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這期間給國民經濟運行帶來較大沖擊。疫情發生以來,金融機構自身及其服務對象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對金融服務未來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本文通過分析這一系列變化,對我國金融服務未來發展提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疫情;金融服務;影響;金融科技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并迅速在全國蔓延,打斷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步伐,市場消費、生產、貿易等格局都發生了變化,與之相關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受到了沖擊,其金融服務功能也亟待改變來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一、疫情對金融服務對象帶來的影響
(一)消費方式的轉變使一些新的消費業態蓬勃發展起來
中國居民的傳統消費方式是線下實體消費,但是隨著疫情的發展,實體消費受到了嚴重制約,大量的線下實體消費紛紛轉移至線上,這使得數字經濟領域消費方式得到了空前發展,線上消費的便捷使得消費者被壓抑的消費欲望得到極大滿足,該消費方式受眾面也得到了空前擴大。與此同時,非接觸性的服務消費也快速搶占了傳統接觸式的消費模式,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線上理財、線上借貸等新的消費業態迅速跟進。這些方式和新業態使消費擺脫了空間限制,其對消費者消費觀念、消費習慣的改變不容小覷,即使今后疫情消退,也會繼續成為重要的消費方式,并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二)企業的挑戰和機遇并存
為做好疫情防控,各地采取隔離限制等措施,導致企業缺人、缺物,復產復工艱難,生產效率下降,銷售受阻,收入得不到保證,但是工資、稅費、利息等剛性支出又不可避免,因此大量企業出現嚴重的資金缺口,債務負擔沉重,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但是相對于大型企業來說,卻是受疫情影響更為嚴重的一個群體。這次疫情對旅游、餐飲住宿、零售以及運輸、物流等第三產業產生的沖擊較大,但是如果用長遠、辨證的角度來看,有挑戰同時也有機遇,像一些線上經濟體,諸如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在線醫療等新興產業卻能變壓力為契機,發展出新的模式,展現了強大的成長潛力。綜合來看,疫情的負面影響終將過去,但是在這次危機中如果能夠把握住機會,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也不失為一種獲得。
(三)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變帶來了金融服務需求的轉變
此次疫情也在悄悄的改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人們的健康意識前所未有的高,衛生、健康被人們擺在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位置,人們對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視,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也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他們對金融產品及服務的消費傾向,比如市場對健康保險、重疾保險的熱捧,手機支付、網銀業務客戶數激增都是典型實例。
二、疫情對金融服務機構自身帶來的影響
面對整個市場經濟和眾多金融服務需求者的改變,正確看待金融服務機構自身所受到的影響,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銀行風險增大,資產質量會有所下降
如前分析,疫情之后,經濟增長放緩,企業面臨重大困境,其中一些服務類中小微企業幾乎掙扎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停工停產導致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下降,員工因疫情原因不能復工,甚至面臨失業,這將直接影響居民個人收入,由此帶來房貸及消費貸款的逾期。因而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其資產質量將會下降,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將會增加。
(二)銀行儲蓄率上升,但是社會融資有短期下降壓力
從儲蓄方面來看,人們就業困難、收入下降之后,會對生活前景不樂觀,導致居民儲蓄意愿上升,所以銀行的儲蓄率會增長;從貸款方面來看,由于疫情的不確定性和在全球的擴散,導致部分受沖擊較大的企業在復工或創業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招工、運輸短期內有可能會推遲,其融資需求和意愿至少在短期內會有所下降,給銀行類金融機構帶來了一定壓力,因此對于銀行來說,疫情之后,如何抓住消費回升和經濟穩定增長的機遇非常重要。
(三)線上金融服務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從2020年上半年情況來看,很多餐飲、旅游、教育、零售等消費行業的線下消費大量縮減,消費者紛紛轉為線上交易,很多金融機構也推出了各種形式的線上金融服務,雖然目前隨著疫情的控制,線下實體消費開始逐步復蘇,但是線上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已經改變了很多民眾的消費觀念,線上場景消費仍可能會持續一定的增長,這必將極大提高網上金融服務的普及度和民眾的認可度。因此疫情之后,相信金融服務的電子化進程會加速發展。
(四)對金融服務的創新提出了挑戰
經過此次疫情,雖然部分企業融資需求會相對萎縮,但是隨著民眾健康觀念的轉變,一些有關健康、醫療、衛生、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等領域,反而會有較大的融資需求及其他金融服務需求。而銀行類金融機構也通過諸如一些銀保產品等服務,也積累了一定的客戶量及服務經驗,但是這些企業往往缺乏足額的固定資產或實物抵押,信用風險高,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能力較差,所以如何針對這些企業的特點創新金融服務,是對金融機構服務能力的一個挑戰。
三、未來金融服務發展的思考
疫情之后,金融服務機構自身也需要加以適應和調整,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為未來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進行創新和改革。
(一)加強信貸服務支持力度,暢通融資渠道
2020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基于此,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的時候,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兼顧好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在提供資金信貸支持時,可以簡化審批及操作流程,為重點扶持企業開啟綠色通道,適當下調貸款利率等;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實施展期、續貸或調整還款期限,必要時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制定特殊時期有針對性的信貸政策及幫扶政策;對一些輕資產行業,借助信用保證保險、融資擔保等增信措施,開展小額信用貸款,提供特色金融融資服務;對收入來源暫時影響較大的個人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降低其融資成本。
通過加大信貸服務力度來支持個人和企業應對疫情影響,既能夠起到穩定市場、支援民生保障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提升金融機構的社會影響力,為后期擴大客戶群,奠定市場客戶基礎有著重要意義。
(二)提高銀行服務網點轉型速度
疫情對金融機構的線下業務造成了明顯影響,銀行的網點服務受到了沖擊,線上業務服務被越來越重視,金融監管部門也積極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由此可見利用金融科技發展的新業務模式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銀行網點轉型也應加速來迎合市場需求。
(三)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支持消費復蘇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隨著疫情防控成效向好,消費市場也逐漸回溫,此時,如果金融服務的力量再加以推動,無疑對穩定市場消費信心有積極作用。首先銀行類金融機構下調個人消費貸款利率,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其次,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商家提供線上分期消費的業務接口、培育直播銷售、應用金融科技提升消費者體驗、創新便民惠民服務產品等,幫助商家贏得更多消費者,支持消費復蘇。相信隨著金融服務的持續發力,消費市場全面恢復的速度將會更快。
(四)發展金融科技,加速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
疫情期間,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服務,發揮了重要的、積極的作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型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不斷革新著金融服務業態,金融服務的智能化、便利化發展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要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借助金融科技研發新的金融技術和產品,加速金融機構服務數字化轉型。商業銀行能夠借助大數據技術,拓展手機APP和網銀功能,為客戶提供便捷的理財及支付結算服務,還可以建設智慧銀行,聯合社區和企業建立金融服務網絡平臺,實現銀行業務的穩步增長。如今,我們已經步入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的金融科技3.0時代,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服務必須堅定數字化轉型方向,加快創新步伐,才能真正有效的服務實體經濟。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銀發〔2020〕29號.
[2]邵德東.積極開展金融服務 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J].江蘇農村經濟,2020(3).
[3]黃薇.金融科技推動商業銀行轉型創新發展[J].中外企業文化,2020(5).
作者簡介:王怡然,(1982—),女,漢族,河南開封,副教授,碩士學位,研究方向:金融學、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