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亮
【摘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粗心是很多學生常犯的錯誤。本文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探究出其粗心的原因有:做題求快的不合理信念、依賴性強、學習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筆者提出改變不合理的信念的方法:培養他們認真的態度,養成自己檢查和反思的習慣,不依賴修改帶,排除環境干擾,進行注意力訓練,讓他幫忙檢查其他同學的作業等干預方案,幫助其改正粗心的習慣。
【關鍵詞】 粗心;注意力;心理素質
每一個班里,總有幾個“馬大哈”,讓教師頭疼不已。粗心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常犯的錯誤,“馬大哈”的學生經常在本來不該錯的地方卻出現了錯誤的情況。在教室時常可以看到學生后悔不已的場景:當作業本、測試卷發下去之后,學生拍著大腿說:“哇!這道題我本來會做的,可是太粗心了,扣分了。”也經常聽到教師跟家長說:“你這孩子是很聰明、反應快,就是太粗心了。”總認為學生的學習知識已經掌握了,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再教給學生了,只要學生自己再認真一點,學習就可以更進一步了。教師沒有再去詳細分析,結果學生的錯誤一犯再犯。其實,粗心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學習有不良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到學生的粗心背后的心理素質。
一、案例描述
五(5)班,曹某,男生。性格易沖動,好勝心較強。在課堂上,反應特別快,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他能馬上反應,并搶著回答出來。有時候,成績優秀的學生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已經能完全理解接下來教師要講的內容。每當教師表揚他的時候,可以看到那掩蓋不住的得意之色。不過,有時候,由于對問題的某些條件忽略,而回答不夠全面,就會跟同學急,反問同學“你會嗎?”課堂中途也經常分心、走神、玩筆、咬手指甲、戳同桌等。需要邊聽邊記時,他又表現出比較吃力,一句話總是要記漏幾個字,為了求快,書寫也特別馬虎。每次考試,成績總是不盡人意,試卷再發下去,進行改錯,他也能很快地糾正過來。而作業本,完成的質量很好,幾乎是滿分,書寫還不錯,但是經常看到有涂改的痕跡。跟家長了解之后,筆者才知道原來是在做家庭作業時,他的爸爸一直陪伴在身邊,他做完之后,爸爸幫他批改,找出錯的題目,讓他再改正過來的。評講作業時,讓他回答解題思路,他也能正確地回答出來。由于他做事經常分心,效率很低,父母有時候會失去耐心。有時候也會跟他談條件,只要能盡快地完成作業,會給他一些獎勵。而教師在課堂上,也經常會說:“表揚快速做完并且坐端正的同學。”
二、辨別真假粗心
有研究者指出,學習中的粗心現象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真性粗心和假性粗心。“真性粗心”指的是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了相關知識,對其中的某些問題本來完全可以解決,但由于做題時不夠仔細,粗心大意,造成了錯誤。比如,計算時,會把“×”看出“+”,或者將小數點忽略,看錯位置,有的做題時漏題等;而“假性粗心”是指學習上的問題,表面看已弄清楚,但真正做起來卻很困難,對問題回答不完全或者說不清楚,經常對一部分,錯一部分,給人一種粗心的假象。比如,求半圓的周長時,一學生只算了圓周長的一半,并沒有加上直徑的長度。對于這樣的錯誤,學生可能會說是他一時粗心大意造成的。實際上,是他對于周長的概念并沒有完全掌握,沒有真正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導致的。對于假性粗心,應該從知識內容上進行分析和解決。根據陳某的情況分析,他應該就是屬于“真性粗心”。那么這個難題應該怎么解決?
