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嚴婷 劉紅
摘要:目的 ?分析廣州某三甲醫院2013~2019年收治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為開展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調取某院2013~2019年首次診斷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C15-C26)的病案首頁信息,分析不同性別、不同年份、不同年齡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構成情況。結果 ?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為1.77∶1,尤其是食管癌(4.32∶1)和肝癌(4.03∶1),男女患者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3~2019年某院收治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病人呈逐年增長趨勢,腫瘤前5位依次是直腸癌、結腸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其中結直腸癌的構成比呈逐年上升趨勢,胃癌的構成比先保持不變后呈下降趨勢;食管癌和肝癌的構成比呈逐年下降趨勢;發病年齡高峰主要集中在50~60歲(25.15%)和60~70歲(31.68%)。結論 ?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具有性別、年齡、部位差異,應關注結直腸癌和胃癌及中老年人群,重視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三級預防,降低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率和疾病負擔。
關鍵詞: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性別;直腸癌;胃癌
中圖分類號:R735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23.040
文章編號:1006-1959(2020)23-0137-04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s from 2013 to 2019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Guangzhou,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um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thods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the first page of medical records of a hospital diagnosed with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C15-C26) from 2013 to 2019, and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of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different genders, years and ages.Results ?There were more males than female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with a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1.77∶1, especially for esophageal cancer (4.32∶1) and liver cancer (4.03∶1).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P<0.05);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admitted to a hospital from 2013 to 2019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top 5 tumors were rectal cancer, colon cancer, gastric cancer, esophageal cancer, and liver cancer. Among them, the propor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gastric cancer composition ratio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liver cancer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year after year; the composition ratio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liver cancer was declining year by year; the peak age of onset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50-60 years (25.15%) and 60-70 years (31.68%).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has differences in gender, age, and lo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lorectal cancer, gastric cancer, and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rtiary prevention of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burden of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tumors.
Key words:Digestive system;Malignant tumor;Gender;Rectal cancer;Gastric cancer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威脅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1,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報告指出,我國癌癥發病率前6位腫瘤除肺癌、乳腺癌以外,其他均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3]。某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康復保健等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該院食管胃腸肛門疾病學科是國家和廣東省的臨床重點專科,收治病人廣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通過對該院2013~2019年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了解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構成和年齡分布情況,旨在為醫院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加強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學科建設提供參考信息,同時為衛生行政部門開展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收集廣州某院2013~2019年首次診斷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C15-C26)的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頁信息共計18,161例,年齡范圍為13~97歲,平均年齡為58.78歲。
