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榮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接合部作為介于城市和農村的中間地帶具有不同于二者的復雜性,并且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使當地小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同時,這些地區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也存在開展不及時和普及不到位的情況。基于這個原因,本文從分析導致城鄉接合部地區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究和總結出解決當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 ?小學生 ?心理健康 ?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5-0107-02
引言
隨著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文化的發展速度與其他方面的發展速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而由于我國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的原因,產生了許多社會性問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狀況的不斷變化和零零后的成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我國一些城鄉接合部地區的小學生由于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應該意識到這些地方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也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導致城鄉接合部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
1.城鄉接合部地區環境背景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城鄉接合部是較于農村和城市更復雜的一片區域,大量非定居人口的往來是這片區域的一大特征,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條件,使在校小學生在家庭背景生活狀況等方面差異較大,學生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員復雜,由此衍生出許多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1]。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娛樂方式也逐漸變得多樣化起來,而由于缺乏管束。復雜的社會環境使一些小學生沾染上不良的社會風氣,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年齡都與學生的實際年齡不相符。同時,復雜的環境和多樣化的娛樂形式也會使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還會影響學生走上輟學的道路。此時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社會意識萌芽時期,學生的心智還未發育完全,正是塑造學生人格和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此時過多的接觸這些復雜的社會環境會導致其自身的逆反心理和社會中的負面影響相結合,使原本不穩定的心理狀態更加極端化,從而產生更加嚴重且不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問題。
2.城鄉接合地區家庭狀況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小學生的第二課堂,可見家庭教育在學生的人格塑造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對孩子來說,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在一些城鄉接合部地區往往存在父母由于要外出務工將子女交給老一輩照看的情況,并且我國素來有“隔代親”的現象,在城鄉接合部地區的老人,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就導致了老人對孩子的照看只能停留在讓孩子吃飽穿暖方面,而不能夠關注到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同時由于老人對孩子教育方面知識的匱乏和不重視,年邁的老人不能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又因為老人可能對孩子產生愧疚心理,平時的生活中不敢對孩子進行管教,只是一味的順從孩子的行為,因此造成對孩子寵溺過度或一些極端狀況[2]。此外,由于他們的父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其成長,老人的陪伴也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和教育,這樣往往就會導致孩子陪伴感嚴重缺失,使他們產生焦慮和孤獨感,長此以往這種情緒的堆積演化為心理問題,孩子往往會出現注意力不夠集中、行為偏激、情緒管理能力差、內向的狀況,這些都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3.學校教育模式對城鄉接合部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除了周圍環境和家庭因素以外,學校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對小學生心理健康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對小學教育要求的提高,大部分學校看似減負實際是在增負,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學校給學生的任務量也在增多,每天繁重的作業和頻繁的考試使學生壓力倍增。由于學校課程安排的不合理,使學生沒有一個正確有效的釋放壓力的方法。將這種情緒積壓在心里,在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后通過不恰當的途徑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一個惡性的心理問題的循環。除此之外,在城鄉接合部的大多數學校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不高,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少部分學校雖然有相關的課程,但也是形同虛設,并未真正發揮實際作用。同時,學校也沒有給學生配備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多由主課老師兼任,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這樣一來,學生在學校學習壓力大,卻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又因為此時學生的心智還未發育完全,不能夠憑借自己有效排解壓力,長此以往也會導致學生出現大量的心理問題。
二、城鄉接合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1.專業心理健康教師資源的缺乏
由于城鄉接合地區經濟水平欠發達,同時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高,這就導致在城鄉接合部地區小學中專業心理健康師資力量匱乏,很多在職的心理健康教師不具備豐富的心理教育經驗、專業水平欠佳。除此之外,學校開設的心理課程由非專業教師兼職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存在其他教師“占課”、“借課”的情況。這就使得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未能發揮真正的作用,不能夠幫助學生調節心理問題。由于區位條件處于劣勢地位,這些地區往往難以引入具有高水平專業素養的心理學教師,故而很多心理健康教學活動流于表面,不能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2.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理論而缺乏實踐
專業教師的缺乏使這些地區各個小學的心理健康教學變成教師照本宣科談理論的模式,課堂缺乏實踐、學生缺乏參與感,使原本應該成為學生釋放學習壓力的課程反而成為學生的壓力[3]。在這些地區的學校并未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學校只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當成教學任務去完成。同時,專業力量的缺失還帶來了心理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僅局限于課堂上的集體理論學習,沒有把心理教育差異化對待。對學生尤其是有心理缺陷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使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教育處于被動地位。
3.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不強、機制不健全
城鄉接合部地區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的淡薄和心理教育機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又一誘因[4]。首先學校不夠關注城鄉接合部地區學生的特殊心理狀況,缺乏對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機制,教師不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在對學生心理教育方面不具有前瞻性。其次,由于心理健康意識不強,沒能構建學校社會家庭相聯結的心理教育戰線,導致各個環節不能相互配合,心理教育出現缺口。
三、改善城鄉接合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措施
1.增強師資力量建設,對課程及上課方式進行調整
建設高質量的心理教育師資力量是解決城鄉接合部小學心理教育問題首當其沖的辦法。學校需要注重對已有人才的專業素養的提升,學校可以對心理教師進行培訓,通過網絡平臺或組織教師集體學習等方式幫助提升其專業素養。同時,學校也可引進高水平心理教師豐富心理健康課程內容,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參與課程活動釋放壓力[5]。例如,可以舉辦“成長不煩惱”主題心理月活動,學校可以征集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比和打分,讓學生通過手抄報、演講比賽、觀看心理宣傳影片等形式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以此來調節壓力。
2.完善教育機制、強化心理教育意識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是實現系統規范課程的保障。學校應該意識到城鄉接合部學生的特殊心理狀況,因此學校應定期針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調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心理變化,對一些不良傾向及時處理,督促教師關注學生心理發展,通過制度手段提高師生的心理教育意識。學校應加大心理教育力度和相關的投入,提供給學生和教師更好的心理教育環境。例如,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為學生配備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師,鼓勵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下主動找心理健康教師進行調節,培養學生正確審視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識。
3.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心理教育聯合
學生日常生活的環境不單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也需要加強或配合學生心理教育的陣地,因此學校應在日常的教育中注意與周圍環境的結合。盡量做到與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幫助學生正確疏解自己的情緒。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感受來自社會的善意。例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公益活動,可以收集校園可回收廢棄物并集中到回收站處理,所獲收益用來幫助特殊學校兒童等。讓學生產生幫助別人后的成就感,還可以組織學生以“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為主題,通過學生自己的創意形式表達對父母的愛的活動,讓學生加強與父母親人的溝通,教會學生體諒父母的辛苦,幫助學生理解父母,使學生懂得如何表達心理。
結束語
對于城鄉接合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觀察學生心理狀況,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努力解決。分析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理清其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通過不斷完善城鄉接合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將學校、社會、家庭聯結起來,共同打造適合小學生學習成長的環境,守護小學生心里最初的純凈。
參考文獻:
[1]王丹丹.城鄉結合部學校初中生師生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5.
[2]周鷹鷹.城鄉結合地區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初探[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7):335+337.
[3]周漫.貴陽市城鄉結合部初中學生心理現狀分析——以花溪區金竹民族學校2013屆學生為例[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4.
[4]魏金榮.城鄉結合部普通高中高一農村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7(A1).
[5]蔡抒蓉.城鄉接合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0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