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的頒獎詞高度的概括了這部優秀小說的思想內容——“冷峻而又溫暖”。本文將從“大雪”這一理想主義的核心意象,遺棄者、努力奮斗者、同化者和自由者的北漂人物群像,以及小說在冷峻的現實下渲染的溫暖與純凈的底色,來論述《如果大雪封門》中所體現的主題思想。
關鍵詞:《如果大雪封門》 大雪 人物群像 理想與現實
一.“大雪”——理想主義的核心意象
大雪是純潔的,能夠覆蓋一切,包括骯臟與黑暗的現實。小說中大雪這個典型意象貫穿全文,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和主題的顯現。林慧聰因大雪而高考失利,來到北京也是為了看一場紛飛的大雪,可以說支撐林慧聰走下去的就是大雪,人有了夢想才有前進的動力,這是他的夢想也可以說是他持守的精神詩意。盡管生活艱難,身為南方人的他很難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只能苦苦掙扎在大城市的底層勉強度日;盡管鴿子一只一只的莫名其妙地減少也沖擊著少年本就脆弱的心靈,他還是盼著能看到大雪封門。小說中寫道“我想看見大雪把整座城市覆蓋住。你能想象那會有多壯觀嗎?”或許純潔的能夠覆蓋房屋大地、貧窮富貴的大雪已經成為他心底深處的信仰。
小說中的“我”認為,如果大雪包裹住了北京,“那將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將是銀裝素裹無始無終,將是均貧富等貴賤,將是高樓不再高、平房不再低,高和低只表示雪堆的厚薄不同而已——北京就會像我讀過的童話里的世界,清潔、安寧、飽滿、祥和,每一個穿著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來的人都是對方的親戚”[1]。這是“我”對理想中的現實世界的美好愿望,透露出大城市底層小人物的無奈與心酸,這種理想太過虛幻,忽略了現實的不可抗力因素,以至于后面的大雪封門就給“我”帶來了失望,“雪沒法將所有東西都蓋住。高樓上的玻璃依然閃著含混的光”。
林慧聰對于大雪封門后的世界只有著微小的愿望:“我要踩著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大雪后的北京才是他向往的地方,白色與純潔居多,盡管還掩蓋不了現實中苦澀絕望的一切,卻也是難得的人間極樂了,這短暫的歡愉過后,又有了重整旗鼓面對生活的勇氣。這純潔的城市還像記憶中的故鄉,像黑色的石頭和海邊連綿的雪浪花,雪的理想主義象征也讓他鄉像故鄉,而故鄉一直都是古往今來詩人學者們心中代表著美好與憧憬的地方,代表著心靈和精神的依托。
雪也影響了“我”、行健和米籮[2],從用彈弓打慧聰的鴿子——吃鴿子——到替他留心鴿子的死活、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在物質和精神的拉鋸戰中,我們的精神持守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大雪封門這個南方人林慧聰帶來的強烈的堅守,也讓我們相信起夢想起來,這本是林慧聰個人的強烈愿望,最終上升為集體的愿望。
二.小說中的人物群像——北漂中典型的底層人物
遺棄者——寶來以及行健和米蘿找的那個女人。從小說中我們不難看出京漂者對故鄉的態度,也就是“等死”的隱喻,大城市的向心力讓故鄉這種小城鎮成為平凡庸碌的地方,遺棄者指的就是不能適應北京的生活,只能回到故鄉平凡的生活里。小說開篇就提到的寶來,雖無過多的描寫,人物始終也沒有出現過,但卻貫穿小說的始終。寶來為了一個不認識的女孩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他無疑是善良的,肯為一個陌生人出頭,顯示出他與大城市人們彼此漠視的狀態截然不同,然而他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是大城市與外來北漂者的沖突。底層小人物的命運是悲哀的,寶來被他爸帶回了家,喪失了在北京漂泊的資格,被城市遺棄,只得回到家鄉平凡的生活里。小說中對女人的描述雖少,但我們卻能找到幾個關鍵的信息。第一就是她的職業,和米蘿行健和我一樣都是城市中的底層奮斗者,生活艱難,也為后面的回到故鄉埋下鋪墊;第二就是行健的話,小說中寫到他的鴿子沒有送出去,以及那一句話,“他媽的回老家等死了”,鴿子是大補之物,是為了給這個女人補什么呢?或許是生病,或許是在北京不能維持生計了,因為她要“死”了。雖然作者沒有交代清楚原因,但卻暗示了結局,就是被城市遺棄回到故鄉平凡的生活里,即所謂的遺棄者。
努力奮斗者——行健和米籮,小說中兩個次重要人物,他們是苦苦掙扎活在北京最底層努力奮斗的小人物的代表,以偷摸著夜間打小廣告辦假證為生,然而他們卻能以邊緣人獨特的視角將枯燥乏味苦澀的生活活的有聲有色。用彈弓打鴿子抱著爐子煲湯喝,喝酒打牙祭,爬到屋頂上打牌,吃驢肉火燒燉牛肉白菜,為勉強維持生計的生活找到了樂子,這也是他們能繼續堅持北漂的加油站。和“我”和慧聰一直呆在一起照看鴿子期待大雪封門的精神追求不同,他倆活得更加現實,關注物質多于精神世界。他們有些市井氣卻又不失善良和堅持,因為找女人,他們結成了一個陣線,卻會幫助慧聰看護鴿子和關注天氣預報,米籮最后的一句話“我找個地方把鴿子埋了”,既揭示了貫穿小說始終的鴿子不斷消失之迷,也點明了他善良的本性,仍舊有精神層面的信仰存在在他的心靈深處。
