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本海 鄭澄澄
【摘 要】西方國際關系學對國家間合作的理論研究較多。其中,新現實主義強調霸權合作,新自由主義重在制度合作,而建構主義則強調在國家行為及利益形成過程中的建構性作用,即“身份關系”的建構決定了國家是采取“助他性”的合作行為還是“自助性”的不合作行為。“一帶一路”作為平等開放的國際合作機制,秉持著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中印兩國提供了共贏框架和實現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
【關鍵詞】“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理論思考;中印互利合作
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相關參與方提供了積極的合作基礎。作為南亞最大的市場經濟行為體,同時又是中國的近鄰,印度與我國的合作潛力巨大,“一帶一路”為中印兩國提供了合作共贏的框架和實現共同發展的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的理論思考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秉持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和支持,這一成功實踐也為國際合作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關于國際合作的理論概述
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對國際合作的研究較多,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建構主義對國際合作的研究較為突出。
第一,新現實主義的霸權合作論。新現實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肯尼思·華爾茲是國際關系理論新現實主義流派的集大成者,他將分析國際關系的基本變量簡化為國際體系結構和國家行為,其中國際體系結構影響國家行為。在無政府狀態下國際社會的“自助性”以及狹隘的自我利益觀均不利于國際合作的產生。在各種利益關系中,安全利益是第一位的,國家是否合作取決于自身對國家安全狀況的評判。當霸權國提供了安全保障或自身在追求均勢時合作才能產生安全性,那么這種合作就具有強制性。鑒于“無政府狀態”以及“人性本惡”的原始邏輯出發點,新現實主義對國際合作觀較為消極。“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約翰·米爾斯海默也認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導致國家間很難產生真正的合作。
第二,新自由主義的制度合作論。新自由制度主義將國際關系的基本變量簡化為國際制度和國家行為,其中國際制度促進和保證國際合作的產生。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無政府狀態并非是阻礙國際行為體之間合作的主要因素,國際合作的產生有賴于國際制度的建立,其強調以制度促合作。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家間關系呈現出相互依賴的態勢,而相互依賴增加了合作的需要。此觀點認為,國際制度調節國際關系進而促進國際合作。國際行為體之間若政策一致能夠互利互益,并能夠降低分配影響,那么國際政策協調或融合就有了動力。國際機制創設時的條件消失或霸權國權力衰退,合作仍可以繼續。國際制度能促進國際合作實際上是發揮了制度作為一種協調方式加強合作各方信息溝通、增加彼此透明度、減少安全困境的功能,其使各行為體在規范的框架體系內活動,最終實現國際合作的產生。
第三,建構主義的合作文化論。建構主義理論從社會學視角理解國際政治,強調觀念與認同在國家對外行為中的重要作用,該理論提出認同決定利益,認同確定國家間的關系和地位。建構主義認為,兩個行為體之間的互動進程和實踐活動建構了彼此之間的文化,如果A國對B國傳遞了合作的信息并得到B國的積極回應,此時雙方便形成“合作”的互動認識,如果雙方在實踐上持續推進合作,那么雙方合作觀念就會得到強化并最后形成合作文化;反之,如果A國對B國傳遞了不合作的信息并得到B國的不合作回應,那么這種“不合作”的互動認識會持續強化形成不合作文化。這種彼此“身份關系”的建構決定了兩國接下來所采取的行動,如果認為對方是“朋友”,那互動中就會體現“助他性”,進而采取合作行為;如果認為對方是“敵人”,那互動中就會體現“自助性”而采取不合作行為。
以上三種理論對國際合作的分析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新現實主義強調霸權以及追求均勢促進合作,新自由主義強調以制度促合作,而建構主義則進一步豐富了國際合作理論,指出無政府狀態是一個空的容器,合作與否取決于行為體之間彼此的塑造,國際社會既可以形成人人為戰的霍布斯狀態,也可以是朋友式的康德狀態。
(二)“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的理論思考
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合作的平臺和機制,“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合作理念、合作方式和合作路徑。上述合作理論對中國政府倡導并正在實踐的“一帶一路”理念無法正確解釋,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一帶一路”是平等開放的國際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倡議以互聯互通為途徑,提高沿線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和民心基礎、改善基礎設施,進而實現沿線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其本質就是互聯互通。從“一帶一路”的設計理念和布局來看,“一帶一路”是把亞洲、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大板塊有機聯系但又不止于此,根據“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六年來的實踐看,“一帶一路”倡議的平等性和開放性體現在合作國家不分大小、不分制度差異、不分發展先后、不分宗教信仰,并對所有國家和地區開放,其本質就是促進國際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沒有傳統國際合作中的規則門檻和意識形態歧視,反而根據合作國家不同國情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其合作沒有強制性和歧視性,對所有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開放,這實現了多元主體的平等參與。與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的合作模式相比,“一帶一路”摒棄了同質性合作和強制度主義的準入條件,實現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地區和組織的平等交流,其克服了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國際合作中強調行為體之間發展階段相近的同質性合作以及新自由主義強調的所有行為體必須遵守同一規則的強制度主義的種種弊端,從而實現國家間平等開放的互利共贏目標。從這個角度看,“一帶一路”倡議是對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合作理論的超越。
第二,“一帶一路”倡議秉持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球化背景下,人類面臨的各種公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現實背景。“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共贏、共同安全、共享發展等核心思想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一致,其直接推動了各參與國之間密切關系的建立,真正形成了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超越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單邊霸權穩定觀、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觀以及現實主義的權力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上倡導構建的普遍安全觀,超越了均勢安全觀與集體安全觀;在發展上強調共同發展,超越了零和發展觀與自由發展觀;在文化上強調國與國之間“交流互鑒”,超越了西方的“文明沖突論”;在國家關系上強調構建伙伴關系,超越了結盟關系與不結盟關系。“一帶一路”建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地生根的偉大實踐。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至今其建設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截至2020年5月,中國政府已先后與138個國家、30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簽署范圍由亞歐地區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西歐等相關國家,其平等性和開放性特征已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如今,“一帶一路”建設使相關國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新修建的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深了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友誼。如中孟友誼之橋(一橋至七橋)項目體現了中國對孟加拉國真誠無私的援助和中孟兩國人民間的深情厚誼,這種難以割斷的關系就是“命運共同體”的含義之所在。在金融危機及全球新冠疫情雙重打擊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興起,全球經濟運行面臨巨大壓力。“一帶一路”建設“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為全球化實現包容、普惠、共贏提供了助力,其推動全球化健康發展,為實現全人類真正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方向。
