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紹輝YUN Shao-hui;秦峰QIN Feng;張祖強ZHANG Zu-qiang
(九江學院,九江332005)
供需結構性矛盾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原因就是高校人才培養系統與社會職業系統的需求之間無法形成共識,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合理的職業或就業導向。雖然高校非常重視就業指導工作,但大部分高校主要是幫助學生獲得就業機會,如組織校園招聘會、擴展就業渠道、進行面試技巧培訓等,是一種短期行為,僅限于提供就業信息和求職技巧指導。而真正影響大學生就業及職業發展的是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即大學生在畢業時所具備的使其能夠獲得職業、保持職業和取得職業發展成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本研究借鑒前人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素質冰山理論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模型,通過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調查,明確契合職業系統需求的大學生就業能力關鍵構成要素,以期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國外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的研究從最初的獲得和維持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擴展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學科知識、實用技能及個人特質,就業能力關注的重點也從可雇傭性轉移到社會轉型背景下職業的可持續發展[1]。國內學者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的量化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法,主要關注初次就業領域,研究內容包括基于在校生調查的就業能力構成、基于雇主和畢業生調查的就業能力構成、基于國外就業能力結構模型的研究,不同研究者對就業能力維度的結論存在較大差異[2-4]。
就業能力構成維度比較常見的是三維度、四維度和五維度劃分。三維度劃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是素質、素養、品質、專業或學科知識、通用或核心技能,即專業能力、通用能力和個性品質。四維度劃分中基本涵蓋專業能力、通用能力和個性品質,與三維度的區別是強調了元認知或非專業(技術)能力。五維度劃分中大體可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一個維度;另一種觀點則將就業能力等同于專業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如人際技能、學習能力、溝通技能等。
在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研究的基礎上,依據素質冰山理論,本研究將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力劃分為顯性就業能力和隱性就業能力兩個維度,包括專業能力、通用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個性品質四個部分。其中專業能力是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接受專業教育的收獲,通用能力包括計算機、外語及閱讀理解能力,這些能力可以通過在校學習成績、職業資格證書、計算機和英語等級證書等衡量,是目前高校人才培養關注的重點,屬于冰山以上的部分,即顯性就業能力。職業發展能力是為了實現職業發展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個性品質包括自我認知、誠實正直、敬業精神、忠誠度、自信心等。職業發展能力和個性品質屬于冰山以下的部分,即隱性就業能力,是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影響一個人的長遠發展。雖然受到了一定的關注,但缺乏系統的培養方案和路徑,基本取決于大學生個人的努力。
為了檢驗根據文獻研究和理論分析提出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是否合理,準確把握職業系統和畢業生對就業能力構成要素的理解,為培養滿足職業系統需求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提供依據,本研究針對用人單位和應屆畢業生開展了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調查。(如圖1)

圖1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力的構成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法,設計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分別由應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代表填寫。畢業生填寫的問卷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重要性的判斷、對自身目前就業能力構成要素水平的評價等,共44 個題項。用人單位填寫的問卷包括單位基本信息、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重要性的判斷,共24 個題項。除基本信息外,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重要性題項采用李克特量表,1-5 分別代表“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畢業生對自身目前就業能力構成要素水平的評價題項也采用李克特量表,1-5 分別代表“差、較差、一般、較好、好”。
調查時間為2018 年12 月-2020 年6 月。調查對象是九江學院2019 和2020 屆應屆本專科畢業生、參加九江學院校園招聘的用人單位代表。
通過問卷星在畢業班微信或QQ 群發放調查問卷,通過就業辦向來學校招聘的用人單位代表發放問卷。共收到畢業生問卷568 份,剔除無效問卷58 份(填寫時間小于100 秒且重復數字超過90%的問卷、有缺失值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510 份,有效率89.8%。收到用人單位問卷330份,剔除無效問卷9 份(填寫時間小于100 秒且重復數字超過90%的問卷、有缺失值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321份,有效率97.3%。采用SPSS19.0 進行數據分析。
①基本信息。在510 份有效問卷中,男生占35.1%,女生占64.9%;學歷方面專科占28.8%,本科占71.2%;城鎮戶籍占29.2%,農村戶籍占70.8%;從學科類別看,經管法類畢業生占41.2%,文史類占20.0%,理工農醫類占20.5%,藝術類占16.5%,不清楚自己屬于何種學科類別占1.8%。
②畢業生對就業能力構成要素的判斷。畢業生對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重要性判斷的調查結果顯示,除通用能力的計算機能力和外語能力外,其余能力要素評分均值都超過了4 分,說明畢業生認為這些就業能力都比較重要。特別是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壓力承受能力、自信心這幾項的均值接近4.60,位于所有能力要素的前列,說明畢業生非常看重這些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當前高等教育沒有足夠重視的隱性就業能力。相對而言,畢業生認為,專業能力中專業技能比專業知識重要,而一直受到高校高度重視的計算機和外語能力評分最低,這一與目前高校人才培養重點相悖的調查結論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③不同學科類別的畢業生對就業能力重要性評價的差異。以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為因變量、學科類別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學科類別的畢業生對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評價中,“計算機能力”的重要性評價沒有顯著差異,其他能力均存在顯著差異。以職業發展能力為因變量、學科類別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學科類別的畢業生對職業發展能力評價中,“壓力承受能力”的重要性評價有顯著差異,其他能力均沒有顯著差異。以個性品質為因變量、學科類別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學科類別的畢業生對個性品質評價中,所有個性品質要素均不存在顯著差異(表1)。

