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建設和管理是保證我國實現積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時這兩方面的工作雖然已經在有序展開,但是其中依然有很多的問題。在社會學的視角下,需要積極探究出創新方式,保證社會建設以及社會管理能夠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為我國實現長久、平穩的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社會學;社會建設;社會管理
一、含義
建設和管理有著不同的含義,廣義上看,二者主要是指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管理,其中包含各種各樣的子系統,在這樣一個包含多種子系統的龐大建設和管理系統中,二者與國家的文化、經濟等不同內容范圍一致。狹義上建設、管理包含的內容相對比較少,主要是和經濟、思想等并列,同時對社會中各種子系統進行建設或者管理。這里的狹義上主要是指社會中各個子系統,覆蓋面比較小,建設管理的方式和內容也比較單一,因此可以稱為狹義上的建設管理。除此之外,在社會學中一般會運用社會生活或者是社會中的子系統來代表狹義中的社會。
盡管建設管理有兩種含義,但是這種分別實際上有著相對意義,因此二者是不可能完全分開的。廣義上的建設管理需要靠子系統內的建設、管理作為基礎,在這其中已經包含了狹義上的建設管理內容。也就是說,狹義的建設管理如果沒有整個建設管理背景做支持,沒有子系統的有效配合,也就不能保證子系統的和諧、穩定性,無法實現有效的管理。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既可以使用廣義上的建設管理,也可以使用狹義含義下的。
二、社會建設、社會管理涉及兩個前提以及對兩個前提的調整策略
(一)前提
1、結構性
(1)社會中三大部門的發展情況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對建設管理有著一定結構性前提意義,同時也是保證社會和諧建設的內容之一。它們為廣義上、狹義上的建設管理提供了總體框架,在這個框架中,社會中的三大部門能夠按照自己需要遵循的順序展開建設或者管理,同時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被理順。這里說的三個部門第一部門是指國家,或者是國家中的政府組織,歸于政治領域;第二部門是指一些營利性組織,屬于私人領域;第三部門也就是社會中的各類組織,通常也叫公共領域。
(2)社會中的三個部門,各有各的運行體系以及存在的意義。作為社會中具有實體性的一部分,社會三個部門有一定結構方面的要求。首先,三者不可缺少任意一部分,也不能夠互相代替。如果三者缺少一個的話,就不能形成完整、正常的一個社會體系,也就不能實現和諧社會。同時,三者也不可以互相替代,如果真替代的話,會導致社會結構變得沒有章法,社會無序運行,也不可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其次,三者需要均衡分配。實際上,很多國家有的建設管理經驗可以證明,政府大、社會小的模式,是一種成本比較高的建設管理模式,而反過來的政府小、社會大,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社會模式,這種模式才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諧的社會;最后,三組合之間的互動要保證良好運行,產生的作用應該是相互促進作用。保證結構足夠和諧,三個部門才能夠有效發揮出自身的作用,通過功能上的互補,保證在交往中構成和諧、穩定的結構。
2、理念性
(1)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包含的各種立場、觀點等,能夠保證建設管理獲得應有成效。想要有效堅持相關主義中的指導,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其包含的觀點和論斷。根本觀點主要是指在今后的各種實踐中,只能對其實現豐富,但是卻不能夠將其推翻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根本觀點是必須要堅持的,而論斷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保證其能夠與時俱進,如果將二者混淆,那就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除此之外,還需要分清對資本、社會主義的兩種不同態度。其在資本主義方面主要持有一定批判態度,強調資本主義屬于剝削者,而對于社會主義,主要是對其進行建設和維護。很多的歷史經驗證明,利用資本主義的想法建設社會主義,會導致國家變得更加混亂。
(2)馬克思主義能夠加快社會發展進程。只有堅持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保證國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現有社會建設管理還具有一些深層次的意義,其中包含社會哲學中提出的一些理念,如以人為本、共贏互利等,利用這些具有深層次含義的理念,人民就能夠更加準確的理解社會實現和諧發展的要領,以此促進建設管理能夠實現健康發展。
(二)調整策略
