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欣欣

摘 要:中國書法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藝術文化。各個朝代有其獨特的書法特色,也涌現出了諸多書法大家。以政績聞名于世的清代宰相劉墉書法造詣極深,本文通過館藏劉墉《小楷行書手卷》探究其書法風格及藝術特征,展現清代時期書法家的風采與底蘊。
關鍵詞:清代 書法 劉墉
一、引言
清代的書法被人們公認為是書道中興的時代,在繼承前朝書風的基礎之上,又有所重振和復興。清代前期,政治局勢尚不穩,書法基本繼承了明代末年狂放不羈和憤世嫉俗的風格。清代中期,隨著漢魏碑刻的不斷出土,興起了金石學,除了研究史料外,這些碑刻也為書法提供了全新的資料,開創了碑學,形成了清代自身的書法特色,至清末時臨碑之風依舊盛行,并影響至當代書法。
二、劉墉與其書法
清代書法發展史上涌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以政績聞名的宰相劉墉亦是書法大家之一。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等字號,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劉墉以為官清正廉潔聞名于世,書法造詣也甚為深厚,其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中年后學蘇東坡、顏真卿、鐘繇等,晚年后潛心碑學,書法歸于平淡而又入爐火純青之境,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與成親王、翁方綱和鐵保并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劉墉的書法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時人對其評價也很高,清代學者徐珂所著《清稗類鈔》中有載:“諸城(指劉墉)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黃鐘、大呂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賢之大
成也。”
三、館藏劉墉《小楷行書手卷》
新鄉市博物館藏有劉墉所作《小楷行書手卷》,此藏品紙本,書法內容有兩部分,一是唐代李公佐所撰傳奇類小說《古岳瀆經》中關于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窬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鳥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二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所寫《送喬仝寄賀君六首(并敘)》,“舊聞靖長官、賀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東封,有謁于道左者,其謁云晉水部員外郎賀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閱謁,見之,大驚,物色求之不可得。……元祐二年十二月,仝來京師十許日,余留之不可,曰賀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師嘗游密州,識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詩以送之,且作五絕句以寄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惡疾墮眉須。紅顏白發驚妻孥,覽鏡自嫌欲棄軀。……覺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蓮花出泥涂。隨師東游渡濰邞,山頭見我兩輪朱。……生長兵間早脫身,晚為元祐太平人。不驚渤澥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垂老區區豈為身,微言一發重千鈞。始知不見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千古風流賀季真,最憐嗜酒謫仙人。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間養神。”文后有落款“戊申處暑日書于天香室,劉墉”;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劉墉之印”白文方印,下方為“東武”朱文方印;手卷有兩方朱文鑒藏印:“日觀后半道人”和“蒲竭山房”。
劉墉書法的傳世真跡多見行書,字形圓潤肥厚又中出剛勁,用墨潤拙厚重,結構疏密有致又隨心多變,清人張維屏在《松軒隨筆》中評價劉墉之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我館所藏此幅劉墉《小楷行書手卷》可謂是一幅巨作,篇幅之長罕見,其書寫特征充分體現了劉墉之書法精髓。此書法簡約質樸,看似字字獨立又貫通一氣,突出沉靜內斂,雄厚宏闊;筆法虛實渾厚又不乏清新之氣,獨具趣味;書法崇尚沉心靜氣,“靜氣”乃是劉墉書法之一大特色,只有神情從容才可爐火純青。
四、結語
劉墉之書法名重一時,各方追求,可謂“洛陽紙貴”,有說其因所求之人甚多,故使姬妾代筆,竟可以假亂真,清代包世臣所著《藝舟雙楫》有載:“諸城有攝夫人黃氏,嘉興人,筆勢極似,惟工整已甚,較諸城疏散韻味微減耳。諸城晚書多出黃手,小真竟至莫辨。”近代學者馬宗霍《書林紀事》稱:“石庵(劉墉號)有三姬,皆能代筆,可亂真,外人不能辨,晚年書代筆最多。其但署名‘石庵二字及用長腳‘石庵印者皆代筆,署‘瑛夢禪亦其一也。”由此可見,劉墉書法造詣之深。劉墉之書法,將翰墨之修身養性與重臣之儒雅氣質完美結合在一起,通過書法寄托性情,其濃墨敦厚的書法風格,表現出了儒家思想溫恭謙讓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