表1 不同學科類別畢業生對個性品質評價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在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的重要性評價中,計算機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計劃組織能力、知識轉化能力、開拓創新能力、適應能力、自我認知、誠實正直、敬業精神、忠誠度、自信心等能力要素獲得了比較廣泛的一致性,不同學科類別的樣本沒有顯著差異;而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外語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壓力承受能力等要素的重要性評價,不同學科樣本存在顯著差異,即不同學科類別的畢業生認知情況存在顯著差異。

圖2 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重要性評價的均值
①基本信息。用人單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單位所在地、單位性質、從業人員數量和所屬行業。絕大多數樣本來自東部和中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占53.9%,中部地區占45.2%;從用人單位性質看,大多數為民營企業(占比76.6%)。從業人員數量在1000 人以上的占44.2%,300-999人的占24.6%,100-299 人的占24.9%,100 人以下的占6.2%。從所屬行業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制造業(32.4%)、批發和零售業(16.5%)、信息技術服務業(12.5%)。
②用人單位對就業能力構成要素的判斷。在用人單位看來,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的重要性明顯低于職業發展能力和個性品質。外語能力要素評分均值最低,說明用人單位認為外語能力不需要非常高。而誠實正直、敬業精神、忠誠度和學習能力這幾項的均值都超過4.50,位于所有能力要素的前列,說明用人單位非常看重這些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當前高等教育沒有足夠重視的隱性就業能力。
③不同性質的用人單位對就業能力重要性評價的差異。以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為因變量、單位性質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性質的用人單位對就業能力評價中,團隊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自我認知、忠誠度的重要性評價存在顯著差異,對其他能力的重要性評價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①從均值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的評價。圖2 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重要性評價均值的比較。折線圖顯示在對就業能力要素重要性的評價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有一致的趨勢,畢業生評價均值總體高于用人單位評價的均值。如相對而言都認為外語能力最不重要,對隱性就業能力的重要性評價高于顯性就業能力。但對于個性品質的重要性,用人單位評價普遍高于畢業生。
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就業能力要素重要性評價的差異。以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為因變量、評價主體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評價中,所有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所有要素均存在顯著差異。以職業發展能力為因變量、評價主體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職業發展能力的評價中,在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三項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能力要素均存在顯著差異。以個性品質為因變量、評價主體為因子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個性品質的評價中,在自我認知和自信心兩項存在顯著差異,誠實正直、敬業精神和忠誠度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通過上述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調查數據的分析,可見在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維度上,雙方均認為隱性就業能力比顯性就業能力更重要,這一結論與素質冰山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特別是外語能力和計算機能力在所有能力要素中重要性處于最低水平,而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個性品質等隱性就業能力要素重要性處于較高水平。以下是本研究得出的具體結論:
①畢業生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包括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壓力承受能力、自信心、敬業精神、適應能力、誠實正直(均值超過4.5)。
②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誠實正直、敬業精神、忠誠度、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均值超過4.5)。
③不同學科類別的畢業生對顯性就業能力重要性評價除計算機能力外均存在顯著差異。而隱性就業能力重要性評價除壓力承受能力有顯著差異外,其他能力要素均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可以認為隱性就業能力對于不同學科類別的畢業生而言重要性程度是一致的,也即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具有較好的普適性。
④不同性質的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中,團隊協作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自我認知、忠誠度的重要性評價存在顯著差異,對其他能力要素的重要性評價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⑤在對就業能力要素重要性的評價中,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有一致的趨勢,畢業生評價均值總體高于用人單位評價的均值。
⑥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評價中,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所有要素均存在顯著差異;對職業發展能力評價,在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三項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能力要素均存在顯著差異;對個性品質評價,在自我認知和自信心兩項存在顯著差異,誠實正直、敬業精神和忠誠度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誠實正直、敬業精神、忠誠度是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都認可的重要能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