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編前語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形式。農村學生需要怎樣的素質教育?農村學校開展怎樣的素質教育?這個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多年來,針對一切為了應對中考高考而提出的素質教育一詞,飽受爭議。素質與素質教育、素養與核心素養,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等不斷涌現,眼花繚亂的新詞讓一線教師應接不暇。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至今還處在探索階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如何讓農村老師執行并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更是農村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學生,更應在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完善與發展、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功夫,農村學校素質教育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目的。
每年開學,城市學校大都在增加學校數量并提升硬件配置;相反,越來越多的農村學校辦學規模卻正在萎縮。大量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到城市就學,農村學校學生數量銳減,造成了師生比偏高。一位教師只教幾名學生的現象相當普遍,有的學校甚至幾個老師教一個學生。媒體曾報道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窟沱小學,共有55名學生,附設幼兒班學生17名,9名教師。類似這種學校,教師只能應付上課。推行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可想而知。
適合才是最好
當前,農村學校的軟硬件配置比十幾年前的確有了顯著提升,也是鄉村學校建設的巨大成果。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74%。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25%。農村教育從中受益巨大。農村學校的教學樓、實驗室、操場、音樂設備、活動室等硬件設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大大提升了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大量本科院校畢業生被補充到農村教師隊伍中,使得農村教師隊伍年輕化,知識水平明顯提升,教學能力也大有進步。
但是,對于素質教育這個提了多年的課題,農村學校首先有空間與資源的困難。農村孩子只能通過互聯網在線共享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而不能身臨其境到博物館、音樂廳,去觀察實物,聆聽名師的教誨,管弦樂團、集體運動項目更是沒有接觸、參與的可能。
其次是師資困難。目前,農村幼兒園和中小學的音樂、計算機等各類專用教室大都已成標配,硬件設施與城市學校差距日益縮小。但真正組成管樂團演奏、打開電腦熟練操作,乃至進行編程并制作機器人,多數學校還做不到。
于是,“琴鍵蒙塵”“機房鎖門”等配套設施閑置現象,在西部地區鄉村幼兒園和小學較為普遍。
綜上所述,一些農村學校,特別是小學、初中的素質教育,基本還停留在口頭上。一位村級小學校長向媒體反映,因為缺乏專業老師,計算機教室使用率很低。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農村學校配套設施大為改觀,鄉村師生因此大開眼界;但是,不少學校缺少專業教師,有的小學甚至主科教師不穩定,相關設備、設施,自然很難運轉起來。
重要的是,農村學校校長、教師的教育觀念,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配套設施脫節。一些鄉村學校負責人認為,“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才是最好。提高綜合素質途徑很多,有的地區地方戲傳統悠久,有的地區有世界級非遺資源,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現在的問題是,這些現成資源的利用,還很不充分。部分學校負責人擔心,鄉村素質教育,如果按城市要求,不僅有不適應的隱患,若要硬性推行,很可能畫虎不成,最終學成“四不像”。
素質,源于自我意識
農村中小學校教育,面對的多是如何“跳出龍門”;農村學校大多采取“教育就是復制”的觀點,這些老師最順手的就是用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熏陶而成的方式、方法,其目的就是“考試得高分”。
“琴鍵蒙塵”凸顯了當前農村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尷尬。背后既有農村推行素質教育缺少專業教師的老問題,也說明,結合農村教學實際,結合所在區域文化、歷史和自然等諸多資源開展素質教育的迫切性;意識的轉變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
江蘇省連云港海頭中學利用學校現有的辦學條件,把資源和機會交給學生,最直觀的結果是,雖然校園里看不到一個垃圾桶,但是地上卻沒有垃圾;校園中心有一個“海頭大舞臺”,學生隨時可在這里搞活動,以前學校的口號是“海頭大舞臺,有才你就來”;現在則是“海頭大舞臺,人人展風采”。學校開學典禮,除了校長致辭幾分鐘外,都是學生唱主角;校園的一條主干道,被命名為“星光大道”,兩側掛的不是考進名校學生的肖像,而是學校星級教師和學生助理的頭像;課堂上同學們相向而坐,學校要求老師每一次講解不超過5分鐘,一節課講的不超過25分鐘,其余時間由學生主導;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學生影劇院,完全由學生管理。
連云港海頭中學的經驗說明,如果校長、教師改變思路,把學生作為教育主體,把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唯一目標,就會從學校現有條件與日常活動中,挖掘素質教育資源,把學校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安排課內外活動,打破農村學校的傳統辦學觀念,就會取得與往昔迥然不同的教育成效。該校學生在活動中不斷認識和調整自我,強化了主體意識,練出了自信。
近年來,學校從不對年級組、任課教師提出升學率要求,可是,每年的實際升學率,卻遠遠超過上級部門下達的“指標”。2019年,全省學生文明禮儀風采大賽,評審專家對連云港海頭中學給予高度評價。
沒有條件,不是理由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是最早搞素質教育的學校之一。原校長卓立明確說過,沒有條件,不是理由。他最早辦起電腦機房的時候,是用兩個廢舊冰箱門做成電腦桌,買廢品攝像頭加上監視器,做電腦屏幕。進行素質教育,靠的是“為了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提出了人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也是全人教育、終身教育。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學校、幼兒園,都應該圍繞“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施教。
卓立表示:“在我從教的51年中,我一直堅信兩條:第一就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一定不要把分數作為唯一的標準,一定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條,就是學校如果按照全面發展的要求來教育學生,學生的應試能力也不會落后。因為一個綜合能力全面的學生,其學習能力也一定是優秀的。”
卓立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概念,包括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演說能力、應變能力、耐挫折能力。他認為,具備這些能力的孩子,不僅心態好,學習能力也很強;具備這些能力的人,將來都能成才。
史家小學現在是全國知名的素質教育學校。但是,這所創建于1939年的老校,辦學條件在城市學校中并不算好,是教育者對于教育終極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的不懈追求,創造了素質教育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