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洲
內容摘要:有效指導學生文本細讀,能夠拓寬學生閱讀深度,使學生有效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從而解決當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膚淺化、粗略化等問題。本文先簡要概括文本細讀的內涵,再從講解背景知識、找準文章切入點、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圍繞文本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小組探究幾個方面,就文本細讀的具體應用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語文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
在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過多講解文本、學生閱讀浮于表面等問題。要想改變學生閱讀文本粗略化、淺表化的現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細讀,引導學生深讀、細讀、精讀,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并且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文本細讀的具體應用策略進行論述。
一.文本細讀的概述
文本細讀主要是指立足文本,對作品的細節、結構和語言等進行真切、深入、細膩的分析與闡述,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充分閱讀”,從而有效挖掘文本中蘊含的豐富內涵。簡單點說,在閱讀教學中應用文本細讀,就是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情感意境、結構層次、語句含義等多個層面和多個角度細細品味文章的一種閱讀方式,追求的是對文章中豐富信息的捕捉,發掘更多的亮點和美點。有效應用文本細讀,有助于學生積累文學常識,拓寬學生閱讀深度,還能幫助學生有效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二.文本細讀的應用策略
1.重視背景知識講解,拓寬學生閱讀深度
小學高年級文章有豐富的內涵,很多文章的創作背景距離小學生生活的今天已經很遠,這導致了很多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無法讀懂原文,閱讀尤為吃力。若是能夠讓學生理解文章當時的時代背景,尤其是書中主人公生活的時代背景,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就能將自己代入角色,從而與主人公、作者等進行跨時空交流,感受和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悟。這不僅能夠降低學生閱讀難度,還能拓寬學生閱讀深度。所以,在文本細讀背景下,為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鑒賞文章,教師應當針對文章背景知識的講解予以重視,通過背景知識的滲透將學生放入當時的時代中,從而保證學生學習質量。
例如,《金色的魚鉤》是一篇講述長征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為了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故事,表現了紅軍戰士舍己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質。這篇文章的背景是紅軍長征過草地,而很多小學生對這一段歷史不了解,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只能讀懂表面的故事,但無法理解文章的內涵,不知道為什么紅軍要過草地,為什么他們的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不了解這些內容,學生也就無法感受到炊事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精神。在講解這篇文章之前,教師應當對長征、過草地等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充分了解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閱讀。這樣,學生在閱讀這幾個人的故事時,就會感同身受,產生心理共鳴與情感共鳴,這對拓寬學生閱讀深度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學生充分了解并掌握這些背景知識,教師不需要作過多講解,學生也能有效讀懂文本,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2.找準文章切入點,提升學生閱讀效率
文本閱讀質量直接受到切入點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文本體裁對文本進行解讀,這種情況下,原本精彩的文本內容被套入到固定模式之中,毫無趣味,而且難以取得實效性。很多程序化的分析看起來有條有理且有序可循,但是不利于學生有效挖掘文本思想內涵。文本細讀背景下,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找準文章的切入點。通常來說,找準切入點,文章的閱讀也就成功了一半。文章的切入點有很多,具體的文章具體對待,有的文章以標題為切入點,有的文章則以關鍵句為切入點,還有的文章以疑難點為切入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給學生提供切入點,或者帶領學生尋找切入點,引導學生把握正確的閱讀方向,逐步閱讀,從而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閱讀課文《窮人》時,教師可以以文章的標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文章的題目是‘窮人,閱讀一下文章,說一說窮人是誰?找到文中描寫窮人的詞語和句子,說一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去描寫窮人的‘窮的?讀完全文,再來說一說你對文章標題的理解,說一說‘窮人的含義,或者闡述一下,是否你也認為文章作者所描寫的主人公是窮人。”以文章的標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不僅為學生的閱讀指出明確的方向,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還能保證學生閱讀質量,使閱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喚醒學生閱讀情感
文本細讀教學理念下,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做到入情入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拓寬學生閱讀深度,為學生讀透文章提供可靠的保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立足實際,給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此縮短學生與作者、文本間的距離。常見的教學情境有故事情境、多媒體情境、表演情境、生活情境等,這些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喚醒學生閱讀情感。
