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旭明
以生態文明為視角探索巫溪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路徑,結合巫溪生態資源條件和生態功能地位,提出了“以自然養生為主題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以生態旅游為引領構建生態產業體系,以提升旅游品質為目標延伸生態產業鏈條,以涵養生態文化為依托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四項舉措。
巫溪縣自然基礎良好,生態優勢明顯,舉全縣之力踐行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用好用活“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是實現經濟發展質量的必然選擇。
一、工業文明斷代與巫溪經濟“跟跑”困境
(一)工業發展與社會財富積累的關系
《尋根》雜志曾刊文說“國家要興旺,社會要繁榮,工、農、商的發展缺一不可。俗話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意在強調工業的興盛與繁榮是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基礎。人類經濟發展歷史證明,工業文明加快了物質財富積累的速度,推動生活相對富裕目標從理想變成現實。古代中國憑借發達的手工業創造了領先世界的經濟神話,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也推動了英、法、美、德、俄、日等國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創造文明,工業積累財富,通過發展工業來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各地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的首要選擇。
(二)巫溪工業發展滯后與經濟“跟跑”困境
在機械化取代手工制作之前,巫溪依托天然鹽泉靠煮鹵熬鹽、手工制鹽的生產方式也曾富甲一方、享譽西南。隨著機械化、信息化等科技手段融入并主導工業發展,巫溪手工制鹽等傳統工業逐漸走下歷史舞臺,現代工業體系受地方資源要素、交通條件、區位劣勢等限制難以建立和健全,工業對地區GDP的貢獻率大大低于全國和全市平均水平,巫溪經濟的發展任然主要依靠農業。工業文明的斷代和缺失,農業經濟支撐下的巫溪經濟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與全市、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長期處于“跟跑”狀態,且“跟跑”的趨勢愈發艱難。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巫溪經濟“領跑”機遇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最新形態
以時間為縱軸研究人類文明形態大致經歷了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的演進和發展。自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人類現代化生活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三百多年的世界工業化發展使得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生態文明在順應自然規律與人類發展規律的期盼中應時而生,成為了人類文明的一種新的形態。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的和諧發展道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加速巫溪經濟發展的實踐基礎
1.生態環境良好。巫溪工業發展不足客觀上為發展生態經濟儲備了雄厚的資源基礎。十八大以來,持續實施“五大環保行動”,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年空氣優良天數年均360天左右,已連續4年保持全市第一;2018年全縣森林面積41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6%, 高出全市同期平均水平17.6各百分點,成為名副其實的重慶市森林資源第一大縣;縣內主次河流水域功能和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境內立體地貌明顯,海拔最低139.4米,最高2796.8米,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
2.產業生態化特質明顯。山地農業凸顯綠色品質,近年來,巫溪圍繞農業生態化目標大力發展和培育綠色品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推向市場,如巫溪馬鈴薯、大寧黨參、板角山羊、大寧河雞、巫溪蜜柚、冬桃等生態產品獲得市場親睞,巫溪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旅融合初見雛形。工業門類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方面,綠色化程度高。例如光伏發電、水能發電、風能發電、肉類加工等。
三、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思考
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巫溪經濟發展必須重視的重大課題,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巫溪生態基礎和經濟發展基礎為依據,本課題重點探索了以下四條路徑。
(一)以自然養生為主題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利用本地區自然資源優勢,挖掘自然資源稟賦潛力,綜合考量巫溪生態功能地位和作用,發展生態旅游是巫溪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實施生態經濟戰略的重要支柱。
1.科學定位旅游主題
“巫溪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好的資源也是生態。”良好的自然資源條件為追求健康生活品質的現代人提供了靜心、安神、回歸自然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和心靈空間,生態自然優勢和健康養生的生活目標在這里有了結合的基礎和平臺,因此將“生態養生”定位為巫溪旅游的發展主題,在景點景區建設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留自然景觀的天然本色和原始風貌,科學植入地方歷史文化,加強文旅融合,提升旅游產業的生態品質和文化品質。