同化者——林慧聰的二叔代表了被大城市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影響了的一類人。他用刀捅了人,以為出了人命才被迫來到北京。北京是所有窮鄉僻壤的小地方渴望出人頭地、衣錦還鄉的人向往的地方,它代表著大都市的繁華與財富,這里高樓林立、機會眾多,這里是政治的土壤。所以林慧聰的二叔要逃亡時首先選擇了這里,經過多年被環境的浸潤,他已經逐漸融入,找到了養鴿子的有賺頭的“公益事業”,“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樣,這里講究適者生存、優勝略汰”,一席有些殘酷的話說明了他早已懂得了這里的生存法則,無情的為林慧聰的大雪封門之夢敲響了警鐘。
自由者——林慧聰來到北京是因為他想看一場大雪封門,沒有絲毫的功利心和被權力掌控的欲望[3],他遵循的是個體的精神層面的超脫。林慧聰和米籮行健不同,不屬于典型的“京漂”的物質奮斗者,他說:“你們不是我,我也不是你們:我從南方以南來”,出于對精神呼吸的內需,對大雪的極度堅持才是他留下的原因。他是自由的,一旦看完大雪封門愿望得到滿足,沒有了精神依托,他隨時準備回到故鄉。
三.溫暖與純凈的底色——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林慧聰、行健米籮和“我”這一類北漂小人物的群像表現了夢想的飄渺、現實的艱難以及外來者在大城市的精神困境?,F實固然無奈又悲哀,和個人的理想愿望背道而馳,然而小說看起來并不會讓人感到一味的壓抑,因為作者以關懷與悲憫的目光對底層群眾的命運賦予了新的溫暖和純凈的底色,這也正是這部小說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寶來以及女人這兩個遺棄者的故事本可以敷衍出一出悲劇,如同以往徐則臣系列“京漂”小說現實的一地雞毛、人物的墜落一樣,如同大城市里貧民所住的北京西郊眾多人的命運掙扎一樣。然而作者卻在文章中選擇作為背景簡單帶過,不僅如此,在這部短篇小說中北京的繁華其實從未出現,而是只有充斥著屋頂、北京西郊的巷子、寒冷等的困苦生活,這些都促使文章的主體事物、人物和情節高潮聚焦在希望理想之上,在絕望中透露著希望,頹敗中夾雜著新生。
林慧聰是因為高考失利來到北京的,他想要一場大雪封門,然而當他下車脫掉鞋,看到腳腫的像兩條難看的大面包的時候,現實已經撲面而來,他的精神世界注定不會那么容易就被得到滿足。他找到的養鴿人的工作,只能暫時維持住表面的平衡,隨著鴿子一只一只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消失,他就要被迫離開北京了。然而眾望所歸的那一場大雪卻是遲遲不來!劇情逐漸達到高潮,氣氛也越來越壓抑,就在他離開的兩天前,終于等到了那天地須臾的一場白,北京三十年來最大的一場雪,對于在這個過程中早已成為集體愿望的期待,大雪封門給了我們所有人一個救贖,溫暖和純凈撲面而來,所有現實的黑暗都被我們暫時拋到了腦后。
行健和米籮和“我”作為本就活在北京西郊里的奮斗者,林慧聰這個的異類的到來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格局。“我”的神經衰弱、頑固性的頭疼,其實就是在現實的苦難之下不能達到溫暖平和的精神狀態,可是隨著和鴿群的友好相處已經好多了,林慧聰帶給“我”的如果大雪封門的美好愿景,讓我對“穿行在遠處那些樓群叢林里時,我感覺像走在老家的運河里,一個猛子扎下去,不露頭,踩著水暈暈乎乎往前走”的北京城有了新的認識和期待;故事中間代表著美好與生命理想寄托的鴿子的消亡讓所有人感到黑暗和壓抑,行健和米籮讓讀者對他們的懷疑是否在偷殺鴿子去送給那個女人,隨著結尾的一句“我找個地方把鴿子埋了”而煙消云散了,重歸對人性美好與溫暖的信任;大雪封門時鴿子把我們的房門抓得嗤嗤拉拉直響,也讓讀者忘記悲痛再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希望,這更是溫暖之所在。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城市與內心的矛盾,鴿子命運性的消失和遲來的大雪,都是這篇小說中不可避免提到的現實主義,然而作者用妙筆生花的寫法將北京這座城市的灰色面孔暫時拋下,給讀者渲染了溫暖與純凈的底色。希望我們在生活的茍且當中,還能不忘一場大雪封門的夢,這是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精神理念之一。
參考文獻
[1]徐則臣,如果大雪封門[J],《收獲》2012,第五期.
[2]張琦.“鴿子”與“大雪”神秘意象的輕重轉換——評徐則臣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J].名作欣賞,2016(14):111-112.
[3]韓舒昕.帶著理想主義情懷關注底層現實——論《如果大雪封門》中的“京漂”人物形象[J].名作欣賞,2018(24):10-11.
(作者介紹:王延奕,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