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沖沖
摘 要 江蘇省淮河下游某圩區為糧食主產區域,耕地資源十分寶貴,可用于建設配套水利工程的土地資源有限,如果單獨建設水閘與排澇泵站,將與保護耕地的政策相悖。閘站結合具有占用土地面積少、投資相對較小、運行管理集中的優點,是解決圩區內防洪排澇問題的有效措施。基于此,對閘站設計參數計算、閘站總體布置、結構型式及穩定計算開展分析與探討,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 沿江圩區;閘站結合;排澇站;地基
中圖分類號:S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82
江蘇省淮河下游某圩區水利工程用地緊張,單獨建設水閘與排澇泵站會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采取閘站結合的設計方式,可以同時發揮水閘、泵站的引水與排澇作用,且不需要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能更好地節省投資,方便后期的集中管理,有著較大的優越性。
1 工程概況
某沿江圩區內河河網縱橫多道分布,存在局部河道斷面狹小、河道淤積嚴重的現象,降低了流域整體的防洪排澇能力;城鎮的發展對防洪排澇提出了更高要求,現有配套閘站設計標準偏低,無法滿足城鎮發展的需求[1]。圩區通向外江現有3座水閘、2座排澇泵站,現有排澇流量13 m3·s-1。為提高區域內防洪排澇能力,使圩區的排澇標準達到規劃要求,擬拆除上游河道較寬的最右側位置水閘,重建一座閘站結合排澇站,重建后水閘規模為2孔×2.0 m,泵站設計流量5 m3·s-1。閘站采用堤身式型式、一字型布置,排澇閘布置于左岸、泵站布置于右岸。本工程工程等別為Ⅳ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閘站所在區域為沖積平原地質,局部存在低矮丘陵,主要由素填土、粉質黏土、淤泥質粉質黏土等構成,承載力在60~150 kPa。
2 閘站設計參數計算
2.1 排澇模數
沿江圩區排澇設計標準為10年一遇1日暴雨1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應用平均排除法計算排澇模數,該方法是將相應設計標準的凈雨量在規定的排澇時間內平均排除[2]。
參考所在區域的水文手冊,先進行稻田產水量(R1)計算,公式如下:
R1=(P-S-E稻×T-F×T)F稻%(1)
式中P為設計暴雨量,取為200 mm;S為稻田滯蓄水深度,取為80 mm;E稻為稻田蒸發量,取為7.2 mm·d-1;F為稻田滲漏量,取為4 mm·d-1;T為排澇時間,取為2 d;F稻%為稻田率,取值為40%。經計算,R1=39.04 mm。
再進行旱地、非旱地產水量(R2)計算,公式如下:
R2=R旱×F旱%(2)
式中R旱是地徑流深度,查閱水文手冊,并對前期影響雨量、次降雨徑流關系進行分析,R旱取為130 mm;F旱%為旱地、非耕地率,取值為55%。經計算,R2=71.5mm。
最后計算河、溝水面產水量R3,公式如下:
R3=(P-E水×T)F水面%(3)
E水為水面每天的蒸發量,取為3.5 mm·d-1;F水面%為水面率,取值為5%。經計算,R3=9.65 mm。
計算排澇模數q澇,采用以下公式:
(4)
式中R為總產水量,R=R1+R2+R3=120.19 mm;T為排水天數,取為1 d;t為每天的排水時間,取為22 h。經計算,q澇=1.52 m3·s-1·km-2。
2.2 泵站設計流量、揚程、選型
根據計算出的排澇模數,結合沿江圩區面積11.5 km2,計算出排澇設計流量為17.48 m3·s-1。圩區現有排澇流量為13 m3·s-1,還需增設4.48 m3·s-1排澇流量,考慮部分余量,新建泵站設計流量為5 m3·s-1。根據內外河設計水位,計算出泵站設計凈揚程為2.5 m,考慮局部、沿程損失,泵站設計總揚程為3.24 m。根據水泵設計參數和廠家樣本,選用2臺900ZQ-125潛水泵,配套電機YQGN 740-12,
160 kW,單泵設計流量2.5 m3·s-1。水泵裝置安裝高程根據水泵不發生空蝕和振動的原則確定,軸流泵最低水位為-1.60 m,
出水管道中心高程2.50 m,廠房地面高程為3.05 m[3]。
3 閘站總體布置、結構型式及穩定計算
3.1 布置及結構型式
本工程閘站采用堤身式型式、一字型布置,排澇閘布置于左岸、泵站布置于右岸,主要由上游連接段、上游護坦、閘站廠房、發配電房、下游消力池、海漫等組成。
上游連接段長約8 m,與河道平順連接,底高程▽-1.50 m,護底采用40 cm厚干砌塊石,兩側翼墻采用C20砼灌砌石重力式結構,右側翼墻靠近山體,基礎開挖至巖基后采用C20砼換填,左側翼墻基底采用水泥攪拌樁處理[4]。
上游護坦位于閘站上游,長8 m,水閘段護坦底高程▽-1.50 m,泵站段護坦底高程▽-1.50~-2.60 m、坡度1∶5。護坦采用40 cm厚C30鋼筋砼;兩側翼墻采用C25砼灌砌石重力式結構,右側翼墻靠近山體,基礎開挖至巖基后采用C20砼換填,左側翼墻基底采用水泥攪拌樁處理。
閘站廠房底板順水流方向長20 m,垂直水流方向寬約21.26 m。排澇閘為2孔×2.0 m,凈寬4 m,底高程▽-1.50 m,
