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吳尚謙
【摘要】建筑模型設計制作是一門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表現能力的專業基礎課程。我國本專科階段的建筑模型制作課程中雖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設計方案的認識能力,但固化式表達模型也導致學生今后學習中設計缺乏創新性。在教學活動中,筆者大膽創新通過對建筑模型結構的打散與重構來打破傳統教學目的,彌補了傳統模型制作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引導學生在后續學習中自主創新、勇于創新。
【關鍵詞】破而后立;模仿與創新;考夫曼沙漠別墅
1、總論
在漢語中,“破而后立”這一成語的解釋是:指打破原有的規則才能創建新的法則。破:打破原先的常規。后立:指吸取先前的經驗教訓,不再對曾經的成就以及其他的因素耿耿于懷。在建筑學教學活動中,建筑模型制作是一門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表現能力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建筑設計實踐中,建筑模型是將室內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理念付諸實踐的橋梁,它體現了人們對空間與建筑以及平面與立體之間的感受,突破了傳統二維表現的局限性,由此可見建筑模型及其制作的重要性。此外,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建筑模型的制作過程還能培養學生的設計興趣,完善設計內容,活躍設計思維。然而,在我國本專科階段的建筑模型制作課程中,普遍過于強調學生所制作模型與建筑原作相似度盡可能的高,抑或是將大師作品按等比例縮放并運用PVC板等材料將其復制出來,如此雖能在建筑模型制作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加強學生對空間場地與設計方案的直觀認識,以及更加直觀的認識了解大師的作品,但其中也存在較大弊端:學生只是僵硬的復制一棟既有建筑作品,對建筑本身以及它的場地布局等各方面缺少自己想象與看法,并且學生一味地以仿真程度來判定模型制作水平的高低,也將導致學生在后續學習過程中表現形式創新性的缺乏。
2、怎么“破”與“立”
美國建筑師理查德·諾伊特拉在1946年于加州南部小鎮棕櫚泉設計的考夫曼沙漠別墅,因其環境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而被世界人民所知曉,因而成為多學學校選取的模型制作的素材案例。傳統的模型制作方法是通過板材的堆積和粘結將建筑模型直觀的樹立在眼前,既所見建筑模型與實體建筑并無不同,但是通過傳統的建筑模型制作,學生只是知道建筑的外觀或者內部裝飾,缺乏對其內部結構體系以及設計者構思的認識。根據傳統模型制作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我們運用頭腦中思想的刀鋒將原有的建筑模型切割得支離破碎,先將建筑模型原有的結構打散,再對其進行的又一次拼接,即打破原有的形體規則。
在“立”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考夫曼沙漠別墅特點,摒棄傳統模型制作中將一個單體模型作為一個整體來展示的制作方法,而先按樓層將原有的建筑體量分為五個平面來顯示,具體分解為:建筑底層平面,建筑底層墻面,建筑二層平面,建筑二層墻面,建筑屋頂。核心點在于在五個平面維度之間并無實體貼合,相互之間間距3厘米,通過這種分層展示的表現方式,這不僅可以讓參觀者更加直觀的了解建筑的內部結構體系和空間布局情況,也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設計意圖和設計思路。
3、模型的制作
在模型材料的選取方面,學生沒有選常規的PVC板,KT板等材料,而是選取了紅柳木板、輕質木板等硬質板材,雖然上述不是主流模型制作的范疇,但更易于切割使用,同時由于其材料特性也更利于模型的保存與模型的展示。
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將模型的五個層面分開制作,形成一種墻只可能與墻連接,而非墻壁與地板或樓板的連接,層與層之間的聯系運用近似于透明的風箏線連接,遠遠望去猶如空中樓閣一般。同時在底部再鋪上一張等比例的室內平面圖,平面圖上有室內房間的分布,家具的擺設,周圍布置好樹木等配景,通過這些手法讓參觀者更直觀的了解考夫曼別墅的空間及功能特點,在模型整體完工后,將其整體吊在一個玻璃箱之中,然后進行密封保存與送展確保了模型保存與展出的便捷性。
結語:
建筑模型制作是建筑學與城鄉規劃等專業在本科教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其作用不僅能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建筑的內部空間布局以及建筑的空間進行感知,還能使學生的建立三維空間抽象思維。在此次的教學改革當中,學生通過對建筑體塊的解構與重構,將一個完整的建筑進行分割,體塊間從外部來看相互獨立,但又從其內部空間和功能上相互關聯,使模型具備兩種形態,即分又合。通過該模型創新實踐,表明:面對同一個建筑設計方案,我們在實際模型制作中可以拿出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表達這一設計方案,此舉既豐富了參觀者的視覺享受,又使學生們對建筑作品的設計思路的了解不斷加深,此為一舉兩得之舉也。
參考文獻:
[1]南鴛靜.建筑模型對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作用[J].《大舞臺》,2010(09).
作者簡介:
李佳(1987—),女,漢族,四川雙流人,助教,藝術學碩士,單位:攀枝花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城市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