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正在全面推動文化自信的建立,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傳統文化傳播與文化自信建立的有效方式。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保持高度重視,這也使為數眾多的民間藝術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客家大鑼鼓誕生于客家人聚居的潮汕地區,是當地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客家大鑼鼓的傳承與保護能夠有效推動客家人建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踐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全面提升客家大鑼鼓的影響力,進而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發揚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客家大鑼鼓 傳承 文化自信
我國為有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力度,成立了包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等在內的各種組織機構,同時開始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將眾多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保護名錄,并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顯現出國家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與重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對外交流互動更為頻繁,文化溝通與文化碰撞更為顯著,多元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強烈的沖擊,部分消極文化嚴重影響了國人的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1]因此,保持“文化自信”,對中國優秀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人民群眾對中華文化的向往與熱愛將會激發文化自信,進而自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將會實現民族文化的全面弘揚,對中國人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塑造更加牢固的文化自信。客家大鑼鼓是客家地區重要的音樂藝術文化代表,同時也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探究客家大鑼鼓與文化自信建立的關系,深度挖掘其內在關聯,可以更好地實現客家大鑼鼓的傳承與發展。
一、文化自信為客家大鑼鼓傳承注入源動力
文化自信是國家與民族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的肯定與認可,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價值呈現與表達的重要方式,反映出特色文化在不同時期的強大生命力。“要培養高度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并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于此,學術界與理論界也圍繞“文化自信”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探索。
(一)傳統文化遭遇沖擊與挑戰
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使中國深化改革并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但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例如近年來,大量西方節日和網絡節日成為年輕人關注的重點,“圣誕節”“雙十一”“五二○”讓無數人趨之若鶩,對一些西方節日的慶祝場面不弱于西方國家,中小學和幼兒園也會在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日子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反觀重陽節、臘八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中卻鮮有傳統文化宣傳活動。客家大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現實難題。事實上,我們通過對社會宣傳、輿論關注、教育普及、資源投入等方面深入探究后能夠發現,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遠遠不足,這恰恰反映出文化自信的缺失,進而導致很多人失去了對傳統文化認知興趣與文化自信,傳統文化遭遇了嚴峻的挑戰。
(二)深度認知客家大鑼鼓,提升文化自信
國家對客家大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表現出高度關注,在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也合理配置各種資源,使更多民眾有機會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進而形成文化自信,主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力軍。客家大鑼鼓具有一百余年的歷史,在傳承過程長期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步形成了大量文獻資料并建立起穩定的傳承體系。但是當前客家大鑼鼓教育培訓重點往往集中于學生演奏技巧方面,學習者或愛好者剛剛接觸客家大鑼鼓就要反復地練習,這種傳承方式很容易導致學習者熱情逐漸被磨滅,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滿足演奏要求的人員,但事實上他們對客家大鑼鼓文化內涵缺乏了解,也未能對客家大鑼鼓的歷史價值產生認同感。當學習者及演奏者面對工作與學習壓力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放棄客家大鑼鼓,傳統的方式顯得格外脆弱。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客家大鑼鼓,同時認同其內涵和價值才能夠產生自信心與自豪感,發自內心地保護和傳承大鑼鼓,持之以恒地走在客家大鑼鼓保護與傳承道路上,成為一名真正的傳承人。[2]
(三)主動爭取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支持
