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課標積極施行以來,在教育與教學改革縱深推進的新形勢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逐步成為校園內廣大師生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為,而且正在日益形成無可逆轉的發展態勢。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要歷經一個逐步適應和日臻完善的發展性過程。”時至今日,無論對于教師的“主導”還是學生的“自主”現象來說,同時存在一些缺乏相對成熟且需亟待糾偏改錯的普遍問題。只有把“主導”與“自主”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在“和諧互動”中贏得令人期待的最優化效益。筆者結合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立足于課堂環節“教師主導”角度,在簡析相關問題現象的基礎上,主要就如何“科學示范、有效主導”方面,試提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關鍵詞:啟蒙教育;美術課堂教學;教師示范引領;探微與反思
與傳統教育根本不同的是,新課程理念在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新型教學關系的同時,還把后者的“進步或發展”視為考量教育與教學活動有效與否(或高效與否)的唯一實質性標準。毋庸置疑,這就為當前乃至很長一段時期內的教育與教學工作,做出了一種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然而,我們從專項調研和校園觀察中不難發現,小學美術學科活動中普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現象,似乎讓人切實地感知到了教師以“課堂示范”為集中體現的主導作用發生“變了形或走了樣”。對于這些現象,若不加以認真地糾偏改錯,其誤導下的危害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這種“變形走樣”現象究竟體現在哪里?如何才能在課堂中進行科學性示范引領呢?
一、 簡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示范引領的問題現象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與學生”是開展學科活動中的兩大人力因素。只有兩者長期處在“良性互動、協調共進”狀態下,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現象;反之亦然。令人遺憾的是,小學美術課堂活動在“教師示范引領”上,集中出現了如下一些問題和現象。
一是在教師“一味示范”下,兒童形成了“依瓢畫葫蘆”習慣。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兒童群體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對于老師始終具有一種難以擺脫的依賴性。不僅如此,由于所掌握的繪畫技法不夠,尚未形成相對獨立的繪畫思維,尤其中低學段兒童,他們多以“模仿”繪畫為主。盡管老師課堂“示范”很認真,如果不注重在“生活互動”下進行激勵與喚醒、啟發與引導,久而久之,兒童就會在長期“仿作與復制”中養成惰性思維,變相地禁錮(扼殺)了他們美術思維的原創性。二是在全面強調學生“自主”下,老師的“示范”作用大為淡化。有許多小學美術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精神的理解有所偏差,片面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時間越多越好,空間越大越好”。殊不知,一旦失去老師的有效“引航”,很容易讓兒童“原地打圈”甚至“偏離航線”,長此以往,就會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的。三是在極度依賴信息技術下,“機教”替代了“人教”。在教育“微時代”下,科學、合理而又巧妙地借助多媒體“輔助”美術教學是與時俱進,并能帶來令人驚喜的“科技附加值”;然而,過度地迷戀甚至依賴信息技術,讓“機教”替代“人教”,那么小學生的學習與理解也只能是停留在“視覺(視聽)感官”層面上,而難以真正地進行學習與理解、內化與遷移。美術活動的想象與創新能力又從何談起呢?而缺乏一定的想象能力與創新元素,那還是“健康”狀態下的美術學習嗎?
二、 對小學美術課堂有效“示范引領”的實踐與探微
“教無定法,確有章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指導思想,善于發揮有效主導和示范引領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把小學生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發展道路。
(一)善于在因材施教中有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示范教學”是一種過程性手段,而不是根本性目的。正是因為并非為了示范而示范,所以應把示范應用到“合適”時候,努力做到“恰到好處”。以低學段美術課堂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兒童暢想“眼中所見、心中所思”,讓他們在自由輕松的心態下各抒己見;在此基礎上,盡量幫助他們完善構圖,并添加相應的背景;最后引導他們努力表達出自己的心中畫面。值得強調的是,對于思維能力偏弱的兒童,教師可提供一些參考性實例,并且給出一定的“空白”現象,通過“適量的空間”逐步培養他們的想象思維和繪畫能力。再如,在高年級“中國畫”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時目標,教會學生如何調墨運筆,并在“主體物設計、背景構圖”上稍微加以點撥,至于“畫些什么”以及“如何繪畫”等現象,都可讓小學生去自由發揮、合作探究。這樣可把教師的“示范引領”與學生的“探究合作”相互結合起來。至于物體造型的準確性,則需在熟能生巧中打磨與錘煉。
