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連孝華
曉薇分娩時雖然會陰側切縫合了十余針.但“千金”寶寶自然娩出.這讓曉薇家人樂不可支.互致祝福。不過.細心的丈夫卻發(fā)現寶寶的頭頂部長有一個如小核桃大的“包包”!此后的一兩天.這個“包包”繼續(xù)長大.第六天時長到了雞蛋大小,摸上去軟軟的,有彈性。曉薇夫婦焦急如焚.抱著寶寶去看醫(yī)生。醫(yī)生詳細詢問了曉薇在產前、產中、產后及寶寶出生后的情況.對寶寶做了全面仔細的檢查.對頭頂部的“包包”輕輕地摸了摸,還拍了頭顱x線片,確診為因產傷造成的“新生兒頭顱血腫”,但沒有顱骨骨折等別的產傷。醫(yī)生說適當護理一段時間后.血腫會慢慢吸收、消失的。
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因產程延長、產科手術或分娩處理不當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稱為產傷。產傷可發(fā)生在新生兒身體的任何部位,其程度可由輕微的皮膚損傷至嚴重的內臟損傷、顱內出血等;有的因受傷部位重要,可造成日后體質及智力低下等后患。產傷一般有頭皮傷如頭顱血腫、顱骨骨折、脊柱損傷、臂神經叢損傷、腦神經損傷、骨折等。
別驚慌:新生兒頭顱血腫較常見
在產傷中,新生兒頭部頭皮骨膜下血腫較為常見,占產傷的(0.1%~1.8%。血腫部位以頭頂部多見,枕部、顳部、額部少見,常為一側性,雙側性的較少見。
頭顱血腫是由于分娩時胎兒被迅速逼出產道,胎頭突然由高壓下釋放,使頭顱骨膜下血管發(fā)生破裂而出血,血液積聚在局部而形成血腫。新生兒頭顱血腫一般在難產時較易發(fā)生,如使用胎頭負壓吸引器、產鉗等助娩;亦可見于某些自然分娩的寶寶,如急產等情況。
頭顱血腫在出生后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因顱縫處骨膜與骨粘連緊密,所以血腫不超越骨縫,邊界清楚,觸之有波動感,其表面皮膚顏色正常。如由產鉗牽拉或胎頭吸引所致的頭顱血腫,皮膚常有潰破或呈紫紅色。血腫大者,可致黃疸加重及貧血。當出血達到一定程度時,血腫自身產生壓力而起到了壓迫止血的作用。頭顱血腫不會給寶寶帶來后遺癥,除非同時存在顱骨骨折及腦實質的損傷。
新生兒頭顱血腫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可自行吸收、消失。但吸收時間可因血腫大小、護理是否恰當而長短不一,正常情況下多在兩周至3個月內吸收、消失。因此,家長發(fā)現新生兒頭顱血腫“包包”,不要驚慌失措,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做好護理。
重護理:頭顱血腫別擠壓
避免擠壓千萬不能擠壓新生兒頭顱血腫,擠壓時產生的壓力可能會改變頭部血液壓力,造成新的出血,使血腫進一步擴大。家長不要觸摸血腫部位,同時控制新生兒不要隨意亂撓頭部。要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干燥,洗浴時切忌揉搓血腫。睡覺時避免壓迫血腫處,讓寶寶朝無血腫的一方側臥。血腫表面如有擦傷,需給予局部處理,避免感染發(fā)炎。
適當冷敷及熱敷家長可在剛發(fā)現血腫的24小時內,先給新生兒進行適當的冷敷,盡可能減少血液滲出。24小時后可開始給以適當的熱敷,促進血腫附近血液的吸收。給新生兒冷敷或者熱敷時要密切注意血腫的變化,觀察有無皮膚變紅以及皮膚溫度升高等現象。如果有這些現象,大多出現了感染,應及時到醫(yī)院診治。還需認真觀察血腫是否變硬,如果血腫逐漸變硬,需及時看醫(yī)生。
考慮手術治療新生兒頭顱血腫長時間沒有吸收、消失,在不影響其身體健康發(fā)育的同時,可以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后,家長要密切注意新生兒患處的康復情況,并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根據新生兒的身體情況,適當補充相應的維生素,防止因手術導致的出血加重頭顱血腫。
在懷孕28周至產后7天內要特別做好圍產期的保健和檢查:臨產和進入產程后以及在新生兒期,都要與醫(yī)生緊密配合,多咨詢醫(yī)生,防患于未然。如果孕婦產檢時發(fā)現胎兒過大,易發(fā)生難產,等,最好聽取醫(yī)生的建議,盡量不選擇自然分娩,以規(guī)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