客家大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同時也需要廣大群眾的有效參與。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于民間、生長于民間、發展于民間,人民群眾的熱愛與支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盛不衰的根本。廣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用自己的熱情支撐著藝術活動,在物質條件改善的同時必須依靠傳承人的持續努力,才能夠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認可與支持能夠激發他們的保護意識,各種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將變得更加順暢,客家大鑼鼓也才能夠得到持續性的發展,最終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得客家大鑼鼓在中國土地上生長壯大。
二、客家大鑼鼓傳承鑄就強大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國家發展和民族變革的重要精神支撐,在全面社會改革進程中發揮著精神引擎作用,這也充分顯現出文化自信的地位與價值。文化自信建立對國家、民族、政黨都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所有人的共同參與才能夠實現文化自信的有效建立。當人民群眾對文化自信產生發自內心的認同后,將逐步形成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帶動更多群眾認識中華民族文化,有效推動文化自信建立,使得人民群眾獲得更強的幸福感,增強民族榮譽感并樹立牢固文化自信。
(一)深入介紹歷史,提升民眾幸福感
客家大鑼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的形成發展與不同歷史時期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背景決定了客家大鑼鼓的未來發展。因此,在客家大鑼鼓宣傳與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從歷史沿革入手,深度介紹客家大鑼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過程,圍繞政治特征、生產力水平、文化發展等內容展開全面解讀,使得學習者能夠更好地了解相關歷史名人與藝術流派,教師也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只有重點講解客家大鑼鼓相關的歷史事件與民族英雄事跡,學生才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各民族人民為了民族、和平、自由而付出的努力與代價,才能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往往無法直觀地感受到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意義,客家大鑼鼓的發展進程同時也伴隨著客家人遷徙的過程。客家人為了遠離戰亂而不斷向南遷徙,這個過程中付出了無數的艱辛。而在今天,客家大鑼鼓在全新時期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深入了解客家大鑼鼓能夠使得廣大民眾的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繼而對客家大鑼鼓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3]
(二)分享曲目故事,建立正確價值觀
客家大鑼鼓在曲目創作方面往往取材自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日常生活、風土人情、人物傳記等等。這些內容與客家人的信仰、習俗、生活存在密切關聯,雖然曲目內容存在差異,但總體上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教師在分享曲目背后故事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習者對客家大鑼鼓的深刻內涵產生立體認知,這也是重新構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作品演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曲目背后故事的分享,借助多種途徑向更多人介紹曲目蘊含的故事。在分享過程中,可以結合客家人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通過視頻、照片、圖畫等多種方式實現故事與多媒體的結合,讓更多人受到客家文化的影響與熏陶,逐漸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進一步強化客家大鑼鼓的文化影響力與感染力。[4]
(三)展示本土發明,全面提升榮譽感
客家大鑼鼓作為杰出的地方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在記譜方法、樂器制作、演奏方式等方面都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呈現出客家的智慧與創造力想象力。在傳承過程中,常規演奏教學基礎上增加更多特色樂器介紹與普及能夠讓學習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客家大鑼鼓,同時也能夠讓學習者為本土人民的創造力而拍案叫好,真正提升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與榮譽感。例如在椰胡的介紹過程中,可以從音色、構造、組成、材料、演奏方法等方面入手,更可以嘗試邀請專業藝人到現場制作,帶動大鑼鼓學習者共同參與制作過程。這種傳承方式能夠實現傳統文化價值的深入透徹挖掘,讓更多傳承人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熟練掌握了解各種知識,進而形成強烈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具有堅實的根基與豐厚的底蘊,能夠確保人民群眾尊重并珍惜中華文化,自覺地保護和傳承,使得客家大鑼鼓等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在新時期熠熠生輝,最終建立起我們追求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鐘暉.文化傳承視野下高校傳承與創新地方音樂研究——以潮州大鑼鼓為例[J].黃河之聲,2020(05):26-27.
[2]何怡雯,馬達.音樂地理學視域下潮州大鑼鼓生存空間探析[J].歌海,2016(02):24-28+35.
[3]陳雅先.潮州大鑼鼓傳承人“口傳心授”的傳承敘事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04):91-96.
[4]李小威,馬達.嶺南傳統音樂研究的新起點——“2012中國廣州嶺南傳統音樂研究與傳承學術研討會”綜述[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2):158-16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嘉應學院科研項目“粵東客家大鑼鼓的生存現狀考察與功能探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竇迅飛,男,碩士研究生,廣東梅州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銅管樂教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