1、結構性的調整。社會結構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關鍵,如果結構不夠協調,就會導致社會無法通過調整,呈現出最和諧的狀態。結構上的協調主要是指社會中各個要素具有比較合理的排列方式、嚴謹的組織構成等,結構失調就會導致原有的順序被破壞,導致各種關系發生失調,從而導致社會變得無序。想要保證在結構協調的基礎上,構建健康、良好的和諧社會,就需要對原有的社會基礎結構進行調整,雖然調整的難度比較大,但是結構一旦形成,就具有非常強的穩定性,能夠維持好應有的社會秩序和比例。
2、功能性的調整。社會功能、社會結構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結構可以說是功能的關鍵,而功能則是在結構運行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一種作用。功能性調整準確來說就是保證社會中的各項功能變得更加協調,相互配合和促進。功能協調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結構作為比較基礎的東西,一般存在于深層次中,而功能則是非常明顯的,所以要想保證社會能夠和諧運行,不僅需要調整結構,還需要調整功能;第二,即使是在社會實現和諧運行的前提下,也是會存在一些矛盾的,通過調整結構,也可以對功能進行一定調節。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和諧能夠被控制在比較小的范圍內;第三,功能協調可以減少不協調產生的一些后果。
三、社會學視野中創新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建議
(一)處理好統治、治理之間的關系
構建和諧社會是現時最重要的目標,想要保證能夠順利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政府給予一定支持,如加強社會治理等,以此保證能夠更好的管理好社會。統治、治理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概念,主要可以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治理主要強調的互動,比較重視利用好合作的力量,而統治則具有一定強制性,代表著一種管理方式,不能夠實現有效互動或者是合作;其次,治理需要相互之間互相信任,這樣才能保證在和平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而統治要求一切行動按照制度進行,不要求互相之間擁有信任感;最后,治理主體具有多樣化特點,也就是說治理的可以是公共部門或者是一些權利部門,也可以涉及到一些私人擁有的部門,但是統治主體卻只能是公共的權利部門,私人部門是不可以參與到其中的。由此可以看出,治理、統治二者之間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在各個方面,治理都比統治有優勢,尤其是在現時社會中,具有民主、互動的治理方式,必然符合發展的要求,更加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二)建立、健全建設和管理相關制度
想要做好建設管理相關工作,需要明確以下三點:首先,認清管理的主體。治理與統治相比是具有一定優勢的,這樣也就對政府在建設、管理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進行了改變,所以政府不再是建設、管理的唯一一個主體。近些年一直要求社會的發展需要群眾參與進來,政府在這其中負責的是對具體內容進行執行,社會中的各個機構則需要配合政府工作,而群眾進行參與。這種局面保證了主體向著多元化發展,不僅能夠調動社會中的一些有用力量,使群眾和政府以及各個機構在建設、管理方面合作,還可以保證能夠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進程;其次,管理形式。現時社會的一些機構和群眾已經在建設管理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實際上政府還是最重要的領導地位,因此需要積極促進群眾、社會機構和政府進行合作,保證可以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最后,群眾積極性。群眾在建設、管理中擁有著比較關鍵的作用,想要保證能夠積極堅持管理原則,就必須要提升群眾的積極性。所以,政策需要積極的采取一些鼓勵措施,使其能夠真正參與到社會建設、社會管理中,為共同創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四、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建設、管理也要緊跟發展進程,積極的進行調整和創新。雖然當前建設和管理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還是要以各種不同角度看待出現的問題,以此有效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參考文獻:
[1]金曄.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分析[J].赤子,2019(31).
[2]高博遠.淺談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J].神州,2018(16).
作者簡介:馬彥峰,(1980—),男,回族,寧夏同心,碩士研究生,寧夏大學,社會學(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