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彩麗
摘 要:閱讀作為英語輸入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教材中Unit 3的“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一文為例,闡述了如何從文本框架的角度來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框架;文化意識
無論是作為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還是用于檢驗學習成果,閱讀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意義顯而易見。在當今學科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語言教學要走向“人”的發展。然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量的精讀課程雖然會使學生掌握豐富的詞匯和語言點,但是一旦進入更大的語境結構中,學生往往感到無從下手。這說明我們應該將所學的知識放在更大的系統結構中。
一、索緒爾與結構
索緒爾(F.de.Saussure)提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語言符號與其他符號一樣,都是由能指和所指組成,兩方面不可分割。他所開創的結構語言學非常重視語言符號內部的各種結構性關系:語言與言語;能指與所指;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歷時結構與共時結構;橫聚合結構與縱聚合結構等。這種結構主義觀念在學科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加強結構觀念,利用對結構的挖掘,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閱讀以及進行相應的產出。
二、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這是筆者在本校開設的一節公開課,授課內容為八年級英語GFI的第三單元,話題是“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文章主要談論三名學生對朋友是否應該一樣的看法。三名學生對于該話題的觀點均不一樣,第一位學生認為朋友應該一樣,有一樣的性格和愛好。第二位學生認為朋友應該不同,這樣可以相互學習。第三位學生認為朋友是否一樣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朋友能夠永遠在你身邊支持你,但是,他們各自在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按“觀點—理由—舉例”的框架進行的,因此,教學重點也圍繞在對文本框架的運用上。
(二)教學過程
【導入】
1.通過游戲Odd-man-out引入復習內容——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學生將從每一行的幾個詞中選出一個不同的詞,并且闡述該詞區別于其他詞的原因。
【設計意圖】主要為了復習比較級這一語法知識。
2.學生將完成課本上的練習,并且通過一起拼寫的方式校對答案。
【設計意圖】學生已在上一課時的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知識,作為上課的熱身活動,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并為下面學習新的表達比較的結構做好準備。
【讀前活動】
學生運用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級來談論他們的朋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談論自己朋友的特點,以自然輕松的方式引入本節課的主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和學生的對話引出文章中的生詞和新的表達,并呈現到板書中去,引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運用這些新內容。
【讀中活動】
學生閱讀整篇文章,并且回答問題:What are their opinions of friendship?
學生再次閱讀全文并且回答: the reasons for their opinions 和 the corresponding examples.
學生談論他們會選擇和文章中的哪位學生做朋友并闡述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skimming和scanning兩種閱讀方式,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結構。三項活動層層遞進,從觀點出發,引導學生發現作者闡述觀點的框架,即觀點之后闡述原因和舉例。在明確了文章的框架之后,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并且采用同樣的框架進行回答。第三項活動既結合了前兩項活動的內容,同時也是對前兩項活動效果的考察,又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在回答過程中又運用到了前面提到的框架,將知識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進行傳授。
【讀后活動】
學生思考自己的擇優觀,并且坐到相應的觀點區域中去。持有同一觀點的同學一起合作討論理由和相應的例子。
【設計意圖】在此活動中,學生形成自己的擇友觀,組織語言,按一定的邏輯信息和結構進行產出。持有相同觀點的同學一起進行頭腦風暴,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后續活動】
1.學生從課本練習2e,P22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諺語,然后給出理由。
2.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思考如何讓自己在未來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并運用要求的句型To be a better friend, I can be....
【設計意圖】此活動的要求進一步升級。學生在此活動中需要結合自己的觀點選擇適合的名言。最后一個活動既結合了本單元的語法重點——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又能結合本課主題,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
【課后任務】
完善口頭作業。
【設計意圖】在上課過程中由于時間的關系并不能聽到每一位學生的回答。在學生的反饋中發現,仍有一些同學在結構上或者邏輯上出現一些漏洞,因此需要學生課后進行進一步思考和完善口頭作業。
三、案例反思
本節課中,學生在談論自己的觀點時,都能夠意識到要運用“觀點—原因—舉例”這一框架去表達,但是在原因這一點上并不能夠講得非常到位,有將原因和舉例混為一談的現象。這說明一些學生對文章的框架并沒有完全理解,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本節課是將結構觀念引入閱讀教學的一個嘗試。教師進一步優化結構教學,對提高學習者的英語閱讀水平將會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De Saussure 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59.
[2]葛炳芳.試論英語學科的素質教育 [J].學科教育,2000 (3).
[3]張俊敏.優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