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媚DONG Mei
(洛陽師范學院,洛陽471000)
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與人口統計趨勢相關聯的主要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階段,觀念和意識的發展,人口的區分結構,非財政因素道德信任危機等。當前來看,最有效率的社會保障體制是混合養老保障體系。自1981 年智利開始將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為強制個人儲蓄體制以來,世界各地紛紛響應改革,至今為止,混合社會保障體制共有4 種模式:①基本社會保障和選擇個人帳戶社會援助體制如阿根廷、英國。②基本社會保障結合強制個人帳戶儲蓄體制,如智利和中國。③強制個人儲蓄社會保障體制,如玻利維亞、尼加拉瓜。④基本社會保障結合強制專項保障體系,如澳大利亞、香港、瑞士。中國和智利國情高度相似,對兩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人口統計因素進行分析,找出社保體系發展中的相似問題和不利影響,有利于改進未來社會經濟活動進程的社會保障觀念,解決我國面臨的“養老保障失調”危機。
社會保障體系和大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素習習相關。一般研究認為它是以人口統計規則為依據的。Rudik V. 2016 指出在費用發生撥款制社會保障體系中人口統計因素完全決定了受保者的物質保障水平?,F階段的社會進程轉化為水平的雇傭關系,因此社會保障體系離不開兩類人口統計變量因素:經濟活動人口和退休年齡人口。經濟活 動 人 口 按 照(Ivanov,2006,Economic statistics)和(Varlamova,2007,Big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的定義,是指從事有效地經濟活動,能夠帶來產出的那部分人口),可以理解為從業人口(勞動力)。涉及到勞動力從業人數在三個產業的分配比例,失業率等。第二類變量是人口統計因素中的需求變量,也是社保體系的服務對象,即老齡人口。供給變量與需求變量相互轉化,相互影響。老齡人口比重、出生率、死亡率這三個指標的選取可以衡量社會保障對調節收入的影響,也有利于從代際分化的視角追溯社會保障的結構和水平。最后是非意圖相關經濟變量,即社會保障供給中和人口統計發展相關的主要經濟變量,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社會發展層次,容易量化的經濟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GDP 和國民收入NI。GDP 指標與我們研究的主題有緊密聯系。
2.1.1 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活動人口
用“y”代表社會保障水平,單位為億本幣,“x”代表經濟活動人口,單位為人。從表1 的統計得到,社會保障水平都與經濟活動人口高度相關。經濟活動人口遞增帶來的經濟增長成果對社會保障水平的改善作用明顯,中國與智利效果相當。經濟活動人口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支撐能力,中國明顯低于智利。主因有三點:①老年人口急劇增加,青年人口比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呈現大齡化趨勢;②青年人口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失業率偏高,青年經濟活動人口比例明顯下降。③經濟活動人口就業質量水平低,就業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比重大,總體薪酬水平和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2.1.2 社會保障水平與失業
通過社會保障與失業率的兩次回歸分析,能夠充分量度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表2,“y”代表社會保障水平,“x” 代表失業率,單位為億本幣和%。計算得出失業率對社會保障水平的影響。表3,“y”代表失業率,“x”代表社會保障水平,單位為%和億本幣。統計分析驗證社會保障水平對失業率的激化作用。從表2 和表3 的統計結果發現,社會保障水平和失業率高度相關,失業率為社會保障的高風險因素,社會保障水平的變動會刺激失業率的上升。這說明國家在失業保險給付和失業率控制兩者之間要找到最佳權衡點。另外,相對智利,中國社會保障水平中失業率的風險因子較大,失業保險金標準提升也最易誘發自愿失業。這與當前中國的人口結構、體制轉型、產業升級導致的普遍隱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知識”失業不無關系。社會保障水平對失業率的影響小于后者對前者的影響。中國相對智利,這種趨勢更明顯。表3 中,失業保險金標準提升對自愿失業率的催化作用,智利比中國更明顯。這也說明智利的失業保障水平相對中國更完善。

表2 社會保障水平與失業率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

表3 失業率與社會保障水平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
2.2.1 社會保障水平與老齡人口比重
用“y”代表社會保障水平,單位為億本幣,老齡人口比重以“x”表示,單位為%。表4 結果發現,社會保障水平與人口老齡化高度相關。相對中國,智利的社會保障開支中老齡化人口負擔較重。隨著老齡化人口比重的增加,智利的社會保障支出的遞增也會加大,其遞增速率要超越中國,從回歸方程的自變量系數反映出這一變化。這緣于智利在拉美地區中最低的人口增長率和快速遞增的人口老齡化進度。在現階段,中智兩國社會保障的部分積累或完全積累與個人賬戶模式是較理想的選擇。
2.2.2 社會保障水平與出生率
社會保障水平及老齡保障制度與出生率密切關聯。用“y”代表社會保障水平,計算單位為億本幣,“x”代表出生率,計算單位為‰??梢缘贸霰? 顯示的統計結果。數據顯示,出生率和社會保障水平變化量顯著負相關,即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對控制人口出生率效果斐然。隨著經濟發展,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升,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卻逐漸下降。智利的社會保障能力對出生人口的依賴性較大。這與智利相對中國較低的人口基數、嚴重的人口老化程度和低生育率有關。智利出生人口的銳減會導致社會保障支出的急劇增加,波動效果較中國明顯。因此,智利當前實行的國家補助生育第三胎政策,對本國社會保障水平的調劑能力將超出預期。這將對中國生育率調節具有突破意義,尤其應對低出生率的地區提供高于平均保障水平的社會保障標準。

表4 社會保障水平與老齡人口比重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

表5 社會保障水平與出生率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
2.2.3 社會保障水平與死亡率
用“x”代表社會保障水平,計算單位為億本幣,“y”代表死亡率,計算單位為‰??梢缘贸霰? 所顯示的統計結果。系數說明,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波動對死亡率影響較大。這跟中國的國情、人口區域分布、農村和城市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機制有利害關聯。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與死亡率的負相關性較明顯。同時也看到,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日趨完善,對于城鎮尤其是偏遠農村的死亡率降低有積極意義。

表6 社會保障水平與死亡率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人口狀況對本國社會保障的關鍵影響,尤其是人口因素所決定的經濟機會和社會發展水平對社會保障的重要意義。從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研究》開始就提出了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的內聯機制。即社會保障制度將改變勞動者收入配置,影響其消費和儲蓄,通過影響人力資本的形成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以“y”代表社會保障水平,計算單位為億本幣,“x”代表GDP,計算單位為億本幣??梢缘贸霰? 所顯示的統計結果。

表7 社會保障水平與GDP 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
結果發現,社會保障支出隨供給變量GDP 的增長而增長。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與GDP 的增長呈現高度正相關。中國和智利同為儲蓄積累型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DE)國家的自保公助制度相比(其社會保障支出占GDP 平均21.6%比重),中國和智利的社保機制抗風險能力較強,相對較穩定。但方程系數表明兩國的社會保障機制的穩定性存在一定差異,中國明顯高于智利。這跟中國的政黨體制和長期以來實施的計劃經濟體制有一定聯系。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在GDP 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可能帶來社會保障水平對GDP的依賴程度逐漸加大。方程系數可以看到真實的差距,中國明顯高于智利,這歸因于中國長期以來實施的計劃生育國策和老齡人口比重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