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激勵思想經過初級、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根基,以愛國主義為激勵標準,以物質激勵、情感激勵、環境激勵和發展激勵為手段的激勵體系。毛澤東激勵思想對解決當下人才工作中重引進輕激勵、重物質激勵輕精神激勵的問題,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毛澤東;激勵思想;當代價值
[作者簡介]何紹清(1989-),男,江西泰和人,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番禺分校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人才發展。
[課題]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課題《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N516021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 A8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12-0007-03
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但在人才引進工作蔚然成觀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重引進輕激勵,重物質激勵輕精神激勵。毛澤東激勵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深刻洞察人性本質,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投身到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當中。
一、毛澤東激勵思想的三個階段
毛澤東激勵思想根植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把激勵的對象從虛幻的精神人還原成活生生的現實人;以唯物史觀利益分析理論為方法論,分析各階級階層的利益訴求,滿足現實人的利益需求。根據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人學原理和利益分析理論方法的運用程度,可以將毛澤東激勵思想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級階段:兩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第一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利益方法分析了中國各階級的利益需求,找到了中國革命應該聯合與激勵的對象,闡述了科學激勵對中國革命的價值,并在實踐上初步探索了激勵的有效舉措。
1、毛澤東激勵思想的對象。一切可聯合的盟友皆是激勵的對象。為找到革命盟友,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利益分析的方法,對中國各階級的利益訴求作了深入分析,明確了革命的領導階級和革命應聯合的階級。“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①隨后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專門對農民問題進行深刻剖析。經過分析,把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確定為中國革命主力軍,作為中國革命的主要激勵對象。激勵的任務在于“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激發各階級參加革命戰爭的積極性”。②毛澤東激勵思想開始展露端倪。
2、毛澤東激勵思想的舉措。毛澤東通過滿足革命主力軍和革命盟友的利益需求,實現對革命同盟的激勵。因不同時期所占有的革命資源不同,不同革命盟友的利益訴求不同,毛澤東的激勵措施也隨之發生變化。在這個階段,毛澤東主要通過物質激勵和營造平等氛圍的環境激勵吸引人民群眾加入革命隊伍。所謂的物質激勵,是“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③所謂的平等氛圍,是建立了“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④的軍隊作風。這是毛澤東激勵思想舉措的初步嘗試。
(二)發展階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為爭取到更多堅定的革命同盟,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層次需求理論為指導,以滿足、調節和發展人民需求為手段,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激勵機制。
1、滿足人的需要。物質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毛澤東通過土地改革,滿足了農民的生存需要。此外,毛澤東通過興辦學校,恢復文藝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要,如創辦了陜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婦女大學等大批文化藝術學校。
2、調節人的需要。為鞏固革命統一戰線,毛澤東在闡述抗日統一戰線政權基本出發點的時候,提出要“調節各抗日階層的利益”;對待工人階級的要求時,“切忌過左,加薪減時,均不應過多”;規定地主減租減息時,要發動對方的抗日積極性,應“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不要減得太多”。⑤通過調節各階級的利益關系,聯合并團結了一切可聯合的民眾和力量,使得各階級的利益需求在特定時期內實現了統一。
3、發展人的需要。在中國革命的不同階段,毛澤東不斷教育發展人民群眾的需要,激勵他們為長遠利益而奮斗。在解放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時,毛澤東說“應當向工會同志和工人群眾進行教育,使他們懂得,決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記工人階級的遠大利益”。⑥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激勵人民群眾為了新的需求繼續奮進,這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要求。
(三)成熟階段:建國初期
