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美國女作家賽珍珠主要憑借創作中國題材作品而獲得193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王瑩則是中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她們有著一段廣為人知的跨國友情。但對于二人何時相識的問題,卻存在著迥然不同的說法。從當事人或與她們熟知人的記述中尋找答案,有更多權威的說法支持她們在美國相識的說法。王瑩與賽珍珠在亂世中相逢、結下深厚情誼,又在中美對抗時期天各一方、音信隔絕,這曲折的跨國交流故事本就令人動容、唏噓。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樣的跨國友情值得書寫,卻不應背離事實,人為傳奇。
關鍵詞:王瑩 賽珍珠 跨國友情 傳記 真實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主要憑借創作中國題材作品而獲得193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王瑩則是中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郭沫若、徐悲鴻、老舍分別譽之為“抗戰尖兵”、”“中華女杰”、“不寫詩的詩人”。這對藝術家有著一段廣為人知的跨國友情。但對于她們何時相識的問題,卻存在著迥然不同的說法。王瑩的傳記作者李潤新認為,王瑩是到美國后經林語堂引見,才與賽珍珠相識的:“賽珍珠對王瑩這位電影明星,也早有耳聞,喜聞王瑩來美,也愿意早日會見她。……兩個人相見恨晚,一見如故。”[1]而王炳毅在2005年7月發文《王瑩與賽珍珠的跨國情》認為,王瑩是在十幾歲不堪忍受做童養媳遭受虐待,跳進秦淮河自殺時,便初次結識了賽珍珠并得到她的援手:“這時,河兩岸圍觀的人群中,有一位金發碧眼的洋女子,她就是當時正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執教的美國教師賽珍珠。賽珍珠十分同情王瑩的遭遇,上前好言安慰,并拉住王瑩紅腫的手說:今后如遇上什么困難可以上寧海路1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找她,她一定相助。”[2]劉亦實在2005年第8期《文史春秋》所刊文章《王瑩與賽珍珠的傳奇情誼》也有相同描述。按照王炳毅、劉亦實兩位作者的說法,王瑩冒險出逃,去漢口投奔在修德女校擔任校長的舅母,還是賽珍珠幫她買了去漢口的船票,并送她十元大洋和一些衣物,王瑩才結束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
一個是在美國“一見如故”,助力王瑩在美國的演藝事業;一個是富有傳奇色彩的相識,跨國友情綿延了幾十年。究竟哪一種情況更接近事實呢?不妨從當事人或與她們熟知人的記述中尋找答案。當然,本文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澄清這一問題,還想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梳理王瑩與賽珍珠跨國友情的真實情況。
有更多權威的說法支持王瑩與賽珍珠是在美國相識的說法。賽珍珠在1954年出版的自傳中寫到:“他們的首場演出是為羅斯福夫人以及一些白宮的朋友舉行的,也就是在這次首場演出中,王瑩第一次出色地扮演了一位中國農婦的形象。這位年輕的女演員是戰爭時期上海電影界的一顆明星……她來美國之后就來找我,并為東西方交流協會貢獻了自己的天才。”[3]賽珍珠的回憶里絲毫沒有提到幫助少年時期王瑩的事情。
王瑩與謝和賡是1942年7月奔赴美國留學的。他們一起拜訪林語堂時,林語堂主動表示為他們引見賽珍珠女士,王瑩欣然同意。所以,通過林語堂的牽線搭橋王瑩和賽珍珠得以相識。謝和賡在幾十年后回憶說:“一九四二年夏天,王瑩和我剛剛到了紐約,經友人的介紹和通信便結識了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但還未曾見過面。不久,賽就約王瑩到她費城附近鄉間農場中的別墅見面,賽還專門派了自已的車子來我們的住處接王瑩前往。她們倆一見如故,賽珍珠和她的丈夫對王瑩的印象極佳,一天又一天地留王瑩在她們的別墅住下來,二共住了十天。”[4]