1.2方法 ?根據《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國際統計分類》(ICD-10)的編碼規則進行疾病分類,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疾病代碼是C15-C26。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出院日期、疾病名稱、疾病編碼等信息。通過住院號、姓名、身份證號剔除重復住院病人信息,重復住院病人保留最早一次的住院信息。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 2013和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匯總基礎數據,使用(n)和(%)表示,采用?字2檢驗和Fisher's exact test比較,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基本情況 ?在廣東省醫療機構病案統計系統中使用ICD代碼C15-C26為主要診斷查詢2013~2019年出院的病案首頁信息,共查詢到21,437條住院信息,剔除重復住院病人3,276例,最終篩選出首次診斷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病人18,161例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2.2不同性別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構成情況 ?2013~2019年某院共收治首次診斷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中男性患者11,610例,女性患者6,551例,男女性別比為1.77∶1。男女合計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前3位依次是:直腸癌(38.60%),結腸癌(36.14%),胃癌(14.24%),占全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88.98%。男性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普遍(膽囊膽道癌除外)多于女性,其中食管癌(4.32∶1)和肝癌(4.03∶1)男性病例明顯多于女性病例。男女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20.14,P<0.05),見表1。
2.3不同年份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構成情況 ?某院2013~2019年收治首次診斷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數呈逐年增長趨勢,平均增長率為29.04%。2013~2019年中每年收治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前3順位依次均是直腸癌、結腸癌、胃癌,第4或第5順位是食管癌或肝癌輪流。2013~2019年,某院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構成比大致呈逐年上升趨勢;胃癌的構成比在2013~2017年比2018~2019年的高;食管癌、肝癌和膽囊膽道癌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的構成比大致呈逐年下降趨勢;小腸癌的構成比在2013~2017年呈逐年下降趨勢,但2018~2019年又開始呈上升趨勢;肛門肛管癌和胰腺癌的構成比變化規律不明顯。不同年份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91.41,P<0.05),見表2。
2.4不同年齡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構成情況 ?某院2013~2019年收治首次診斷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分布在各年齡段,年齡最小者為13歲,年齡最大者為97歲,平均年齡為58.78歲。發病年齡高峰主要集中在50~60歲和60~70歲,占比分別為25.15%和31.68%。所有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60~70歲年齡組達到高峰,70歲以后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40歲和≥80歲年齡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前4位依次均是:結腸癌、直腸癌、胃癌、肝癌;40~50歲年齡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前4位依次均是:直腸癌、結腸癌、胃癌、肝癌;50~80歲年齡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前4位依次為直腸癌、結腸癌、胃癌、食管癌。不同年齡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224.98,P<0.05),見表3。
3討論
3.1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收治數量 ?2013~2019年某院收治首次診斷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數量增加迅猛,2019年收治患者數(3911例)是2013年收治患者數(1426例)的2.74倍。分析原因如下: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營養攝食不均衡、環境污染、精神壓力增加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4,5],導致惡性腫瘤(包括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增加;②食管胃腸肛門疾病??谱鳛槟吃旱奶厣珒瀯輰W科,近年來醫院不斷引進國內外該專科的名優專家,擴大該??频氖罩我幠#▽?拼参?00張)和診治能力,吸引了全國各地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慕名而來;③國家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居民醫療保險等醫療改革[6],人們健康體檢及就醫意識提高等相關;④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項腫瘤早期篩查技術進入臨床,因此更多的消化系統腫瘤被發現。
3.2不同性別、年齡、年份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情況 ?本研究顯示,多數(膽囊膽道癌除外)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男性發病多于女性,這一結論與多數研究一致[2,7]:食管癌和肝癌的男性病例明顯多于女性病例,食管癌和肝癌的男性患者數大概是女性患者的4倍;胃癌、小腸癌、結腸癌、直腸癌、肛門肛管癌和胰腺癌的男性患者數大概是女性患者的1.7倍數。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男性患者數普遍多于女性,分析原因是男女不同的生理解剖特征,男性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心理壓力較大,具有更多吸煙、酗酒、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有關。但女性患者膽囊膽道癌的發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為0.7∶1),可能由于女性的雌激素導致膽石生成物質向小腸排除的速度減慢,誘發膽結石,從而增加膽管的機械損傷所致[8]。所有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60~70歲年齡組達到發病峰值,而30歲以下人群發生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比例很少(2.03%)。各年齡段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前5位基本都是:直腸癌、結腸癌、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研究顯示,結直腸癌的發病與高脂肪動物蛋白低纖維素飲食、肥胖、缺少體育鍛煉、家族史、腸道慢性炎癥密切相關[9],而輕體力勞動、飲茶、粗糧蔬菜水果、奶制品和蔥蒜類飲食是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10]。