(二)善于在整體推進中有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人所共知,美術基礎教學的根本目的和主要目的,不在于造就大批量的“專業型儲備人才”,而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意識和基本能力素養。尤其在美術啟蒙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本著“個性差異”的客觀性原則,堅持“人有左中右、花開有早遲”的戰略眼光和長遠規劃,在“不拒絕、不選擇、不淘汰”學生的基本信念下,根據不同基礎素質和學習能力等實際狀況提出不盡相同的標準和要求,在充分發揚個性的基礎上努力促進學生群體的整體性發展,從中贏得“千里跬步、江海細流”的實實在在效益,并不斷放大善教樂學下的“示范與引領”效應。以“剪窗花”為例。在課堂活動環節,教師首先示范了“對折邊角對齊、圖案考慮鏤空、鏤空注意整體連續性”等一系列折紙技巧,并且強調了作品外形與內部圖形的對應關系;然后,就讓小學生在自主發揮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個體創作和相互探究活動。盡管最后作品有參差不齊現象,但是每個兒童都獲取了相應的“獲得感”。
(三)善于在情境教學中有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教從表象入手,學于直觀感知。”這一信條式經典之言,意在強調“情境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兒童群體,正處于“形象性思維主導、抽象性思維不足”的過渡發展狀態,而美術活動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維,這對于他們來說往往具有挑戰性和考驗力。也就是說,“情境教學”是美術啟蒙活動中的常用手段,也是教師發揮示范與引領作用的有效載體和重要平臺。有鑒于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兒童發展需要,積極引入或創設相應的課堂情境,并注重示范、加強引領,最大化地攫取課堂活動的質量和效果。以“紙卷魔術”為例。教師在示范中讓孩子們學會“老鼠身體”紙卷后,提出“還有哪些特質”問題。盡管老鼠是常見小動物,由于小學生“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時間難以周全。在此狀態下,教師借助多媒體讓一只“老鼠”呈現出來。以此引導大家幫助老鼠“長”出了尖嘴巴、小胡須、長尾巴、豎耳朵和圓眼睛等。這種課堂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四)善于在自主體驗中有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與其他多類學科相比,美術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操作性和能動性等基本特征。在學校教育啟蒙教學中,豐富多元的美術學科活動不僅迎合小學生“求趣、求新、求異、求動”的活潑心態,而且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他們“手、口、眼、腦”多種器官良好互動、協調共進的學習意識和行為能力。不僅如此,“兒童的智慧多出自于他們的手指尖上。”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努力為兒童提供親身實踐下的自主體驗時空,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行為實踐能力和情感活動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在自主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示范、引領有方。以“畫太陽”為例。教師首先示范“簡筆畫”下的太陽和“有技巧”下的太陽畫;在此基礎上,讓小學生通過“求同與求異”下的類比活動,再通過個體感悟和小組探究等形式,進行“自主體驗”下的繪畫學習和技巧完善。在有效示范與引領下,既豐富兒童學習思維,又拓展了他們的動手空間。
(五)善于在多元評價中有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教學藝術的本質,絕不是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有效地激勵、喚醒和鼓舞。”無論在教學過程還是在評價環節,這種“激勵、喚醒和鼓舞”都能集中地體現教師的“示范與引領”藝術。上文所說正是在教學過程中的藝術體現。再以“教學評價”為例。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反饋教與學的得失情況,更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正因為如此,在小學美術課程活動中,教師應本著“揚長避短、再接再厲”指導思想,對兒童美術學習情況要始終堅持以“賞識”為主的激勵性評價機制,為促進他們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和個性化”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一些活力現象。比如,對于低學段兒童,注重在“動手能力”上進行示范與引領;對于中高學段兒童,注重在“繪畫技法”“思維想象”上進行示范與引領;此外,教師在示范評價基礎上,善于把“教師評學”與兒童自評、相互評價相結合,更好地引領他們走向自我教育的良性發展道路。
小學教育是人生旅途的奠基之作,在這一極具啟蒙性質的教育階段,對于兒童的發展和成長來說,以“示范與引領”為主要體現的教師主導活動,不僅作用很大而且影響很深。“課堂活動”是教師進行教書育人的主體陣地和重要形式。在這個非常重要的中心舞臺上,教師應當而且必須融“智慧、情感、藝術”元素為有機一體,堅持以學科活動為支撐,善于通過“示范與引領”等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地對兒童充分發揮積極有效的主導作用,從而把他們逐步引向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自我提升、良性循環道路。這是一項有利于構建高效課堂模式、促進教學相長的重大課題,我們應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黃縣媚.小智慧成就大智慧:淺談小學美術課堂中的點撥與評價[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
[2]閆文才,黃俊軍.學海中的“燈塔”: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地位思考[J].新校園,2019(12).
[3]駱萍.點亮學生心理健康的燈塔:試論小學美術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J].讀書文摘,2019(5).
[4]孫潔.我的課堂我作“主”:淺談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9(10).
作者簡介:吳靜,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高良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