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日前,《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揭開面紗,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條例草案有沒有圍繞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回應市場主體的訴求,能不能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條例草案一審稿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突出地方特色 吸收改革成果
條例草案一審稿,共五章七十二條,主要包括市場環境、政務服務、法治保障三方面內容。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時認為,內容安排合理,結構完整,比較成熟,是將上位法精神法制化的典范。
“條例草案立足重慶實際,細化了國家要求。”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相關負責人說,條例草案在梳理近年來中央和國家有關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要求、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規定地方應當落實事項的基礎上,將我市在推進“放管服”改革、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建設工程審批改革、電子政務建設等領域的工作措施、經驗做法上升為條文中的具體規定。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營商環境涉及的各個領域明確了基本制度規范,我市立法重在細化完善國務院條例的有關內容,突出可操作性、可執行性。條例草案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等領域,將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群眾認可度較高的經驗做法上升到法律層面。
如,條例草案明確規定,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建立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負責收集、反映市場主體對營商環境的訴求,推動優化營商環境精準施策。“這是圍繞政企溝通,將榮昌區已經探索建立的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推廣到全市,搭建觀察員反映營商環境問題‘直通車,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榮昌區于2019年探索建立了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觀察員對優化營商環境措施的落實情況、有損營商環境的行為和問題、民營經濟主體的運行情況進行觀察,借助其廣泛“觸角”和“第三只眼”的客觀公正性,動態反映營商環境的各種情況。同時,建立觀察情況“直通車”機制,完善考核評價方式方法等。從實踐來看,該制度解決了營商環境中的一些“頑疾”,也推動了該區經濟發展。
立法是破解當前我市優化營商環境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的重要手段。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條例草案找準問題,回應了社會關切。同時,彰顯了我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切實增強市場主體信心的堅定決心。
據了解,條例草案在梳理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市監察委開展的相關監督和調研工作中,企業反映的21個方面問題的基礎上,重點針對反映強烈的負擔重、成本高、創新難、人才缺,政務服務不夠充分,監管執法不夠到位等難點堵點問題予以回應。
對接世行指標 對標國際慣例
條例草案在接受審議時,“世行指標”一詞被反復提及。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即重慶正在爭取納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樣本城市。
據悉,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于2002年啟動,主要對190個國家(經濟體)的中小型企業進行考察,并對適用于此類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監管法規進行衡量,于每年10月下旬發布《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公布評價結果及排名。在今年10月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2019年的第46位躍升至第31位。
目前,世界銀行對中國的評價主要由北京、上海兩個樣本城市的數據組成。2020年,世界銀行明確,將擁有3億以上人口的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樣本城市,從2個擴大到4個。也就是說,我國將新增兩個樣本城市。重慶,正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備選樣本城市。
因此,為迎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協同立法工作方案中明確指出,在籌備階段要注意收集、整理世界銀行指標體系相關資料,在起草階段要注意將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的定量定性指標有效轉化為法規條文。
“對照世行指標提煉工作措施,成為條例草案的亮點之一。”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主要包括11個評價指標: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政府采購、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等。條例草案對照這11個指標,將11個指標牽頭單位(市政府10個部門和市高法院)所采取的工作措施,提煉為法律規范體現在具體條文中。
如,“獲得信貸”這一指標,反映企業獲得信貸支持的法律保護力度及便利程度,主要測評有關信貸的法律基礎,信用體系覆蓋的范圍、途徑和質量等。調研中,有部門認為,目前我市在信貸方面的工作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對此,條例草案予以回應: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按照等高對接要求,我市也將北京、上海等地優化營商環境的先進經驗全部吸納入草案,規定了簡化注冊登記手續、探索動產擔保試點、最大限度減少接入供電時限等內容。”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強調區域合作 共推高質量發展
日前,《四川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經過了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第二次審議。面向社會公布的條例草案二次審議稿,回應了四川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市場主體的訴求,總結了四川省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其中,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
其總則第六條明確提出,要按照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與重慶市協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
對比我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一審稿,可以發現,其中也有相關條款,且內容幾乎完全一致,同樣強調按照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與四川省協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作為川渝兩地人大協同立法的首個項目,是深入貫徹中央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全面落實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履行兩地人大《關于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合作協議》的實際行動。
今年8月,市人大常委會與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就優化營商環境協同立法工作,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座談會,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營商環境建設為重點,就如何通過協同立法,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市場,持續優化區域整體營商環境進行深入交流。在深入分析兩地營商環境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兩地人大采取雙方商定基本原則,共同研究討論立法難點、創新點和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積極配合、互相支持,盡力實現“立法文本協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進”,在各自的地方性法規中落實協同立法的精神、原則和制度,共同營造高度公正、法治透明的營商環境。
“因此,按照川渝協同立法要求,條例草案強調了與四川省協同推進毗鄰地區合作、政務服務、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執法司法聯動協作等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在審議時,針對川渝地區營商環境協同,有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條例草案雖然對川渝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協同作了原則性規定,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強與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機構的溝通協調,互相學習借鑒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好的做法和制度,重點就兩省市在政務服務、行政執法方面的規定共同研究論證,對草案作進一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