖率因品種而異。例如,寒羊和湖羊每年生育2~3胎,有時可達到每年4或5胎,具有較高的繁殖率;在資源匱乏的邊遠牧區,綿羊則大多數一年只能產1胎,繁殖率比較低。此外,綿羊的親本繁殖越好,其繁殖率就越高。
1.2 營養狀況 在飼養過程中為綿羊提供良好的營養元素,可以提高綿羊繁殖的有效率。在綿羊配種前幾周和妊娠期間,飼料營養尤為重要。如果綿羊的營養來源無法維持增長,那么綿羊的身體狀況和生育能力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從而對綿羊的繁殖率產生威脅。
1.3 溫度高低 飼養溫度是影響綿羊繁殖力的另一個因素,溫度過于炎熱或者過于寒冷,都會對綿羊的繁殖率產生不利影響,溫度過高也會影響公羊的機體性能,甚至會導致公羊上喪失繁殖能力。
1.4 年齡 公羊和母羊均具有最佳的繁殖年齡,若養殖工作人員錯過或提早對綿羊進行配種,則綿羊的繁殖率就不能達到很高的期望。
2.1 加強飼養管理 選擇營養元素配比科學的全價飼料,飼喂需進行配種以及正在處于妊娠期的母羊,從而加強母羊的機體免疫力,增強母羊的生產性能。此外,選擇新鮮的牧草或蔬菜葉等綠色的食物,進行飼喂,可以明顯改善母羊的機體水平。加強公羊的飼養管理,飼喂營養的全價飼料。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與綿羊同步的發情,以增加產雙胎綿羊的概率。
2.2 提高繁殖母羊所占比重 當前,綿羊產業發展迅速,世界需求量很大,積極提高綿羊的育種率對畜牧產業經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繁殖綿羊的比率穩定或提高,養殖工作人員需嚴格及時的觀察母羊的狀態,淘汰生產性能低下以及年齡過老等不良母羊。此外,獸醫相關人員需仔細檢查綿羊的身體狀況,發現患有生殖系統疾病的母羊,要及時進行診斷與治療,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如果發現綿羊患有不孕癥,需繼續尋找原因,使用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解決。
2.3 合理調整繁殖母羊的年齡結構 實際上,綿羊的生產率隨母羊年齡而變化,例如,2年和3年的羔羊的生產率分別為3%和6%,4年和5年的羔羊的生產率為41%和44%[2]。養殖人員必須根據羔羊出產率和年齡之間的變化規律,優化羊群的年齡結構,這也是提高綿羊產量的有效方法。
2.4 選擇合適時機配種 如果錯過綿羊的繁殖季節沒有進行配種,則會錯過綿羊發情期的排卵機會,也會影響精液質量和生殖健康。每年的10-11月,這段時間是綿羊進行配種的最好時間[3]。
2.5 采用人工受精 預先使用設備刺激公羊進行發情,使用器械收集精液,并使用人工授精的技術手段將精液輸入母羊體內,不僅可以提高優質綿羊的精液利用率,還可以減少種公羊的數量,降低經濟成本。
2.6 運用高頻繁殖技術實現兩年三產 積極運用育種生物技術,在羊區建立試驗區,期望母羊的繁殖季節不再受限,可以達到全年均可發情,全年均衡生產,增加每年產胎率。研究繁殖技術、人工授精技術、飼料營養和飼養環境等因素,調整羊群的結構,科學誘發及掌控羊的發情階段,保障公羊精液的質量,盡量同時產羔、飼養與出欄,達到規模化生產,節省人力與財力,并且全年畜產品均衡供應令消費者滿意,大大提高了畜牧養殖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綿羊繁殖率高低受到綿羊自身品種以及遺傳因素的影響,而遺傳因素也會受外部環境和繁殖管理水平的影響,提高綿羊的繁殖率也是提高綿羊產量和綿羊產品經濟效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