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后,國內的主要任務是穩定政權和發展經濟。毛澤東在這一時期豐富和發展了激勵思想,轉向了單個階級不同階層,特別是對各階層人才的激勵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概括。毛澤東將階層人才主要分為:無產階級人才、青年干部和知識分子。青年干部和知識分子都是無產階級人才的一部分,知識分子也包含青年干部。但在特定的環境下,毛澤東分別對如何激勵這三類階層人才作了論述。
1、對無產階級人才隊伍的激勵。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對無產階級人才隊伍的激勵就是培養和選拔他們成為城市管理的專門人才,一方面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社會現成人材,說服黨員同他們合作,向他們學習技術和管理的方法”;⑦另一方面“要努力學技術,學業務,學理論,造成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新部分”,⑧建立無產階級自己龐大的技術和理論人才隊伍。
2、對青年干部的激勵。社會主義事業是百年工程,需要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奮斗。在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問題上,毛澤東認為大批青年干部是保證事業勝利的關鍵。“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命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干。如果黨再對他們加以鼓勵,不怕失敗,不潑冷水,承認世界主要是他們的,那就會有很多的發明創造。”⑨大力選拔培養優秀的青年干部人才,對他們進行事業發展激勵,成為青年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示范。
3、對知識分子的激勵。毛澤東認為知識分子有價值和缺陷雙重屬性。為此,他將知識分子分為革命、觀望和反動三類。前兩類是人民群眾隊伍的一部分,須給予激勵。對待革命知識分子,應放手培養、選拔和任用;對同情革命并持觀望態度的中間知識分子,提出了“團結、教育、改造”的激勵方針。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知識分子,激發知識分子克服自身的階級弱點,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當中。
二、毛澤東激勵思想的四種措施
毛澤東激勵思想貫穿其一生的革命實踐。可將毛澤東激勵思想的執行路線概括為: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理論根基,以愛國主義為標準篩選激勵對象,以物質、情感、環境和發展激勵為手段,滿足并發展不同階級的生存需要、尊重需要、價值實現需要和自我超越需要。
(一)物質激勵
毛澤東將物質激勵放在首要位置。他仔細分析考察了各階級在不同時期內的物質利益需求,并根據不同階級的物質利益需求采取了對應的激勵措施。國內戰爭時期,首次對農民階級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的激勵措施,并把“減租減息、分田地”作為對農民階級最主要的激勵手段,貫穿整個革命階段。在抗日戰爭時期,為爭取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采取適度的減租減息和適度的加薪,以此平衡對立階級雙方的矛盾沖突。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為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支持,采用有條件有限度的保留和改造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法,調動了他們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積極性。通過滿足各階級的物質利益需求,獲得了各階級在不同革命時期的支持。
(二)情感激勵
毛澤東將階級分析理論和人學思想結合并付諸實踐,滿足了不同社會階級的情感需要。對人民群眾的情感激勵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毛澤東激勵思想的本質特征。
在井岡山革命時期,毛澤東對軍隊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損壞莊稼”等內容作為軍隊與人民群眾相處的紀律規定。在軍隊內部,把士兵當成平等的革命戰友和伙伴來對待,要求官兵地位待遇平等,士兵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民主權利,激勵士兵在情感上認同中國共產黨,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行革命戰爭。
毛澤東非常重視對知識分子的情感激勵,從政治、業務和生活層面談論如何尊重人才。政治上,要信任知識分子,鼓勵他們融入革命的事業隊伍中;業務上,要尊重他們,給他們發揮專長的機會,為革命事業多作貢獻;生活上,要關心他們,切實地解決他們實際生活困難。
(三)環境激勵
毛澤東善于運用整風運動來塑造樸素平等的環境,實施環境激勵策略。在其革命一生共發動過三次整風運動: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整頓了主觀主義的學風、宗派主義的黨風和黨八股的文風,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原則;1950年為解決貪污腐化問題實行的“三反五反”整風運動,維護了黨風黨紀,樹立了清正廉潔的社會環境風貌;1957年為克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營造了集中民主、紀律自由、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通過整風運動,澄清了黨內的不正之風,樹立了風清氣正的社會風貌,營造了公平公正、和諧友愛的制度環境,實現了對社會各階層人才的正向環境激勵。
(四)發展激勵
恩格斯將人的需要分為“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需要,人們需要發展資料來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超越。馬克思將這種自我超越的終極需要歸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是人之存在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就將“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狀態成為了毛澤東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激勵。他時常教育群眾不要因為革命取得的暫時性和階段性勝利而停下革命的腳步,要“教育群眾懂得自己的遠大利益”。這個遠大利益,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狀態。正是滿足了自我超越的需要,激勵著廣大人民群眾奔著心中的那片理想家園奮進。
