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兆海 王凱倫
【摘 要】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國32 家上市銀行非平衡面板數據,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機理。研究表明: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存在正向影響;資本監管將提高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同時會抑制商業銀行的多元經營;多元化經營在資本監管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過程中發揮顯著的中介作用;資產質量在資本監管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過程中發揮顯著的中介作用。
【關鍵詞】資本監管;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中介效應
近年來,我國監管機構對于銀行業的監管始終保持高壓狀態,根據對銀保監會及各省級銀保監局行政處罰情況來看,自2017年“三三四十”專項治理后,處理數量和金額均顯著提高,商業銀行監管向著力度大、范圍廣的嚴管趨勢發展。在資本監管的壓力下,商業銀行部分傳統業務受到限制,加之互聯網技術工具創新,銀行間競爭日趨激烈,商業銀行的業務內容更趨多元化,貸款承諾、擔保、信用證、證券、信托等成為了銀行收入多元化的重要來源,業務量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曲洪建,2017)。
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目前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資本監管強度的提升會增強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Pasiouras(2009)通過研究74國銀行發現,加大監管強度,有利于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Chortareas et al(2012)的研究結果證明,隨著監管力度的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效率得到提升;卞志村和馬佩佩(2014)基于中國49家商業銀行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到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長期盈利具有正向影響;鐘凱楊(2019)基于農村信用社的數據,同樣得到資本監管與銀行盈利能力呈現正相關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資本監管會抑制銀行的盈利能力。朱明秀和吳奇(2013)以中國上市商業銀行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資本監管與盈利能力間不存在正向顯著關系;孟衛東等(2014)通過構建單步GMM模型發現資本監管變化對銀行績效影響不顯著;邵漢華(2016)研究得出,經營限制與市場監管顯著地降低了商業銀行的效率。
一、理論分析
資本監管是指監管機構通過設置資本工具和資本管理措施,使得商業銀行在監管要求下,滿足各級資本的最低標準,從而防范金融風險,實現規范經營,取得穩定健康的盈利水平。
資本監管主要通過兩條路徑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第一,資本監管將約束商業銀行存貸款擴張,能夠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資本監管強度加大,往往會使得商業銀行縮緊存貸業務,通過壓縮信貸規模和信用擴張來降低風險暴露水平,這將減少風險資產占比,改善銀行資產風險結構,提高資產質量。根據有效金融監管理論,監管部門對于商業銀行的資本監管是兼顧效果和效率的,效果即監管要求得到滿足,效率是以最低的監管成本實現監管。因此,資本監管強化在短期內可能會導致商業銀行銀根收緊、存貸款減少、業務規模下降、盈利能力減弱;但從長遠來看,將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降低各種風險風險,提高銀行的信譽度,加快生息資產擴張,增強銀行的盈利能力。第二,資本監管將加大商業銀行間競爭,從而促進金融創新與多元經營,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資本監管壓力加大,會迫使商業銀行縮緊存貸業務,減小風險資產比例,這將推動商業銀行加大業務創新投入,尋求新的利潤來源,這種多元化經營將加劇商業銀行間的業務競爭。根據監管與創新理論,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的主要動因是規避監管制度,形成自身的多元化經營格局,以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這時資本監管與金融創新便形成了互動關系,其形成了“監管-創新-再監管—再創新”的動態博弈過程(高連和,2004)。
二、實證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擇
銀行盈利能力。銀行盈利能力變化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參考已有文獻,選擇用資產收益率(ROA)指代商業銀行盈利能力被解釋變量。
資本監管。作為資本監管的核心內容,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要求不斷提高,本文以資本充足率(CAR)指代資本監管作為解釋變量。
資本質量與多元經營。本文選取不良貸款率(NPL)作為資本質量的指標,不良貸款率越低表明資產質量越好。本文采用赫芬達爾指數(HHI)測量商業銀行收入多元化的程度(Coddardetal,2008),其公式為:HHI=1-(PNII2+PNET2)。其中,HHI表示收入多元化的程度,PNII 表示利息收入占比,PNET 表示非利息收入占比,兩者均指定為中介變量。
控制變量。本文選取資產規模(LNA)、存貸比(LTD)、營業費用率(COST)等作為控制變量,變量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二)模型設定
本文參照溫忠麟等(2004)、曲洪建等(2017)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構建以下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回歸模型組:
其中,ROA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CAR指資本監管強度;HHI指收入多元化;NPL指資本質量;LNA指資產規模;COST指營業費用率;LTD指存貸比;i表示商業銀行;t表示年份;β0表示的截距項;β1、β2、β3表示控制變量的系數;ε表示誤差項;系數A表示資本監管壓力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B1、B2 分別表示資本監管壓力對多元經營和資本質量的影響;C1、C2分別表示多元經營和資本質量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D表示考慮多元經營和資本質量時,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
(三)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32家上市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數據主要來源于WIND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樣本數據共440條。本文基于樣本我國商業銀行2005~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數據,構建銀行多元化經營和銀行資本質量的中介效應模型,從路徑分析的角度研究資本監管、多元化經營、資本質量變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資本監管、多元經營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關系
