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環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探究學習為主線”的三個形式的教學探索,讓學生能以科學的方法、思維思考問題,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關鍵詞】生物素養;學生;主體;主導
一、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堂教育、思考問題
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突出,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為學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讓學生自主、能動、創造性地學習。在生物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慣于動腦、動口、動手,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讓“講堂”變“學堂”
課堂時間安排要合理,在每節課里把教師的活動壓縮到最低限度,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激勵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學生在匯報討論結果、互相評價的時候,學會互相尊重、實事求是,客觀地評價別人;角色扮演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點復習了一遍,記憶也加深了。總之,在整節課的安排中,大部分的時間留給學生,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學習效果顯著。
2.讓學生學會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提高課內外的學習能力
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問題——讓學生發現,疑難——讓學生突破,學法——讓學生歸納。
例如,在“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節課里,可以如下安排:
課前帶領生物小組,對校內生物園的水池進行生態調查,包括觀察、記錄、取水樣鏡檢、測水溫、測PH。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發現了許多問題,如:“水池生物之間有怎樣的關系?”“水池屬于什么生態系統?”“水池底泥土里有生物嗎?它們依靠什么生存?”等等。在課堂上,生物小組的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全體學生的熱烈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展示生物小組調查所得的照片和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歸納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成分。這時,有學生提問:“生態系統哪一成分更重要?”于是,我把全體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四種成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回答。得出結論后,四個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分,選出最佳辯手、最有合作精神小組等。這樣,學生在實地考察中,在老師的引導下,掌握了自己的學習主動權——自己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和個性發展。
二、以教師為主導,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1.求知欲的激發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和教學內容的特點編制若干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使學生容易把握閱讀和思考的重點,明確學習目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積極思考問題,進而可以解決問題,從而啟迪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反映教學目的、知識重點,為學生閱讀、預習提供明晰的教學思路。
2.分層教學
在分層教學中,對A、B、C層生施用“放”“扶”,或者“放”中有“扶”,“扶”中有“放”。引導學生和帶領學生學習。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盡量做到全體學生都有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同一練習分層要求。C層生要求他們在獨立完成課本上的習題之后再完成教輔里的所有練習題。B層生在完成課本上的題目基礎上,有選擇地完成教輔上的部分題目。A層生則只要求完成課本上的練習便可以了。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A、B層生進行個別輔導,力求他們通過努力也能完成有關的習題。
3.調整結構,歸納知識形成網絡
即在自學、實驗基礎的上,用提綱式的簡練文字概括出所學知識內容的要點和精髓、知識與知識間的關系,用線條或箭頭分步通過板書寫成各章的知識網絡結構,從而使學生完成從直接直觀感知到間接直觀感知,從直覺到抽象的思維過程。例如,在“細胞能量的通貨——ATP”這一節內容的知識網絡可以歸納如下:
三、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素養
倡導探究性學習。通過系統的探究性學習,能達到以下三個目的:
1.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
探究性學習的一個最大的目的是要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只有不斷試錯、探究才能去偽存真,摸索出正確的方法。參與探究也可以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例如在“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中,我們提供課本所需的材料之外,還提供西瓜、香蕉待測樣品,讓學生去探究,通過干擾待測樣品,考驗學生判斷力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讓學生初步學會科學思維的方法
(1)培養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學會比較: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的比較、無籽西瓜和無籽番茄的比較等。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列表對比、實驗驗證等方法去探究,在對比中發展求異思維,也能對知識點的理解能更透徹,思路更為清晰。
(2)培養逆向思維。在學習生長素的作用時提出:把植物幼苗正放置在適宜條件下,根會向地生長,莖會背地生長,若將幼苗倒著放置,根會背地生長,莖會向地生長嗎?并鼓勵學生討論、思考,推理,最后動手實驗和觀察,引導學生學會逆向思維的方法。
科學思維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師細心尋找,一定可以在生物學的不同的知識點中,找到抽象思維、散發思維、邏輯思維等科學思維的訓練方法。
3.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精神
在進行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實驗設計、操作,明確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學原理、科學方法,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體驗科學發現的艱難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以及綜合利用各學科的知識、手段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性,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通過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盡量做到主導與主體相統一,并認真組織學生實施探究教學,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從而使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并更好地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態度,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適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永勝.生物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胡繼飛,鄭曉蕙.生物學教育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周美珍,鄭鴻霖,張代芬.中學生物學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