三、毛澤東激勵思想的當代價值
當代人才因高智慧性、高創新性、高貢獻性、高稀缺性和高動態性而具有高價值性。正因為人才的高價值性,近年各地紛紛投入巨額經費培養、引進了大批緊缺人才。在人才的白熱化爭奪戰中,存在著惡性競爭、重引進輕使用、重資金吸引等現象,對引進人才缺乏健全的激勵機制。毛澤東激勵思想根植于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經過革命實踐的洗滌,跨越時代界限,對現階段人才激勵機制具有重要價值。
(一)以愛國主義為政治標準確定激勵對象
馬克思認為,個人從屬于某個特定階級或階層,其言行反映和體現著他所屬階級的利益訴求。在引進國內外特定人才時,應注意用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方法,準確判斷其階級屬性,防止國外特定政治集團的利益代表渾水摸魚。
在分析人才的階級或階層屬性時,應借鑒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想,允許其有宗教信仰和不同的政治主張,但必須在愛國主義的統一原則之下,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在堅持這個原則之下,鼓勵各類人才發揮其聰明才智,為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
(二)適度物質激勵以滿足生活需要
毛澤東激勵思想將物質激勵作為激勵的先行措施,用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同時又反對將對個人的物質利益絕對化,認為生活的改善不應當超過經濟情況所許可的范圍。對人才的物質激勵,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適度的原則。
人才引進后,其社會關系,特別是家庭關系也隨之遷入。要激勵引進人才安心從事創新創造,應該關心其生活上的需要,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如居住問題、孩子教育問題、配偶隨遷問題等。同時,要打通政策落實的各個部門,把解決引進人才的政策制度落到實處,解決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兩張皮”的現象。
(三)實施情感激勵以滿足被尊重需要
情感激勵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和群眾在一起,關心群眾的痛癢,尊重他們的創造”是毛澤東對人才實施情感激勵的主要手段。
真誠關愛、平等尊重、知情信任、滿足需求是激發引進人才積極情感的前提與基礎。真誠關愛要求做到誠懇的對待他們,真心關愛他們,竭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平等尊重就是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創造性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創造的熱情。知情信任要求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和心理狀況,能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理解他們,信任他們。滿足需求就是要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高效率高質量地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只有讓高層次人才生活上安心,情感上舒心,才能讓他們在事業上做到盡心、順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實現他們的價值。
(四)實施環境激勵促進自我實現
引進人才對通過發揮自己才能創造社會價值,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期望較高。社會環境是人才賴以實現價值的載體,其優劣直接影響人才價值實現問題。改善社會環境,營造文明、公正、友善的和諧環境,對人才實施環境激勵具有重要意義。改善社會環境,應從改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生態環境等四方面著手。政治上,堅持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政府從命令型、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創造寬松、民主、公正的政治環境。經濟上,鼓勵科技創新、金融創新、文化創新等新型經濟產業,促進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文化上,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包容友愛的文化意識內化成公民日常行為習慣,建立人際間互助和諧的文化環境。生態上,創造條件建立優美舒適的宜居環境。優美的居住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各類人才建立人盡其能、自由發展的人文環境,是對人才實施環境激勵的有效措施。
(五)實施發展激勵以實現自我超越
馬克思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看作人類的終極追求,這也是人類發展的終極需要。“相較于薪資待遇,他們更加注重未來發展的平臺”。⑩人才把是否有利于自己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選擇的重要標準。因此,對各類人才實施激勵時,應考慮對他們實施發展激勵,創造一個有利于他們超越自己,實現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
②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③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④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
⑤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6.
⑥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5.
⑦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73.
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682.
⑨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94.
⑩楊芳娟,劉云.青年高層次人才引進特征與質量分析[J].科研管理,2016(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