從表2的從回歸結果中可以發現,回歸模型(1)中所有變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顯著,其中常數項和資本充足率(CAR)的系數符號為正,資產規模(LNA)、營業費用率(COST)和存貸比(LTD)的系數符號為負,表明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資本監管強度加大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回歸模型(2)中變量資本充足率(CAR)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且其系數符號為負,表明資本監管對多元經營存在負相關關系,即資本監管強度抑制了銀行的多元經營。資本監管抑制了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可能是由于國內監管機構的監管范圍和程度較廣,創新業務中往往存在風險問題,因此資本監管強度加大,將在短期內將抑制商業銀行的多元經營;回歸模型(4)中資本充足率(CAR)和赫芬達爾指數(HHI)在1%的顯著性水平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資本充足率的系數符號和赫芬達爾指數符號為正,表明多元經營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即多元經營將增強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根據中介效應檢驗步驟,回歸模型(1)中自變量系數A顯著,回歸模型(2)和(4)中變量系數B1、C1顯著,同時模型(4)中變量系數D顯著,則模型中存在完全中介效應,既多元經營在資本監管對銀行盈利的影響中起著顯著的中介效應,資本監管壓力加大,將在短期內迫使商業銀行減少多元經營、減少風險資產業務占比,但從長遠來看,貸款承諾、證券、保險、信托等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業務拓展的主要陣地,這些領域對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
(二)資本監管、資本質量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關系
從表3的從回歸結果中可以發現,回歸模型(1)分析與上述一致。回歸模型(3)中資本充足率(CAR)、營業費用率(COST)和存貸比(LTD)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性檢驗,其中資本充足率的系數符號為正,營業費用率和存貸比系數符號為負,表明資本充足率的提高會促進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營業費用率和存貸比的提升會導致不良貸款率的提高,即資本監管將促進商業銀行資本質量的提升。這是因為,資本監管措施將重點發現商業銀行可能的風險暴露資產,從而抑制了不良貸款的升高;回歸模型(5)中所有變量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其中常數項、資本充足率(CAR)的系數符號為正,其余變量符號均為負,表明資本充足率對商業銀行盈利產生顯著正向影響,不良貸款率對商業銀行盈利產生顯著負向影響,即資本質量改善將促進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
根據中介效應檢驗步驟,回歸模型(1)中自變量系數A顯著,回歸模型(2)和(4)中變量系數B2、C2顯著,同時模型(4)中變量系數D顯著,既模型存在完全中介效應,資本監管對銀行盈利的影響中資本質量起著顯著的中介效應,資本監管壓力加大,將促使商業銀行減少風險暴露,減少風險資產業務占比,提高銀行的資本質量,從而提高銀行盈利能力。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國32 家上市銀行的非平衡面板數據,通過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了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機理。研究結果表明:第一,資本監管壓力越大,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越強;第二,多元化經營程度越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越高;第三,多元化經營在資本監管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過程中發揮顯著的完全中介作用,但是資本監管壓力下,商業銀行的多元經營與業務創新行為會受到抑制,商業銀會為了規避監管出現業務創新行為,這將增強其自身的盈利能力;第四,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越高,其盈利能力越強;第五,資產質量在資本監管影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過程中發揮顯著的完全中介作用,資本監管直接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資產質量提升將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得到增強。
(二)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充分發揮監管作用,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根據本文分析可以發現,監管機構對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既銀保監會的各項監管舉措,均會對商業銀行業務盈利能力產生正向影響。在全球經濟錯綜復雜的今天,我國銀行業仍然存在巨大的“監管紅利”,因此維護金融體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化解重大金融風險,離不開堅持不懈的高壓監管;第二,資本監管要兼顧效果與效率。監管機構在履行監管職責時,其目的不在于限制發展和任意處罰,而在于讓商業銀行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需要,實現資本融通職能,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因此,資本監管要兼顧效果與效率,在付出最小的監管成本的同時,達到最好的監管效果,讓銀行業不因為過度監管而喪失運行效率;第三,提高監管有效性,鼓勵金融創新。一方面,資本監管的加大會抑制商業銀行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為了規避監管而進行的創新活動又將顯著降低監管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就需要監管機構認真研究商業銀行的創新行為,對不同規模、類型的商業銀行實施差異化監管,同時要合理鼓勵商業銀行市場化的自發創新行為。
(1. 云南財經大學 城市與環境學院,昆明 650021;2. 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蚌埠233030)
參考文獻:
[1]曲洪建,GONG Tao,遲運鵬. 資本監管壓力、收入多元化與上市銀行穩健性[J]. 金融論壇,2017,22(03)
[2]卞志村,馬佩佩. 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長期盈利能力的影響[J]. 金融監管研究,2014(05)
[3]鐘凱揚. 監管約束、金融創新與經營績效——基于農村信用社的經驗研究[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
[4]朱明秀,吳奇. 資本充足程度、信用風險與銀行績效——基于中國上市銀行的實證分析[J]. 財會通訊,2013(18)
[5]孟衛東,孫廣緒. 經濟周期和監管變化對資本緩沖、風險和績效的影響——基于我國上市銀行的實證研究[J]. 上海金融,2014(02)
[6]邵漢華. 銀行監管降低了銀行效率嗎?[J]. 金融經濟學研究,2016,31(04)
[7]梁曙霞.試析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互動關系[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05)
[8]高連和.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關系新解[J].濟南金融,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