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繼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出版物記載了每一次重要科學發現和科技創造,如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伽利略的《關于兩門新科學的對話》、羅伯特·胡克的《顯微圖譜》、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時至今日,科學技術的精粹內容一直以各種出版形式及多種物質載體進行傳播,出版是構建人類文明體系至關重要的行為。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強國建設,并對新時代中國科普工作提出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要求。而作為科學普及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科普出版的工作意義深遠。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加速拓展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也對新時代的科普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一,科普出版工作是助力夯實科普工作的基礎,從而助力科技創新發展,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公民的基本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根據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因此,加快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才能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做出貢獻。科普出版工作與助力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夯實科普工作的基礎密不可分。緊緊圍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需求為導向,深度結合如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人群的閱讀習慣和實際需求,進行精準策劃,使讀者進一步掌握科學知識與方法、體會科學思想與精神,從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
其二,科普出版工作能夠讓讀者感受中國科學文化魅力,從而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新時代的科普出版工作,應搭載融合出版,策劃結合中國古代、近現代科技發明創造及科技成就的選題,向公眾普及人類科技發明創造知識,用科普出版的形式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科學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
其三,科普出版工作能夠滿足不同層級讀者的閱讀需求,更要為提升我國青少年群體科學素質做出貢獻。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其中關鍵在于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的提高。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了科學家座談會,在講話中提到“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科普出版的很大一部分受眾是青少年。作為新時代的科普出版人,我們需要在該領域精耕細作、開拓創新,大力發展原創青少年科普出版物,尤其是在打造精品時,更應注重聯合我國科學界專家、優秀的科幻作家、優秀的策劃編輯等,以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用融合出版的形式向我國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激發想象力,豐富思想內涵,從而樹立遠大的科學理想。
其四,科普出版工作應繼續加強樹立品牌的意識,搭載融合出版的新形式,形成科學普及的媒體集群。科學普及出版社是一家有著60余年歷史的出版社,始終以“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展示科技發展成就,為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為宗旨。通過不斷推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科普出版物,在出版領域樹立了獨有的品牌。近年來,搭載互聯網平臺打造了“知識就是力量”“科普中國”“科學辟謠”等科普傳播平臺,打造了科普領域的融合出版品牌集群。
誠然,科普出版領域曾出現過“叫好不叫座”的現象。為此,我們應通過嚴格執行科普領域專業化分工、提高科普讀物選題策劃質量、引導挖掘科學家做科普、提高科技編輯的基本職業技能樹立遠大職業理想、繼續打造科普領域的融合出版平臺等措施,穩中求進,將科普出版領域繼續做實、做精。在牢牢把握出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基礎上,科普出版工作也會繼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始終發揮著其應有的重要作用,從而詮釋科普出版從業者的使命和擔當。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