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雨竹 張凱



摘 要:通過對530份問卷的數據分析,發現大學生的福利態度在福利政策的主體、對象、特殊福利對象的認識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城鄉差異。居住地長期位于農村的學生,相比于居住地長期位于城市的學生,更希望國家能夠建立起惠及全民的養老政策。同時,居住地位于農村的學生更多地享受了國家的低保政策和針對大學生的經濟援助。
關鍵詞:福利態度;城鄉差異;養老問題;醫療體制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1-0105-02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中國正處在飛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領域的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不和諧因素也日漸突出,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福利政策一直被視為社會穩定的安全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各方利益,緩和社會矛盾,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長久以來,我們國家處在城鄉二元差異的格局之中。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城鄉之間差距進一步縮小,但是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在社會福利方面,在收入、社會威望、職業類型、社會階層、資源可得性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李敏,2015)目前我國正處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起點上,城鄉二元結構仍然限制著城鄉居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因此有必要從城鄉差異這個角度來分析當今大學生的福利態度。
當今的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他們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未來將走上工作崗位,成為社會的主要建設者和參與者。因此,本文主要從城鄉差異的角度對大學生的福利態度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日前正在推進的國家福利體制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在青年人層面推進國家福利體制的改革與發展。
二、數據來源
本次調查研究共收集了55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30份,有效率為96.4%。樣本的具體構成是:男性138人,占26%,女性 392人,占74%;大一年級73人,占13.8%,大二年級129人,占24.3%,大三年級261人,占49.2%,大四年級67人,占12.6%;中共黨員90人,占17%,非黨員440人,占83%;人文社科類專業的321人,占60.6%,理工農醫類的116人,占21.9%,藝術體育類的53人,占10%,其他類別的40人,占7.3%。調查時間為2019年12月。
三、數據分析
1.對于福利政策主體的認識。福利政策主體是指提出或參與政策行動的行動者。福利政策行動是由“服務提供”與“服務接受”兩個方面構成的行動過程。其中,提供服務的一方即為福利政策的主體。研究者以對“政府應該負擔絕大部分的社會福利經費”這一表述的認同度為因變量,以居住地的性質為分組變量,做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居住地長期位于農村和城市的大學生對于政府作為福利政策主體的認識不存在顯著差異(t=-0.134,p>0.05),多數大學生都認同政府作為福利政策主體在福利政策中所起的作用(見表1)。
2.對福利政策對象的認識。福利政策對象是指社會政策行動的接受者,一般可分為選擇性對象和普遍性對象。研究者以“政府應該提供普惠性的社會福利,造福所有社會成員”這一表述的認同度為因變量,以居住地性質為分組變量,做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居住地長期位于農村或城市的大學生對于福利政策對象的認識不存在顯著差異(t=0.776,p>0.05),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政府應該提供普遍性的社會福利,擴大政策惠及面,這與當前我國的共享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3.對于特殊福利對象的認識。在問卷調查中,設置了相關問題來研究大學生對特殊福利對象的認識的差異性。研究發現,居住地長期位于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對于兒童(t=-0.681,p>0.05)和失業人員(t=-1.385,p>0.05)認知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對于老年人福利的認識存在顯著性差異(t=-2.305,p<0.05),城市低于農村,這表明,對比城市地區,我國農村地區養老問題矛盾比較突出,養老政策覆蓋面不夠廣泛,更應該得到政府的關注。的確,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一邊是不斷攀升的老年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留守老人和失能老人,另一邊是相對空白的農村養老服務,這些因素使得農村成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而城市地區居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農村居民,并不斷提高和完善養老保障供給標準和養老床位設施、供給補貼等,能夠較好地符合城鎮居民養老需求。同時,城市地區依托豐富的資源,正在逐步形成一個養老服務提供體系,即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相結合,而農村地區仍以家庭養老的單一模式為主,養老資源和養老政策的落實不夠完善,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
4.享有社會福利的情況。社會政策涉及提供服務和接受服務兩個過程,而接受服務的過程就涉及具體的享有社會福利的情況。由于城市和農村的經濟水平仍存在差異,因而,在問卷調查中設置了兩個問題來研究社會福利政策的覆蓋層面。在針對家庭享受的低保政策及大學生個人享受的經濟補助中,調查發現,家庭享受的低保政策(t=2.286,P<0.05)和大學生享受的經濟補助(t=6.569,P<0.05)均值存在顯著差異,農村高于城市。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國目前福利政策的扶弱特征,通過政策扶持來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同時國家重視在教育領域對農村大學生實行扶持,通過國家助學金、勤工儉學崗位等形式資助學生完成學業。
四、結語
總結以上調查數據,發現大學生對于國家的福利政策普遍持認同態度。大學生都比較認同政府作為福利政策的主體,都認為政策對象應該為普遍性對象,認同對于全體失業人員和兒童的福利政策,這與當前國家強調要建立全面的惠及全體公民的福利制度目標相吻合。
從城鄉差異來看,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影響,大學生對于養老政策的覆蓋面的認識呈現出了城鄉差別,表現在居住地長期位于農村的大學生認同政府在養老政策領域所作的貢獻,同時希望國家的養老政策能進一步呈現普及性、公益性、服務性的特征,使老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同時與城市大學生相比,居住地長期位于農村的大學生在福利政策的享有情況上,存在享受低保或學校的相關助學政策的顯著差異。他們更加看重福利政策“扶弱”的特征,更希望政府能夠進一步擴大福利資源的惠及面。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大學生在福利態度上表現出來的城鄉差異,其實也正是當前我國福利制度改革中值得重視的兩個方面,一個是養老問題,一個是教育問題。
對于養老問題,針對國家老齡化趨勢日趨嚴重的現狀,目前我們國家正在探索建立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養老方式結合的養老模式。在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及考慮我國注重孝道的傳統基礎上,如何在社會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擴大養老政策的覆蓋面,探索出一條符合農村發展實際的養老問題解決思路,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
對于教育問題,近年來大學助學金的發放使得“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困難失學”成為可能。同時,與一般的社會資助不同,大學助學金除了具備基本的經濟援助外,更重要的還有其育人功能。國家對于困難學生的資助不僅體現在數字上,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情感的共情。因此,如何使學校的獎、助學金更大程度地體現其區別于其他資助的育人功能,使獲得者擁有感恩心,體會到機會公平的真正內涵,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 陳磊,張朝雄.當代大學生社會福利意識測評[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7,(4):22-26.
[2]? 楊琨.老年人的福利態度及影響因素[J].重慶社會科學,2015,(3):61-69.
[3]? 劉繼同.大學生社會福利和社會公平觀念調查及理論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4,(3):55-56.
[4]? 楊琨,黃君.福利國家青年人福利態度的比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7,(12):108-115.
[5]? 薛君.80后新生代的福利意識形態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2):75-79.
[6]? Christopher Buss,Public opinion towards targeted labour market policies:A vignette study on the perceived deservingness of the unemployed[J].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2019,(2):228-240.
[7]? 張軍,陳亞東.中國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民意基礎——基于重慶市城鄉居民福利態度的實證調查[J].西北人口,2014,(6):88-93.
[8]? 鄧靖,宋一弘.城鄉居民經濟福利水平區域差異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69-74.
[9]? 李敏.社會福利視角下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差異問題[J].開發研究,2017,(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