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松
摘 要:方苞是清代桐城派創始人,其散文功底得到舉世贊賞。本文嘗試從國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當代視角來剖析古人方苞的為人處世的思想,提煉方苞的核心思想,以期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供一個鄉賢范例,并嘗試探索利用多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這些核心素養。
關鍵詞:方苞 ? ?核心思想 ? ?核心素養培育 ? ? 職校校園文化
課 ?題:本文是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18年度規劃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校園特色文化(方苞文化)課程開發研究”(立項編號:JK18027)階段性研究成果。
方苞(1668-1749),字靈皋、鳳九,晚年號望溪,桐城鳳儀里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與劉大櫆、姚鼐合稱“桐城三祖”。
方苞的散文寫得好,他不僅創立了散文寫作的“義法說”理論,而且在“義法說”理論指導下,創作了大量文辭雅潔、詳略得當、風格古樸的載道文章,清朝的李光地稱贊方苞的文章“韓、歐復出,北宋后無此作也”。其文風影響了劉大櫆、姚鼐,形成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桐城派,稱雄清代文壇二百多年,出現“天下文章出桐城”的盛況。
文如其人,文章寫得這么好的方苞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如今的中小學生們可以從這位先賢身上學習到什么呢?本文試以核心素養這一當代視角分析桐城派古文大家方苞,看看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北師大等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員歷時三年,于2016年發布了研究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一、 方苞的核心思想
(一)人文積淀
方苞的父親方仲舒喜愛寫作,他經常和杜蒼略兄弟等詩酒唱和,方苞與哥哥方百川經常隨侍左右,耳濡目染,深受其影響。十一二歲時,方苞對《易》 《詩》 《書》 《禮記》諸書都能背誦,二十歲左右遍讀唐宋以來詁經之書……
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和長期積累,方苞才能成長為學識淵博、才思泉涌的一代文宗,康熙皇帝都稱贊他“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為什么現在很難出現這樣的名家巨匠?其成長環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主要是因為現在缺少大家成長的土壤。反之,要想培養出這樣的人才,除其個人天賦之外,學校、家庭要多方營造人才的成長空間,注重人文積淀,堅持長期積累。
(二)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指的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戴名世《南山集》案發,在李光地等人的營救下,方苞以白衣入值南書房。雖然他沒有什么官職,但能成為皇帝的文學顧問,成為皇帝的身邊人,也算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了,更何況后來他還先后被授予武英殿修書總裁、翰林院侍講、禮部侍郎等職,成為統治階段體制內一員。他除了從事為皇家編書、校書等本職工作外,他還時刻關心底層小人物的生存狀況、關注民生問題,為社會弱勢群體發聲,具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在《獄中雜記》里,他除了揭露監獄管理和基層吏治的黑暗之外,還非常關心監獄囚犯的身體健康,建議為死囚牢房開通窗戶以便空氣流通。在《逆旅小子》一文中,他對路邊遇到的窮苦孩子的悲慘命運深表同情,并給地方官寫信要他們救助這個孩子。他還設立宗祠、教化后人、設立祭田,用所產出幫助同族生活艱難的人家,方苞一生中像這樣關心民間疾苦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都體現了他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人文情懷。
(三)樂學善學
方苞年輕的時候科舉考試并不是那么一帆風順,他22歲時考中秀才,然后分別于23歲、26歲、29歲連續三次六年參加鄉試,都沒有考上。直到32歲時參加江南鄉試,才取得了第一名,中了舉人,然后考取了進士,又是從33歲一直考到39歲,才考了禮部會試第四名。近20年的科舉路,他多次失意,然而他沒有放棄,雖然失意時也曾消沉低迷,靠做家教以維持生計,但不久后他就自我調整了狀態,繼續自主學習。
方苞在監獄里的時候,還心平氣和地閱讀《禮記》等。同監其他犯人不解,勸他說:“都是要殺頭的人了,讀書還有什么用?”方苞回答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繼續讀書如常,還經常與來探監的王若霖等人談經論史,旁若無人。利用兩年的獄中時間,他潛心考證喪禮,寫成了《喪禮或問》一書。
(四)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能正確認識和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精力,具有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方苞也是一個善于自我管理的人,主要表現在改寫時文和不寫詩歌這兩件事情上。
受哥哥方百川的影響,方苞一直很推崇古文,他對于當時流行的科舉八股文(也稱時文),不太用心,后來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教授學生、維持生計,特別是在老師高素侯的建議下,他不得不學習時文,最終在32歲時,以江南鄉試第一的成績,考取了舉人。
小時候,方苞將自己寫的詩拿給父親方仲舒看,可能是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好,反襯出其詩歌寫得一般,也可能是因為科舉考的是八股文,于是父親勸誡兒子要以寫文章為主,不要在寫詩上浪費時間、精力。后來他的朋友劉陂千和查慎行也勸他不要寫詩。經過認真思考后,他聽從了父親、朋友的建議,揚長避短、少寫詩詞,將時間、精力集中文章寫作了,終成一代大家。
(五)社會責任
方苞官場生涯的后半期,主動作為,履職盡責,非常關注國計民生,給最高統治者和執政大臣寫了很關于民生問題的疏折,且很多都被采納,為當時的底層民眾真正做了一些好事。他上書鄂爾泰、張廷玉兩相國論制準噶爾澤望事宜十二條,在《請定征收地丁銀兩之期札子》中建議恢復“六月完半、十一月全完”的地丁銀收繳時期;在《請定常平倉谷糶糴之法札子》中建議根據不同地方的氣候特征,確定官糧倉儲年限,以確保官倉糧食儲備安全……方苞上疏的內容還涉及治水、漕運、救荒、賦稅、禁酒、禁煙、種樹、修水利、治黃河、苗疆、人才與吏治等方方面面,這和他儒家修齊治平的經世致用思想有關,也體現了他“濟于實用”的為學取向,全祖望評價方苞“惓惓為斯世斯民之故而不得一逐其志”,這表現了他作為封建士大夫高度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
當然,方苞的思想中也有封建意識濃厚、極力維護當時的皇權統治等內容,有其歷史的局限性,應該客觀地看待、批判地繼承。
二、在職校中進行方苞核心素養培育
作為桐城派創始人,方苞身上還具有其他的核心素養,如批判質疑、誠實待人、恪守孝悌等,因篇幅有限,不再羅列。如何將家鄉先賢的核心素養和關鍵品質有效傳承給當代學子,并利用豐富的桐城文化資源,特別是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來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呢?
筆者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有營造校園物態文化、編寫校本教材、實地研學旅行、進行專題講座、名句名篇吟詠和制作主題微課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繼續探索下去。
參考文獻:
[1]徐柏客,鄭法清.方苞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2]朱洪.方苞傳[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
[3]王思豪.方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4]王鎮遠.方苞的思想[J].江淮論壇.1985(5).
[5]劉守安.一個矛盾而痛苦的靈魂——方苞生平與思想探微[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作者單位:江淮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