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蛋雞在開產前需要從育成舍轉入產蛋舍,這樣就需要提前做好產蛋舍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同時將使用的設備和用具也徹底清洗和消毒,減少病菌和產蛋雞群接觸的機會,降低雞群發病幾率。另外維護和調試所有設備,確保蛋雞轉群后環境適宜,可以正常采食和飲水,避免不必要的應激發生。
為了讓蛋雞在開產時能夠充分適宜新環境和設施,保證產蛋率正常上升到產蛋高峰,除了需要在開產前轉群外,還應科學進行免疫接種和適時過渡飼喂預產料。如果轉群過晚、免疫集中、突然更換飼料等都會給蛋雞帶來很大應激,不僅引起產蛋率上升速度,甚至降低高峰期產蛋率和整個生產周期的產蛋量。而且蛋雞容易發生卵黃性腹膜炎,產蛋期的死淘率增加[1]。
為了保證產蛋期對鈣的需要,母雞在開產時,血液中鈣濃度會穩步升高,促使鈣質大量沉積在機體骨髓中,如果飼料中鈣的含量不足,雞體就會動用骨髓中的鈣來形成蛋殼。因此在產蛋期必須給雞群提高充足的鈣源,在18周齡時使用鈣含量為2%的預產料,并且保證原料鈣的質量和顆粒大小適宜,有利于雞體充分吸收和利用飼料鈣。在雞群中產蛋率達到5%時,將預產料逐漸更換為產蛋雞料,產蛋飼料中鈣的含量應該達到3.5%左右。同時根據產蛋率的高低來選擇蛋白含量不同的飼料。整個產蛋期均采用自由采食方式,每天飼喂2次,為避免飼料營養發生分解失效,可以隨時添加飼料,并且保證飲水充足和新鮮,有利于提高雞群采食速度和產蛋率。
蛋雞在產蛋期應保持舍內溫度為18~21℃,濕度維持在50%~60%之間為宜。如果舍內溫度較高,會明顯降低雞群采食量,致使雞體實際攝入的能量和蛋白不足,造成產蛋率下降。如果產蛋期溫度過低,雞群通過增加采食量來抵御外界低溫,但是長期在低溫下生活的雞群,體質會下降,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從而不僅降低產蛋率,還會增加死亡率。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蛋雞的產蛋性能,應通過雞群適宜的環境溫度。在夏季完善雞舍的降溫設施,加大風速來排出雞體產生的熱量,減少熱應激引起的產蛋率下降情況。在冬季增加供暖設備,提供雞舍溫度,避免冷應激引起的生產性能的降低和發病率增加[2]。
同時保持舍內濕度合理,如果濕度過高,病菌繁殖速度增加,雞群容易發生腸道炎癥和呼吸道疾病,并且在夏季還會降低濕簾降溫效果,冬季加大雞群的寒冷效應,這樣都會造成產蛋率的降低。反之濕度過低,舍內粉塵飛揚,雞體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也會影響雞體健康和生產水平。所以一定要保持相對濕度在50%~60%即可。
蛋雞一般采用籠養方式,糞便較稀容易產生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刺激蛋雞呼吸道黏膜,引起呼吸道疾病,繼而影響雞只健康和產蛋性能。因此需要加強通風換氣工作,及時將舍內的污濁氣體排出去,還可以將新鮮空氣吸進舍內,同時通過合理的通風還能夠調節舍內溫度和濕度,確保蛋雞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有利于雞群正常生長發育和維持健康水平。建議根據存欄量、外界環境等具體情況,科學進行通風換氣,在排出舍內刺激性氣味的同時,還可以避免雞群受到冷應激[2]。
蛋雞在產蛋后期采食量、蛋重和體重增加較多,機體內脂肪沉積增加致使產蛋率下降很快,同時蛋殼質量降低。為了增強蛋殼強度需要適當增加飼料中鈣的含量,同時降低蛋白質含量,有利于減緩蛋重和體重的增加,相應的提高產蛋率和蛋殼質量。因此建議蛋雞群在產蛋后期使用產蛋3號料,在滿足雞群營養需要的同時,盡量維持產蛋水平。另外在產蛋后期雞群中逐漸出現不能產蛋的雞只,應每天認真觀察雞群,及時將沒有飼養價值的雞只淘汰掉,不僅可以節約飼養成本,還能夠提高雞群產蛋率。
做好防疫是保障雞群健康的有效措施,養雞場應建立生物安全體系,首先按照免疫程序進行科學免疫接種,確保免疫效果,其次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在雞場和雞舍門口設置消毒池,在消毒池中使用2%~3%火堿進行消毒,且注意每天更換消毒液,保證消毒效果。雞舍內外定期進行清掃和消毒,可以輪換使用0.3%過氧乙酸、0.1%百毒殺或新潔爾滅等消毒藥,避免產生耐藥性,降低消毒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