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
【案例背景】
初中英語相較于小學英語,一方面詞匯量增加,另一方面開始系統學習英語語法,對英語寫作能力開始有所要求。中學英語在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初中英語老師應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教育和培養。
【案例描述】
在教材Unit 2 How do you often exercise一課中,注重的是語言技能的實用功能,在基本句式教學后中安排了比其他單元更多的小組活動和討論分享環節。讓學生自由搭配成四人小組,三人輪流針對一人發問,從他的學習習慣到興趣愛好,一一做好記錄,再整理成為一段對該同學日?;顒宇l率的描述。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語言交際的實際功能,還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有助于形成溫馨友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注重語言背后的思維文化內涵?!禜ow do you often exercise》這一單元主要是使學生掌握談論日?;顒拥幕颈磉_,重點是often, always, sometimes等頻率副詞的使用。學生在對話交流中能夠了解到彼此的興趣、習慣和生活節奏,引導他們尊重彼此的個性愛好,做到求同存異,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閱讀前:調動學習積極性
閱讀前主要有兩個活動,一是結合學生學情,借助豐富多樣的信息化手段搜集生動有趣的音頻或視頻材料,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二個活動是內容主題的引入和教學目標的介紹。后者是更為重要的,教師要時刻警醒自己切莫本末倒置,導致教學任務的無法完成,出現教學事故。
首先明確本單元的表層主題關鍵詞是“機器人”,這個詞語代表的深層話語領域是“科技”,這就成為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所需要留心挖掘和啟發的文化內涵。這一單元在語言能力層面上的教學目標除了一些相應場合的基礎詞匯,重點在于討論將來的將來時時態這一語法部分。在課堂的導入部分,先用幻燈片展示經典科幻電影中的眾多機器人形象,如日本動漫《鐵臂阿童木》中的阿童木、電影《星球大戰》中的HK-47和《機器人總動員》中的瓦力等。播放介紹關于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情況的一些科普短視頻和記錄片節選,讓學生對當今世界機器人科技發展的現在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兩者結合起來,內含了從虛擬走向現實的邏輯線索,以科幻激發學生的興趣,以科技引起學生的思考。播放完畢之后,讓同學們盡情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設計他們心中的機器人,引導他們從外形、功能等幾個方面入手完善他們心中的機器人形象,給五到十分鐘的自由交流時間,讓學生在討論中能夠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
閱讀中:參照文本夯基礎
在學生完成討論、心中已有自己思考成果的雛形后,進入下一環節即閱讀環節。這個部分教師可以做一些發散性的引導思考,比如當學生在歸類機器人外形時,可以追問材質和結構是“metal”還是“plastic”,利用諸如此類的細節處為學生補充基本詞匯。學生帶著問題和清晰的思路進入文本,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比按部就班地閱讀時會高很多,教師趁熱打鐵,將梳理出來的詞匯和語法要點高效地滲透進文本教學階段中去。比如讓學生將文本中談到機器人的部分和學生自己之前的設想相參照。如課本舉出了家務機器人的例子,它的功能有“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house”,在講解這一部分時一方面要讓學生積累相關的短語表達,另一方面可以讓那些對機器人所具備的功能設想類似的同學,請他們說出自己的理想機器人和文本所描述的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獨特之處。在參照比較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就會更有效地記住一些基本詞匯和固定的表達方式。在帶領學生閱讀和學生發言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對未來做預測,強調點明和注意糾正時態的問題,讓他們注意到這一語法點的重要性之后再展開講解,使用學生的發言作為例句。這些手段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少了單純講解語法內容所帶來的艱澀和枯燥,能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點。
閱讀后:啟發自主學習意識
在完成知識輸入的過程后,閱讀后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學生們能夠自如地做到知識輸出,即知識的實踐應用和創新遷移能力。這一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有賴于已有知識的鞏固,另一方面則在于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家庭作業作為讀后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要跟著教學目標的提升有所調整;除了基本的通過練習熟練課上所講授的基本英語表達,也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要求。家庭作業必須要有走出課本的部分,讓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主動去思考、去打開眼界。
教師布置的第一個作業是讓每一個同學把自己想象成是研究機器人發明技術的科學家,去設計出自己所希望擁有的機器人,要求他們用簡單英文從造型、功能等方面進行特點的介紹,最后以作文的形式提交。這項作業能夠讓學生回到課本里,重溫知識并鞏固知識,參照教材文本的詞匯材料和思路,展開自己的思索,同時也使他們的寫作能力得到適當鍛煉,完成從“讀”到“寫”這樣一個能力的遷移與提升。第二個作業具有一定的思維發散性,鼓勵他們課后去搜集和研究盡可能多的資料,請學生根據當前科技發展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談一談自己所設計的機器人的前景,它是否能夠被發明制造出來、如果批量化生產投入使用后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什么樣的改變。這項作業的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啟發他們對科技發展問題的了解和思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必然包括了對當前科技發展水平的敏銳性。在提升文化意識的同時,也鍛煉學生查找信息的能力,這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學習能力之一。
【案例分析】
英語學習可以分為“聽”“說”“讀”“寫”四個版塊,其中學生的一切學習成果都是從閱讀開始、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可以說良好的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者的必備技能之一,掌握了閱讀能力就如同擁有了自主學習的鑰匙。聚焦核心素養的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能讀懂具體文本,更要激發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讓他們會讀、愛讀,通過有限的文本內容進入到背后的文化語境,從而能以從異質文化交匯點出發的獨特視角看待和思考事物、解決和分析問題。
針對單元主題明顯的交際性特色——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和他人用英文交流,教學中要更突出語言學習實用性。英語是一門工具學科,要側重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不是局限于一味的記誦。另一方面,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但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時他們更需要秉持著開放包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揚棄態度,如此才不會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境地。
要轉變舊有教學模式,做到“讀”中有法,作為教師最首要的一點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確定好教師引導者、同路人的角色定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做的便是綜合考慮主題、文本、語言、文化等幾個方面,設計安排有機聯系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具體主題意義的總領下,參與一系列帶有發散性和實踐性特點的學習活動。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都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教學策略的落實很大程度上也依托于各式活動的開展。
不論是英語基礎好表達流暢的學生,還是基礎較弱、平時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幾乎都能夠借由討論活動和作業交流的時候充分投入到課堂中。尤其在第二項家庭作業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分層目標:要求有能力的學生盡量全用英文表達出自己對未來科技發展水平的預測、自己理想機器人能批量化生產投入使用的可行性等問題的思考,而口語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允許他們用中文補充說明,主要以意思表達完整為目標。教師要富有創新性地設計教學活動,使閱讀教學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不能局限于表層的文本解讀和零散的課堂活動。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要貫徹設計活動的初衷和目的,抓住活動的宏觀邏輯,避免活動的脫節和離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