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紅
【摘要】英語學科教學要體現中國文化元素、發展中國文化意識、增進中外文化交流、在英語教學中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從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出發,依托話題,整合文化教學;基于教材,深化文化學習;立足語言,推進文化交流。
【關鍵詞】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文化教學;文化內容;文化自信
為了順應新時代教育改革潮流,國家教育部提出了以語言知識、文化意識、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四個維度組成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英語學科教學既要反映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關于“文化意識”的要求,也要體現新時期英語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一、滬教版《英語》教材的文化內容
滬教版《英語》教材內容中多處呈現中國文化,發展文化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和增進中國文化交流,體現了滬教版英語教材鮮明的時代特色。
1.體現中國文化元素
教材內容體現中國文化元素,例如在3A-6B教材中多個板塊均有中國經典故事元素體現,如,三年級《孔融讓梨》《狼來了》;四年級《一只烏鴉口渴了》《盲人摸象》;五年級《年的故事》;六年級《小蝌蚪找媽媽》等等。
2.建立中國文化自信
教材中多處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融合,如6A Unit3介紹了英國的食物外,詳細介紹了中國人喜歡吃的dumplings;4A Unit10介紹了與中國飲食文化相關的內容:People in Wangfujing Street usually come here to eat Beijing Roast Duck;3B Unit6教材插圖中對比了西式早餐的面包和牛奶,中國早餐的面條和雞蛋。通過祖國各地的特色美食呈現,充分展示我國地域的遼闊與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二、滬教版《英語》教材對文化教學的啟示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材整合資源,補充相關背景和拓展知識,提升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品格,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1.整合多樣資源,講好中國故事
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文化知識與文本內容進行整合,依托講好中國故事的契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教學教材中Kong Rong and the pears的故事時,引導學生在故事中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孔融讓梨》是一個在中國流傳久遠的道德教育故事,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整合資源,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和英語學習持續的興趣,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文化意識和積累文化底蘊。
2.關注核心素養,堅定文化自信
在文化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進行文化知識的講解,更要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堅定文化自信。例如,6A Unit2介紹了首都北京的the Great Wall, the Palace Museum, Tian'anmen Square等世界聞名的旅游文化;5B Unit6介紹了海南三亞Welcome to Sanya的海洋風景,來自祖國各地的風景圖片滲透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在講解的基礎上,開展用英語為國外游客充當導游的活動,讓學生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當然,在文化教學中,可以借助古今文化的對比,對文本知識進行拓展。例如,5B Unit10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教師在教學時除了關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也可以融合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關注古今交通方式的發展,聚焦中國創造“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和“中國C919飛機”。
三、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提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強調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有中國情懷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
1.以話題為起點,整合文化教學
在小英文化教學中,通過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了解英語文化,同時延伸和拓展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真正實現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例如,Chinese Festivals中介紹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四個中國傳統節日。在教學中,以中國傳統節日這一話題為起點,帶領學生了解這些節日的日期、起源、習俗、意義,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理解,樹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2.以教材為支點,深化文化學習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材呈現了新時代的中國元素,為深化學生文化學習提供了支點和契機。例如,在教學6B Unit5故事教學《魯班的故事》時,教師應充分關注到新時期的工匠精神,這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讓更多的“中國創造”“工匠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新時代的職業精神。
從培養文化意識的角度,結合“魯班”這個故事的時代意義讓學生進行思考,引領學生學好語言知識、講好中國故事。結合滬教版教材中的故事內容,設置如下問題,供學生合作討論,思維碰撞,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What do you think of Luban?/What happened when Luban was at work?/What did you learn from Luban's story?
3.以語言為載體,推進文化交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復學后,筆者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背景,打磨了一節題為“Welcome to China”的寫作指導課。我們從Great cities of the world文本出發,將寫作指導和閱讀體驗相結合,選取了海南、浙江、廣東等三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參考教材關于海南三亞的介紹,精心打磨了三篇文本,以一個導游的角度,介紹這幾個城市的變化、著名的景點、典型的食物等,以及它們之間的文化交流。
學生在閱讀中了解了這些城市,并熟悉了介紹城市和國家的英語表達方式、語言組織和寫作技巧,最后以“Welcome to China!”為題,介紹中國的城市發展、風土人情、民族風俗等,在文化的交流和推廣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展示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春柏,施嘉平.義務教育英語教科書(滬教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李磊.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策略——兼談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對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啟示[J].小學教學設計,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