三、探究“粗心”的成因
1.做題求快
從對陳某的家訪情況看,由于平時分心導致做作業效率低,父母為了激勵他,提出只要盡快完成作業,就可以獲得一些獎勵,再加上在學校,教師經常表揚做得又快又準確的學生。長期下來,讓陳某形成一個不合理的信念:求快做題。陳某為了獲得父母和教師的表揚,在同學面前能炫耀一番,便不自主地加快做題的速度,但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剛接觸比較抽象的文字和數學公式等符號,未經多次強化,還沒有形成較清晰和準確的記憶痕跡。陳某在求快心理的作用下,顧不上仔細斟酌,導致忙中出錯。
2.依賴心太強
陳某每次做作業只是為了一個快,而對于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他已經養成依賴父母、教師幫他找出來的習慣。每次作業,反正只要完成了,就可以了。如果父母發現錯誤,會幫他找出來的,到時候再改就行了。所以,做起作業來總是很粗心,容易錯。
3.學習動機不強
學習動機是一種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力量。中等動機是最佳的心理背景,學習動機過強或者過弱會對學習活動造成不良影響。陳某就是缺乏動機,學習時候情緒低落,所以注意力不能集中,導致作業屢次出錯。比如,他的計算經常出錯,當同學提醒他的時候,他會反駁說“有什么了不起,我本來會做的。”就是因為題目太簡單,加上很多知識他都很快理解,在他眼里,知識都是比較簡單,所以不能激發他的學習動機。
4.注意力不集中
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學生具體學習的過程是依靠學生的短時記憶來進行的。短時記憶的容量小,保持時間短。一般情況下,短時記憶的內容如果得不到及時強化和訓練,則只能在大腦保持30秒左右的時間,原先的記憶內容就會被清除。陳某在課堂上,做作業時,經常做一些小動作,比如,玩筆、戳同桌、咬手指、東張西望等,總是想著別的事情,這些行為都會將原有的記憶沖掉,這樣就產生了寫錯字,算錯題等粗心現象。
粗心并不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心理素質,而是在長期不正確的學習態度,不良的學習環境,不合理的信念等多方面作用下產生的。對于陳某這一問題,筆者采取了這樣的干預方案。
四、干預方案
(一)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培養認真的態度
學生在父母和教師平時的話語中,已經形成了求快做題的不合理信念,所以應該改變學生的信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真的態度,嚴謹的作風和高度的責任感是克服粗心的重要條件。形成一個“世上最怕認真二字,面對認真,任何形式的粗心都沒有施展的機會,相信自己可以認真”的信念。父母和教師在平時也不要表揚其做題快,而是應該表揚其做得準確,表揚其有及時檢查改正,積極強化做題要準確、仔細的意識。
(二)養成自己檢查,反思的習慣
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辦法才是解決學生“馬大哈”最好的辦法。教師和父母要教會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如何審題,怎樣解答,怎樣檢查,怎樣反思。檢查的目的是防止出現答題遺漏現象,從而糾正錯誤。因此,檢查是答題過程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在答題結束后,可以先檢查題目要求,對照原題,檢驗是否抄錯數字、單位、符號;再檢查過程是否正確;最后檢查答案是否正確。教師還可以提醒學生設置一個錯題本,把做錯的題目抄寫一次,寫下自己錯誤的答案,并進行訂正。更重要的是要在上面用紅色筆分析,寫出錯誤的原因,原因必須具體,不要簡單寫“因為粗心”“算錯了”,而是應該寫清楚是什么地方粗心,什么地方看錯了、算錯了,通過這些方法來慢慢改掉粗心毛病。
(三)不依賴修改帶
現在學生有修正液、修正帶、橡皮等,寫錯了,就擦掉,再重新寫,學生對原先的答案不在乎。而且,寫了改,改了寫,浪費時間,容易分神,更不能專注地完成作業。在寫作業時,父母和教師幫忙監督,錯了不許擦掉或者涂改,而必須在旁邊重寫,這樣他才能認真一點。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爭取一次做對,從而培養不依賴修改帶的習慣。
(四)排除環境干擾
根據陳某小動作多,喜歡玩筆、拆裝筆的習慣,在學校和家里做作業時,一定要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收起來,只剩下一只黑色筆,其它的收走,排除外部的干擾。
(五)進行注意力訓練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孩子的共性,所以,在家里,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找出學生感興趣的,安靜的活動,比如,看書、畫圖、拼板等活動,訓練他們的注意力。剛開始合作得不好時,父母不要動怒,打罵孩子。需要耐心教導才有效果。
(六)幫忙檢查其他同學的作業
讓學生互相檢查作業,他們會很感興趣,也會特別仔細。學生的馬虎情況都是大同小異,當檢查別人馬虎的錯誤時,也是警醒自己不要犯錯。在家里可以適當讓其做一些改錯的題目,更好地給自己警醒。
總之,對于學生的粗心,不要認為是無藥可救的,一定要細心地分析,對癥下藥,讓學生逐步養成認真細致的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萬瑋.遭遇問題學生[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2]思安.青少年十種常見問題行為的矯治[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3]偉紅,崔華芳.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4]馬聯芳,李麗樺,盛天和9個班主任的教育機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