李潤新這樣具體描寫她們的會見:“賽珍珠和她丈夫對王瑩的印象極佳,很快被王瑩這個東方女性的美好人品吸引住了,熱誠地挽留王瑩留在他們的別墅里住幾天。……這次相聚,不僅使王瑩與賽珍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更為重要的是,對王瑩的文學創作和戲劇活動,對王瑩和她的‘九秘的學習、生活、斗爭,都有很大的影響。在王瑩的文學、藝術生涯中,與賽珍珠的這次相會,是很值得紀念的。”[1]
張志才、陳桂英所著《永遠在初戀》也記述:“王瑩在出國之前,周恩來同志要她去接近賽珍珠,多做工作,就是根據賽珍珠對中國農村、農民有所了解,對中國農民有同情心以及她在文壇上的成就、影響,想爭取她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做點工作。……而賽珍珠女士對王瑩這位中國的影劇明星,到抗戰前線和南洋從事演出活動,早已有耳聞。經過林語堂的介紹,她更希望能早日見到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明星。”[5]
而近期出版的姚藍、鄧群所著《謝和賡傳》同樣支持“美國相識”的觀點:“王瑩在會見賽珍珠前有點忐忑不安,但見面后,賽珍珠那熱情洋溢的面容和幽默風趣的談吐,使王瑩很快就消除了拘謹。”[6]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王瑩與賽珍珠在“美國相識”更為屬實。
王瑩與賽珍珠在美國一見如故。隨著交往日深,她們的友情如窖藏醇酒,愈久彌香。王瑩得到賽珍珠的許多指點與幫助,極大拓展了在美國的發展空間。賽珍珠對王瑩的幫助主要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建議王瑩撰寫個人傳記
王瑩消除了初見賽珍珠的拘謹,便在十余日逗留賽珍珠別墅期間,將自己凄苦的身世與戰斗的經歷盡情傾訴。賽珍珠出自一個作家的藝術敏感,她很快意識到王瑩的經歷應該寫成一部自傳體的長篇小說。因此,她有意安排自己的秘書朗巴夫人作了速記,事后,賽珍珠交給王瑩一份三萬多字的速記稿。賽珍珠的丈夫沃爾什先生還建議王瑩在大學里選修寫作課,練習英文寫作,以朗巴夫人的速記為大綱,可以完成一部動人的自傳或小說。可以說,王瑩此時開始萌發了寫作自傳體大作《寶姑》的念頭。
其二、聘任王瑩加入“東西方協會”
“東西方協會”是賽珍珠與其丈夫沃爾什于1941年3月正式創辦的一個旨在擴大亞洲影響、以教育和文化為核心的組織。賽珍珠任會長并親自管理了幾個月。在王瑩參加了世界青年學生代表團的巡回演講活動之后,王瑩即被該協會聘任為理事兼中國戲劇部主任。又經協會介紹,參加演出廣播劇《美國向中國說話》。在劇中,王瑩成功地扮演了一個美國人的妻子,受到聽眾的好評。加入協會之后,王瑩有了編寫、排演《孫中山傳略》的計劃。賽珍珠欣然同意做該劇編劇,并答應設法由東西方協會向美國國務院申請,讓電影演員金山來美國參與演出。
其三、幫助王瑩到白宮演出
1943年春,王瑩在東西方協會的安排下,應美國政府的邀請,到白宮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和中國抗戰歌曲《盧溝橋》、《游擊隊之歌》、《到敵人后方去》、《義勇軍進行曲》等。賽珍珠親自主持這次演出并報幕。王瑩在白宮的演出獲得極大成功,羅斯福夫人特意走上舞臺向王瑩祝賀,并與她合影留念。白宮的演出轟動了美國,許多報紙都以顯著的版面進行報道。胡適聽說賽珍珠女士親自為王瑩在白宮演出報幕,他一改平時對賽珍珠有些輕視的傲慢態度,由衷地贊揚賽珍珠女士真夠朋友!能夠到白宮演出,這是梅蘭芳訪美期間都未曾獲得的禮遇,有力地擴大了王瑩在戲劇舞臺事業的影響。
其四、力助王瑩和謝和賡回國
1952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麥卡錫移民法律,從此,中國大陸去的留學生就成了美國移民局重點針對的目標。謝和賡、王瑩夫婦先后被關押進臭名昭著的哀離思島監獄里,備受折磨。賽珍珠聞訊不顧丈夫沃爾什臥病在床,不遠幾百里專程來島上探望。王瑩和謝和賡一見好友遠道而來,不禁感動落淚。王瑩夫婦的遭遇激起賽珍珠的怒火,她投書《紐約時報》,控告移民局官員的罪行。華府的《郵報》記者為此專訪了賽珍珠,繼而又去監獄訪問了王瑩。在美國社會強大正義輿論的壓力下,王瑩夫婦得以暫時取保,恢復自由。移民局在釋放王瑩夫婦之時,還硬要他們交納二千美元的保釋金,在賽珍珠、浦愛德等美國朋友的支持下,很快辦完了保釋手續,最終返回朝思暮想的祖國。
