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熠娟



【摘要】物理知識從生活實際中來,又可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通過實驗探究來深化理解其內含的科學原理。通過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了對流體壓強和流速關系的科學認識,本文結合新課程改革下教案編寫的標準環節及要求,以《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為例,進行解析。
【關鍵詞】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探究法
教材分析: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是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壓強與浮力》第四節《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內容,也是重點。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初步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并能解釋生活中相關現象。教材通常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明確流體概念,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流體,然后讓學生觀察吹起硬幣實驗認識到流體壓強與流速具有一定關系,通過探究吹紙實驗和飛機模型實驗總結出流體流速越大,壓強越大。本節課是在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現象,多例舉一些生活例子會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吸塵器的制作、飛機的發明、地鐵黃線的應用等,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讓學生們體會到了科技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科技可以拯救人們的生命,讓學生們崇尚科學,也因此熱愛科技的探索。
學情分析:對九年級學生來說,易于接受直觀、生動的知識,具備一定的觀察、動手能力。
在本項目中,通過觀察并思考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通過實驗探究來深化理解其內含的科學原理。通過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了對流體壓強和流速關系的科學認識。
情境導入:小牛頓從一個蘋果下落的研究進而發現了影響整個世界的力學體系。我們只要能細心觀察身邊的一些小現象,認真思考,專心鉆研,一張紙也能發現很多問題。于是,老師拿起紙一吹,紙被卷起來了,真有奇怪,老師明明用力的往下吹,怎么紙卻被卷上來呢?難道老師吹得不夠大力?于是又更用力的吹,結果紙還是卷了起來,而且卷得更高了。于是,老師問:風有“吸”力嗎?學生的一下子興趣就高了。也想知道為什么,老師:那我們就做幾個探究實驗來了解了解一下。
研究思路與過程:
1.思路清晰:先明確自己實驗的目的,再通過實驗探究深刻理解,把實驗得出的結論理解好,深刻認識到物理知識從生活實際中來,又可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2. 探究過程:設計實驗:
實驗一:吹紙小實驗, 用兩手分別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再認真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觀察現象:兩紙向中間靠攏,像被風“吸”住一樣
實驗二: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并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觀察現象:移開手后,小球不掉落,像被風“吸”住一樣。
結論:
風有“吸”力,能吸起小物體。
原來不是風有“吸”力,而是流動氣體和液體的壓強與其流速有關,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在實驗一中:
在實驗二中:
總結、歸納:流體速度越大,壓強越大。大量實驗證明,的確如此,流體流速越大,壓強越大。機機翼的上端是弧形,下端是平面,在相同時間內,上端空氣比下端的走過的路程要大,那么速度就快,根據今天的內容,壓強要比下端的小,所以就被下部的空氣托起。老師自己做了個機翼模型,大家看一下效果。學生認識到在相同時間內,機翼上方氣流通過的路程較長,因而速度大,壓強小,產生升力。
課后延伸:在生活中,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應用很廣泛,比如火車道的安全線,艦隊一般成縱隊排列,而并行的話,是有安全距離限制的,龍卷風的危害等等,我們都可以用今天的學習內容解釋一下嗎?(設計意圖:更加明確自己的想法,鞏固了對流體壓強和流速關系的科學認識。學生通過分析、回答,享受著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快樂,體驗科技的奧秘,從而熱愛科學,更喜歡學物理。)生活中很多這一事例的現象,但大多研究起來,生活中的例子都伴有危險,所以大部分的生活例子,都只能用模擬實驗,不能真實體驗哦。像地鐵黃線的設置、飛機機翼的升力、龍卷風的破解等。
布置作業:多做幾個實驗,留心觀察并認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調查和收集總結一下,并嘗試解釋。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物理教學中后進生轉化的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