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8日晚,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7歲的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瑞典文學院認為她用“帶有樸素美的、清晰的詩意聲音,令個人的存在普世化”。露易絲·格麗克的詩歌創作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圍繞生與死、愛與性等人性相關主題展開探索,塑造了相當獨特的詩人形象。她1943年生于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雖然在血緣上屬于猶太民族,但格麗克認為自己的詩和語言之根是英語及其文化傳統。17歲時,她因厭食癥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后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在她的詩里,多種文化傳統和諧共處。自幼年起,母親就有意識地引導她閱讀,在小學時期,格麗克就嘗試寫詩。從1968年發表處女作《頭生子》開始,格麗克迄今已發表了十二部詩集。她的詩從總體而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寓言詩,另一類就是深度剖析自己的自白詩。將詩歌視為純粹之物的露易絲·格麗克,非常厭惡以詩歌之外的語言和形象面對公眾,也一直在試圖抹去除了詩歌本身之外、其他關于自己生活的痕跡——在編輯詩集中文版的過程中,譯者和出版團隊試圖聯系她,她拒絕了收入和致言,并說自己對這本書唯一的貢獻,就是她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