例如,在閱讀《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可視化情境,比如給學生播放從電影或者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節選的片段《草船借箭》,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諸葛亮巧妙借箭的具體過程。小學生人生閱歷淺,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僅僅從文字表面進行閱讀,很難讀懂其中的內容,尤其是草船借箭的過程,也就無法領略諸葛亮的智慧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點。而在多媒體創設的可視化情境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快速了解并掌握草船借箭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帶領學生分析文本,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內容。又或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扮演課本劇。首先,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對文章中的故事情節進行梳理,并且通過對文中句子的賞析,揣摩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其次,教師再讓學生扮演角色,包括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根據自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將各個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接著,教師再組織未扮演的學生對其“演技”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亮點,同時也指出不到位的地方。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既能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又能在喚醒學生閱讀情感的基礎上拓寬學生閱讀深度。
4.圍繞文本設置問題,激活學生閱讀思維
文本細讀理念下,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真正參與閱讀活動,認真鑒賞文本語言,感悟作者情感,可以立足文本合理地設置問題,通過問題喚醒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閱讀思維充分激活,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認真思考、批判性地去讀,真正讀懂、讀透文章,促進閱讀教學目標的落實。需要注意的是,在設置問題時,教師盡可能遵循開放性、啟發性、關聯性原則。即保證設置的問題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但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同時要關聯文本。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深入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閱讀質量。
例如,在閱讀《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可以問學生:“閱讀課文,說一說文中有哪些段落寫了關于圓明園的毀滅的內容?”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學生會發現,只有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話提到了圓明園的毀滅,并且在最后一段寫到了有關圓明園毀滅的內容。而其他的自然段,寫的都是圓明園被毀滅之前的園內盛況。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對學生提問:“本文一共有五個自然段,卻只有兩個自然段寫了圓明園毀滅的內容,加起來共六句話,作者卻用大篇幅寫了圓明園被毀滅之前的景象,按照我們平時寫文章的要求,這樣的文章是否有偏題之嫌,為什么?”這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矛盾之處,具有懸念性,對學生也就有更多的吸引力,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動機。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而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和自己的疑惑有思考性地閱讀這篇課文,真正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其閱讀效果也因此得到有效的保障。
5.組織學生小組探究,拓寬學生思維視野
作為一個理解性的內容,閱讀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這類學科一樣有標準答案。在語文閱讀中,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的學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閱讀教學中常見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探究。對于同一個探究任務,不同的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的看法、獲得的感悟不盡相同。將學生的這些差異性放在一起,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從而達到文本細讀的目的。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身邊有廉頗這樣性格的同學,你是否愿意和他成為朋友?”這道題的本質是“分析廉頗的性格特點。”在提出這個探究任務后,教師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各自闡述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有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和廉頗這樣的同學成為朋友,因為這樣的人有勇無謀,脾氣暴躁,不適合成為朋友,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也有的學生認為廉頗忠心耿耿,熱愛自己的國家,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放下自己個人利益,顧大局,深明大義,值得成為朋友。還有的學生認為,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及時改正錯誤,都是一個值得去交的朋友,而廉頗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所以值得成為朋友。學生們各有各的想法,思考問題的方式不盡相同,這對拓寬學生閱讀視野、落實文本細讀目標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文本閱讀的有效應用對于改善閱讀教學質量效果顯著,尤其能夠提升學生閱讀質量和閱讀分析能力。在高年級閱讀教學指導中,筆者通過講解背景知識、找準文章切入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圍繞文本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展開小組探究等方式應用文本細讀策略,引導學生讀通、讀懂、讀透文章,取得理想的效果,故此分享文本細讀應用策略,希望能為廣大同行應用文本細讀策略提供理論參考。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臥龍鎮大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