本研究顯示,2013~2019年某院結直腸癌的構成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需要引起腫瘤防治部門的重視。食管癌和胃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是喜吃腌制、熱燙、高鹽食物,口腔衛生不良、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11]。本研究顯示,2013~2019年某院胃癌的構成比先保持不變后呈下降趨勢,食管癌的構成比呈逐年下降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人群中食管癌和胃癌的發病率就是下降趨勢,其他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居民的胃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2],而食管癌的發病率呈現下降趨勢[13],說明食管癌和胃癌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不容忽視。肝癌的危險因素主要病毒性肝炎、酗酒、黃曲霉素攝入等。近年來,國家全面普及乙肝疫苗接種,乙肝感染率降低,因此肝癌的發病人數也逐步減少[14],本研究結論與上述研究一致。
3.3預防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建議 ?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受到遺傳、環境、營養、心理和人口結構的影響[15,16]。因此應從多方面著手開展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防治工作,堅持疾病的三級預防機制[17]。首先,第一級預防是病因預防,即消除和減少疾病的高危因素和病因。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與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衛生行政部門應多宣傳腫瘤防治的相關知識,幫助人群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如多食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多食低脂肪食物、限制油炸煙熏腌制食物、不吃霉變的食物,保證營養的均衡搭配;戒煙戒酒、適當體育鍛煉保持健康體重、身心愉悅,增強身體抵抗力。環境中的致癌因素比如裝修材料中的甲醛等也是引起腫瘤高發的原因之一,應教育人群提高環保意識,遠離環境中的一些致癌元素。其次,第二級預防是做到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由于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的高峰為50~70歲年齡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因此需要關注中老年人群特別是中老年男性患者的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情況,建議45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對具有腫瘤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和高發地區人群定期開展早期腫瘤篩查,真正做到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再次,第三級預防是臨床預防,即對已經患了腫瘤的患者進行合理的治療和康復,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18]。在現有的醫療水平下,惡性腫瘤的發病發展是不可逆轉,不可治愈的,因此針對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防治工作應重點放在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降低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
綜上所述,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具有性別、年齡、部位差異。結直腸癌和胃癌發病率高應引起人們的關注,特別需要關注中老年人群結直腸癌和胃癌的防治,加強消化系統腫瘤的病因學和流行病學研究,重視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三級預防,降低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疾病負擔。
參考文獻:
[1]李寧,李亮,陳作森,等.2012-2017年濰坊市惡性腫瘤發病與死亡流行病特征及變化趨勢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9,26(12):821-826.
[2]張梅烈,黃一峰,趙玉,等. 高密市2011-2015年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 2018,34(2):230-232.
[3]Ray F,Ferlay J,Soerjomataram I,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CA Cancer J Clin,2018,68(6):394-424.
[4]文國虹,王華東,馮冕,等.南充市三甲綜合醫院2010年-2018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分析[J].中國病案,2020,21(4):74-76.
[5]郭艷芳,劉晉洪,黃寶珍,等.深圳市寶安區2006-2011年惡性腫瘤發病趨勢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20(9):650-655.
[6]王東進.高質醫保與病有良醫[J].中國醫療保險,2020(3):1-4.
[7]蘭震,遲衛軍,付凌雨.某院2013年-2017年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的疾病構成[J].中國病案2019,20(1):53-56.
[8]周迪. 膽囊癌危險因素再探討及幽門螺桿菌和雌激素促進膽道上皮異常增殖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6.
[9]汪建平.重視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8):622-624.
[10]邵紅梅,馮瑞,朱紅,等.中國人群結直腸癌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2):174-177.
[11]左婷婷,鄭榮壽,曾紅梅,等.中國食管癌發病狀況與趨勢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16(9):703-708.
[12]王靜雷,楊一兵,耿云霞,等.1990-2017年中國胃癌發病、患病及死亡狀況趨勢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0,28(5):321-325.
[13]張慶慧,劉曉波,李勝保,等.食管癌的發病現狀及趨勢分析[J].湖北醫藥學院學報,2019,38(2):192-196.
[14]俞順章.通過"預防為主"切斷母嬰傳播促進我國乙型肝炎和肝癌發病率持續下降[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9(12):1650-1653.
[15]張曉怡,沈毅,韓雅斌,等.桐鄉市常見惡性腫瘤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14,26(2):150-153.
[16]梅越.丹江口市食管癌與胃癌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9.
[17]曹光文.我國惡性腫瘤防治研究和實踐需要技術、管理和觀念的創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7,38(1):3-12.
[18]曾偉,張曉丹.腫瘤三級預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9):81.
收稿日期:2020-09-10;修回日期:2020-09-18
編輯/肖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