采用鋼筋砼平板閘門,排澇閘基底采用Φ80嵌巖樁處理。泵站安裝2臺900ZQ-125潛水泵,底高程▽-2.60 m,泵站部分座于基巖上,局部開挖至巖基后采用C20砼換填[5]。閘站上部設置廠房,3.05 m高程為閘門檢修層,5.0 m高程為水泵檢修層。閘站下游側設7.5 m寬交通橋,橋面高程5.0 m。發配電房布置在主廠房左側的空地上,與主廠房之間設置室外平臺,高程▽5.0 m。
排澇閘下游消力池采用C30鋼筋砼消力池,順水流方向長10 m,消力池頂面高程為▽-2.0 m,兩側擋墻采用C25砼灌砌石重力式結構,基底采用6 m長Φ13松木樁加固。泵站出水管道采用DN1000鋼管,出口設置DN1000拍門斷流,出水口外平臺頂部采用40 cm厚C20砼灌砌塊石護砌防沖,與排澇閘消力池左側翼墻相連接。
消力池下游設12 m長、50 cm厚C20砼灌砌塊石海漫,兩側擋墻為C25砼灌砌石重力式結構,基底采用6 m
長Φ13松木樁加固。
3.2 閘站穩定計算
閘站滲流穩定采用直線比例法進行計算,防滲長度由前護坦、底板、消力池等組成,根據允許滲徑系數、上下游水位差計算基底防滲長度為23.66 m,小于設計值25 m,滿足規范要求。
閘站主體結構穩定計算采用偏心受壓公式進行核對。計算荷載主要有自重、靜水壓力、揚壓力、土壓力地震作用及其他荷載等[6]。自重包括結構自重、填料重量及永久設備重量;靜水壓力為內河側水壓力;揚壓力主要包括浮托力;土壓力根據地基條件、回填土性質及泵房結構可能變形情況等因素,按主動土壓力計算;地震作用按規范計算。經計算,閘站抗滑和基底應力比在各工況下均能夠滿足規范要求,天然地基承載力不能滿足要求,須進行地基處理,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4 地基處理
閘站基礎部分位于巖基,部分位于淤泥質粉質黏土層。其中,泵站大部分座于巖基,局部位于淤泥質粉質黏土層;排澇閘全部位于淤泥質粉質黏土層。經比選,本閘站結合排澇站基礎采用嵌巖樁處理,另考慮水泥攪拌樁截滲,各閘站樁基布置如下。
1)排澇閘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處理,每個墩墻下布置1排樁,共4排,每排布置6根樁,共計24根樁,樁徑80 cm,樁底深入持力層中風化凝灰巖2.4 m;單根灌注樁豎向最大受力N=1144 kN,樁基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為2 013 kN;單根灌注樁水平向最大受力H=167 kN,計算嵌巖深度2.23 m,考慮樁底沉渣設計取為2.40 m;滿足要求。
2)上游左側翼墻基底采用Φ60水泥攪拌樁處理,間距1.2 m,梅花形布置,樁頂高程-1.90 m,樁底深入持力層強風化凝灰巖0.5 m;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為117 kN,
滿足要求。
3)下游翼墻基底采用6 m長Φ13松木樁處理,間距0.6 m,梅花形布置,樁頂高程-1.80 m,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為72 kN,滿足要求。
5 結語
綜上所述,將水閘與排澇泵站合并建設不需要單獨設置上下游連接建筑物,具有結構緊湊、便于集中管理等優點;也不需要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能同時發揮水閘、泵站的引水與排澇作用,與政府的保護耕地政策相符合[7]。此外,閘站結合建設比分開建設節約近30%的投資,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閘站結合布置需要將閘室加長,有利于提高閘室的防滲效果,也有利于提高閘室的豎向作用力,具有很好的抗滑、抗傾覆性能,但要求地基具備較高的承載力。閘站結合布置具有很多優點,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如水泵吸水會對水閘過流形成不利影響,水泵下部結構長時間被水浸泡,易受腐蝕,給后續的維護管理帶來了難度。
參考文獻:
[1] 裴素祥,孫勇,吳明白.小石橋村排澇泵站工程方案論證[J].治淮,2020(6):26-28.
[2] 武蒙,曹亮,李媛,等.馬圩二號排澇站設計方案比選[J].水利技術監督,2020(1):273-275.
[3] 袁榆梁.桐河控制工程閘站結合及雙向泵站設計比選[J].人民黃河,2020,42(01):113-116,120.
[4] 董永超.孔雀河防洪排澇泵站設計分析[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9(6):49-52.
[5] 劉昂.河道治理工程中防洪排澇站設計研究——以冷絳河為例[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9,47(7):117-119.
[6] 姜瑋.大墩閘站水利工程建筑物設計及穩定性計算分析[J].內蒙古水利,2019(12):43-45.
[7] 陳偉,孫瀚,王鐵力,等.穿堤涵洞設計對閘站結合式泵站進水流態的影響[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8(3):99-10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