二、“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印互利合作帶來新機遇
中印作為當今國際體系中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具有許多共同目標和追求,兩國經濟互補性強。作為二十國集團和金磚國家成員國,兩國可以在多邊合作機制的框架下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維護自身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度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等不利局面對中印兩國經濟的發展和沖擊是顯而易見的。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和平不要沖突,要合作共贏不要零和博弈,要信任不要猜忌,要前進不要后退,已成為兩國領導人的共識,“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印互利合作提供了合作共贏的框架和實現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
(一)“一帶一路”與印度政府的經濟改革相契合
印度總理莫迪上臺以來采取一系列經濟改革計劃,在其第一個任期內印度經濟以7%的速度持續增長,并在2019年超過英法躋身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自2019年開始印度經濟增速放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受新冠疫情影響,印度經濟增速為1.9%,同時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目前將印度本財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的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5%下調至2%”。面對經濟發展陷入僵局、經濟增速驟降、財政赤字激增,莫迪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發展。深入分析莫迪政府的經濟發展藍圖不難看出,振興印度制造業是其經濟發展的一大重點,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又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無論是振興制造業,還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以及先進的技術設備、專業人才等。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很好地契合印度政府經濟改革的內在需求,其為中印雙方的互利合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契機。
(二)“一帶一路”推動印度基礎設施建設
道路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基礎性工作和重要目標。“一帶一路”倡議的五個合作重點,設施聯通就旨在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從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就目前而言,中印雙方的互聯互通在現代陸路交通運輸設施上比較缺乏,其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資金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融資機制,印度完全可以優先獲得亞投行的資金支持,以緩解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壓力。印度工業聯合會前會長賽卡爾·達塔對“一帶一路”信心十足,其認為“印度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將得益于中國的 ‘一帶一路大構想”。 從經驗和技術層面看,中國高鐵建設水平處于世界領先行列,至2019年底中國高鐵運營總里程已占世界高鐵運營總里程2/3以上,穩居世界第一,高鐵已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助推器”。技術方面,“永磁同步電機牽引系統”是中國高鐵技術創新,中國對其擁有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同時中國的海上運輸也發展迅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上貿易運輸飛速發展,成為海上運輸大國。據中國航運數據庫顯示“中國的集裝箱生產總量占世界90%以上,穩居世界第一,在港口建設能力方面中國也居世界水平”。作為鄰國,中印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基礎設施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兩國民心相通,還可以為兩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帶來持久動力。
(三)“一帶一路”提高中印民生福祉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新領域,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做出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應對國際經濟形勢整體下滑而提出的合作之路、務實之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架構,對沿線國家與地區都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明智之舉。作為世界人口大國,防反貧是中印兩國國內面臨的相同任務,為更加切實提高中印兩國民生福祉,加強中印互利合作至關重要,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則,其中共享就是在共商共建的基礎上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中印人民,打造中印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深入發展中印互利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的發展并不會威脅到世界任何國家,反倒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機遇,中印合作成果將實實在在惠及兩國人民,提高中印兩國人民福祉。
三、結論
中印兩國經貿合作潛力大,互補性強,是兩國經貿合作定能行穩致遠的現實原因。在兩國經貿關系已趨于成熟的條件下,“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印兩國提供了難得的合作共贏框架和實現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將為兩國的互利合作開辟新的境界。
(1.貴州六盤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2.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參考文獻:
[1]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6.
[2]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轉引自孫吉勝,“一帶一路”與國際合作理論創新:文化、理念與實踐[J].國際問題研究,2020(3)
[3]【澳】克里斯蒂安·羅伊-司米特 【英】鄧肯·斯尼達爾編,方芳 等譯,《牛津國際關系手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第324頁。
[4]孫吉勝,“一帶一路”與國際合作理論創新:文化、理念與實踐[J].國際問題研究,2020(3)
[5]《世界經濟展望報告》https://www.imf.org/ external/datamapper/datasets/WEO;
[6]人民網.《CII前會長:印基礎設施建設將得益于“一帶一路”構想》[DB/OL].:http:// world.people.com.cn/n/2015/0401/c157278-26781001.html;
[7]中國航運數據庫. http://www.chinashippinginfo. net/;
[8]人民網.《習近平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DB/OL].http://world.people.com.cn/ GB/8212/191816/426372/;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多極化背景下中印戰略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015GH14。
作者簡介:
胡本海(1975-),男,云南威信人,博士,貴州六盤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南亞國際關系。
鄭澄澄,1997年生,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