回國之后,王瑩與謝和賡于1957年春分別被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和人民出版社工作。在謝和賡被打成右派發配到北大荒勞動改造之后,王瑩開始以她在美國遭受的迫害和得到美國朋友們的同情和援助為題材撰寫長篇小說《兩種美國人》。該書1962年完稿,1980年在王瑩被迫害致死后六年得以正式出版。而國內對賽珍珠的封殺早已開始。冷戰時期,賽珍珠的作品在國內再無可能出版。最嚴重的時候連圖書館中的藏書也被封存,之所以能夠保留也僅是供批判用。
在中美對抗的情況之下,王瑩在小說中用了藝術之筆,塑造了以愛倫小姐、福蘭克夫人為代表的正義美國人,她們始終對中國人民懷有真摯的感情。其中,福蘭克太太即是以賽珍珠為原型塑造的。例如小說里寫福蘭克太太探監時的情景:“葉蘭和張誠被看守領進那會客大房,福蘭克太太見了他們,眼睛有些紅潤。……關于保釋的事,她正面對著華盛頓一班最殘酷無情的人,希望雖然很少,她還是盡力去進行。他們問福蘭克先生的病況——近半年里,福蘭克先生曾經兩次被病突襲,一只手臂不能轉動,一只眼睛已經失明。”[7]這完全就是賽珍珠此時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當時,賽珍珠的丈夫沃爾什先生“現已半癱瘓,而且基本失明,再也無法給予曾構成賽珍珠二十五年生活中心的那種親密無間的友情。”[8]寬闊的政治汪洋已經阻隔了中美兩國藝術家的正常交流,王瑩只好借助藝術曲筆表達對賽珍珠等美國友人的感激、牽掛與思念。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曾經對傳記里的事實進行過反復論辯,她指出傳記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必須以事實為根基”,而“傳記里的事實是指那些除了藝術家之外還可以由別人來證實的事實”[9]。從這一角度來審視國內出版的幾部有關王瑩的傳記,里面關于王瑩與賽珍珠相識的記述是謹慎而準確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杜甫的詩句寫盡了動亂時代“別易會難”的滄桑之感,王瑩與賽珍珠在亂世中相逢、結下深厚情誼,又在中美對抗時天各一方、音信隔絕,這曲折的跨國交流故事本就令人動容、唏噓。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樣的跨國友情值得書寫,卻不應背離事實,人為傳奇。
參考文獻
[1]李潤新.潔白的明星——王瑩[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
[2]王炳毅.王瑩與賽珍珠的跨國情[J].黨史縱覽,2005(7)33-35:33.
[3][美]賽珍珠.我的中國世界——美國著名女作家賽珍珠自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4]謝和賡.撰寫<寶姑>的前前后后[A].見王瑩.寶姑[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441頁。
[5]張志才,陳桂英.永遠在初戀[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2.
[6]姚藍,鄧群.謝和賡傳[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
[7]王瑩.兩種美國人[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
[8][美]彼得·康.賽珍珠傳[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9]轉引自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介紹:孫宗廣,文學博士,蘇州市職業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