2.科學布局旅游規劃
巫溪高山大川,深壑縱谷,自然景色層次變化明顯,在旅游規劃中堅持一盤棋考慮,一體化打造,注重景點景區的差異度和關聯性,以整體性的綜合優勢和差異化的特色發展形成巫溪旅游的核心競爭力。從全縣旅游資源分布特點來看,景點景區可用“一心兩翼千百腳”來整體規劃。“一心”即以寧廠古鎮和大寧古城為旅游文化中心,綜合打造巫鹽文化旅游景區;“兩翼”即以紅池壩生態草場為“高翼”,以蘭英大峽谷為“低翼”,高原峽谷,俯仰生姿,兩翼聯動,優勢互補;“千百腳”即依托核心景區的輻射帶動,規劃發展一批特色鮮明、互補性強、參與度高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在旅游規劃中強化“心”與“翼”的關聯,“腳”與“體”互補,綜合形成巫溪生態旅游的整體優勢。
四、以生態旅游為引領構建生態產業體系
以旅游產業為主體,輻射帶動傳統農業、手工業、服務業結構調整和綠色化、生態化轉型升級,積極構建一體多源的生態產業體系,大力提高生態經濟效益。
(一)著力構建生態農業體系
將“綠色生態”作為農業產業的根本特質,積極培育具有本土基因的種養殖種源,大力推廣綠色種植、綠色養殖, 有效提高能源資源的良性循環利用效率,促進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公共品牌,全力推進種養殖業綠色化、生態化發展。
(二)積極培育生態工業體系
全力開發利用生態清潔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保護發展傳統手工藝品制造業,源頭治理能源過渡開發和環境破壞行為。
(三)推動服務業生態化轉型升級
以綠色文化服務、綠色餐飲住宿服務、綠色出行服務為主題推動服務行業的綠色化生態化轉型升級,以“綠色服務行動”帶動和促進本地居民和外來消費者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產,帶動形成綠色生態價值觀念和綠色文明生活方式。
五、以提升旅游品質為目標延伸生態產業鏈條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方位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的消費需求,不斷延伸生態產業鏈條,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供應市場,全力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積極保護本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積極性。
(一)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提高產品生態價值
對種養殖業的直接產品、手工業的粗放產品進行精細加工,研發開發特色菜系、特色農產品、特色手工藝品,著力開發地方特色明顯、生態價值突出的旅游紀念品,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發展和完善康養產業,不斷拓展和延伸生態產品的附加值。
(二)加大文化融入力度,提高產品文化內涵
挖掘地方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本地區傳統文化,加強特色文化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大文化與旅游產品的結合力度,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吸引力。
(三)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要提升產業主體的品牌意識,加大支柱產業培育力度,提高支柱產業核心競爭力;二要培育綠色公共品牌,不斷提高公共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以品牌帶動產業發展和產品開發,以產品促進市場繁榮和消費升級。
六、以涵養生態文化為依托提高生態環保質量
修復生態應從改變人的行為入手,涵養生態重在涵養生態文化。以文化人,和諧內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治本之策。
(一)培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決定行為選擇,行為選擇影響價值實現。配云巫溪干部群眾對良好生態的價值認同是守護好“綠水青山”思想基礎。首先要認同其生態價值,全球生態危機和資源枯竭日益凸顯,全國環境制約形式嚴峻,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定位,重慶市“兩點、兩地、兩高”的目標要求,以及巫溪地處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特殊地位,都昭示著巫溪自然生態具有獨特的優勢,極具生態價值;其次要認同其生活價值,“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巫溪“天然氧吧、養生天堂”的生態空間和生活空間就是巫溪人美好生活的幸福源泉;第三要認同其經濟價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是巫溪發展經濟最好的基礎和最大的優勢,是最具潛力的重要資源,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道路,“綠水青山”就能變成“金山銀山”。
(二)再樹巫溪“優質生態”的品牌形象
通過持續實施環境保護工程,持續加大環境修復力度,確保全縣生態優、環境美,進一步擴大巫溪生態質量在全市、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實施生態經濟戰略夯基礎、聚人氣、增內力。一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產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選擇等環節要將環境保護作為首要考量條件,堅決摒棄先發展再治理的傳統思維模式,堅決放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GDP增長的產業發展項目,以“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戰略眼光處理好眼前與未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二是要處理好生活領域環境期待與自我約束的關系,要引導人民群眾將自對優質環境的需求和向往轉化成對環境保護的自覺行動,從生活細節入手樹立綠色消費、綠色生活觀念,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落實到生產生活的具體行為當中。
(作者單位:中共巫溪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