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在高職會計課堂教學中,“1+X”證書與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結合可以靈活會計教學方式,促進課證融通,實現會計專業整體學習內容的拓展。因此,本文以“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這一會計典型教學任務為例,借助“1+X財務共享服務證書”平臺進行教學設計,介紹了教學整體設計思路、教學實施過程及教學反思等內容,并從課程、學生、教師三個角度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關鍵詞】“1+X”財務共享服務證書;信息化教學設計;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
一、“1+X”證書制度對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高職會計教學逐漸打破了單一的講授法模式,教學方式更加靈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極大提升了會計教學效果。而“1+X”證書的推廣為會計信息化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1+X”證書平臺的使用增加了會計課程的實操性,打通學生認知會計實務的窗口,解決了會計教學“紙上談兵”的問題。同時,“1+X”證書的推廣可以促使高職院校對現行的會計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改進,鼓勵本校會計專業教師依照“1+X”證書制度對會計專業教學課程進行有效設計,積極協調理論課程以及實踐課程在會計專業教學中的課時比重,并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來設計相應的網絡課程,滿足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的實際需求。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證書考核相融合,豐富信息化教學內涵,促進課證融通,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學生的職業技能。
二、教學整體設計
本文以《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教學為例,結合“1+X”財務共享服務證書平臺進行設計。該內容屬于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的交叉重點內容。從專業教學角度,增值稅專用發票是會計實務中最常見、最核心的票據,也是“1+X”證書技能考核的重點之一。同時,自2020年疫情以來,針對專票的使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一系列新政。因此,本節課結合企業案例,通過理論講解及仿真系統模擬發票開具,改變傳統會計教學理論與實務脫節的弊端,鍛煉學生解讀單據信息并進行業務操作的能力,同時貼近財稅熱點,培養學生對新政策、新準則的掌握能力。
本次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為出發點,設置了“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任務”三個環節,其中在“課堂教學”環節又進一步細分為“課程導入—理論學習—實操演練—拓展提升”四部分內容,借助“超星學習通”“1+X財務共享服務一體化云稅務平臺”等信息化手段,綜合運用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1+X”仿真平臺模擬法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由學習理論知識到動手實操,發現問題,使得學習的自主性逐步增強,將教、學、做融為一體,符合教學規律。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環節
教師在“超星學習通”發布教學課件、案例資料等學習資源,供學生查閱預習;學生自主上網查閱2020年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最新政策,為課堂新政解析分享做好準備;同時,教師在“1+X”財務共享服務一體化“云稅務”平臺提前完成發票申領及讀入操作,為開票實操演示做好準備。
(二)課堂教學環節
1、課程導入
教師首先播放“購買商品不開發票”案例視頻,引起學生興趣,結合視頻內容引導學生對發票的重要性進行思考,引出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概念;后展示專用發票三個聯次圖片,請學生對比觀察,隨后由教師介紹其概念、各聯次及其作用,形成對專票的初步認知。
2、理論學習
教師選取“1+X”財務共享服務證書平臺一個礦泉水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典型任務為案例,引入企業真實開票情景;借助平臺真實單據,以實物演示專用發票票面主要內容,詳細解讀增值稅專用發票每個欄次的填寫要求。
3、實操演練
該部分采用“1+X”財務共享服務一體化“云稅務”平臺開票功能進行實操演練。“云稅務”平臺與企業實務中開票系統界面基本一致,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夠幫助學生感受理實差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平臺中以任務列表題目“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為例演示開具詳細步驟,包括發票讀入、添加收票人信息、添加商品信息等。演示完畢后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同步操練。在練習過程中,以學生實操中開具錯誤的問題為例進行發票作廢的延伸講解,讓學生體會到實務工作中一旦開票完畢點擊“打印”,則無法刪除,只能作廢,且會始終在系統中留有痕跡。由此體現了實務的不可逆性,突出嚴謹細致的會計職業精神。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問題總結操作注意事項。
4、拓展提升
該部分在傳統專票教學的基礎上,拓展疫情背景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新政解讀。首先結合上述實操任務,提問學生:任務中業務分別發生在什么時間?不同時間稅率有何變化?后結合課前學生上網查閱的資料,選取2020年3月以來增值稅電子專用發票實施及2020年2月以來小規模納稅人免稅、稅率改革兩個新政點,與學生共同解讀,引導學生思考新政頒布對疫情期間中小企業的扶持意義,體現出財稅政策的導向作用,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課后任務環節
課程最后,通過回顧總結,學生能夠清晰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課后,學生自主完成“1+X”財務共享服務平臺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其他題目,進行鞏固練習,教師通過平臺成績監測學生完成情況,并利用學習通討論功能進行在線答疑,及時關注易錯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學反思
(一)教學效果分析
本課程設計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課堂中靈活運用超星學習通、“1+X”財務共享服務“云稅務”平臺、多媒體教學資源等多種信息化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思維和學習能力。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模式循序漸進,并利用企業案例、仿真單據、實操平臺使抽象知識具體化,提升學習效率。同時,融入“1+X”財務共享服務證書考試內容,使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為后期“1+X”證書培訓及考核奠定基礎。
(二)教學特色亮點
1、對接崗位技能:采用企業真實案例、真實票據、仿真開票系統教學,通過實操演練對接崗位工作過程,突出財務崗位應用技能。并通過任務導向、全過程考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2、促進課證融通:融入“1+X”財務共享服務證書考核標準,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緊密銜接,滿足課程教學與證書考核的雙重要求。
3、緊跟財稅新政:在教學中拓展疫情期間增值稅發票開票最新政策,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國家政策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全局觀。
五、基于“1+X”證書的高職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效果評價
(一)完善課程設計
“1 + X”證書制度在高職院校的實施能夠有效推動會計專業信息化進程,促進課程的改革和升級。在教學過程中,會計專業教師可根據“1 + X”證書考核的相關要求將傳統會計課程進行整合,增加實踐比重,借助證書實操平臺等新型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資源獲取的渠道,引入更多企業真實案例,改變傳統會計教學理論化、抽象化的弊端,使課程教學更加靈活,從而提高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實效性。
(二)擴展學生專業技能
傳統信息化手段與“1+X”證書的結合可以有效鍛煉學生資源獲取能力、信息解讀能力、信息化手段應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綜合性職業能力,適應會計復合型人才需求。同時在課程中利用課堂片段循序漸進地引入證書考核內容,有助于增進學生的會計職業認知,提升證書考試通過率,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三)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會計教師要取得“1+X”平臺使用權限,就必須參加響應的師資培訓并通過考核,這對于教師來講也是提升專業能力的寶貴機會。因此,會計專業教師應在全面理解“1+X”證書制度概念的基礎上,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將“1+X”證書制度全面應用于教學課程中,全程確保學生獲得科學性教育、專業性培訓。同時教師可利用“1+X”證書平臺增強與企業合作,不斷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優化課程建設,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及綜合實踐能力。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濟南250002)
參考文獻:
[1]邱浩然.“1+X”證書制度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20.16.
[2]孫玉賢.高職院校“1+X”證書制度下會計課程建設與改革中的實踐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8).
基金項目:山東省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科研課題《“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會計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RSJY2019—Y12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