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10月26日,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主任會議通過了《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增強人大監督實效的意見》。意見提出,專題詢問不預設具體問題,可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及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現場追問、隨機提問,提倡媒體直播。
從探索創新到深入實踐,近年來,重慶市各級人大常委會在開展專題詢問工作中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和亮點。
“開門”選問題
2015年,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的報告,并以此為主題開展專題詢問。
為了使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提問更能代表民意,市人大常委會特向全體市民征集問題。據了解,這也是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首次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專題詢問問題。
在此次專題詢問前,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網絡、報刊、電子郵箱等大眾媒介征集問題,市民可以就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的備選問題,勾選自己認為重要的,也可單獨提出相關問題。而多數市民提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也被帶到了詢問會上,由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作答。
向市民征集問題的形式,隨后在重慶市各級人大組織開展的專題詢問中推廣開來。
今年,江津區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對區政府安全生產監管工作進行專題詢問。此次專題詢問亮點突出,網上征集問題、開設網絡直播、網友線上提問等創新,受到廣泛關注。
自專題詢問區政府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啟動以來,江津區人大常委會成立了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專題詢問領導小組,圍繞“工貿和非煤礦山安全”“建筑施工安全”“教育、特種設備、城市運行安全”“道路交通和危化品安全”等內容,分別深入一線實地調研。
為真實了解群眾所盼所需,在專題詢問中提出針對性強、切中要害的問題,該區人大常委會還通過“最江津”App、江津人大網、江津人大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面向廣大群眾征集專題詢問問題和意見。據統計,相關信息發出后,有近萬網友瀏覽關注,網友留言、提問上千條。
在此基礎上,江津區人大常委會多次組織召開專門會議、主任會議,結合前期調研情況,對問題進行了精心梳理。在了解到市民十分關注消防安全問題后,區人大常委會在詢問會上點名要求區消防救援支隊答詢。
“專題詢問的選題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收集意見。我們每次專題詢問前都委托有關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認真開展專題調研,采取召開座談會、開展問卷調查、公開征集意見等方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并從中選擇各方面反映集中、需要推動解決的突出問題,作為專題詢問的重點。”江津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也認為,選好問題是開展好專題詢問的前提與基礎。選題既要能覆蓋“熱點”,把社會的普遍關注反映出來,又要能解決“難點”,要具有整改落實的可行性,給被詢問單位足夠的整改空間和動力。
追問不是“隨口一問”
不斷優化問答規則,完善詢問機制,是增強專題詢問實效的關鍵。在近幾年的探索實踐中,人大專題詢問不再是“照本宣科”,精彩、激烈的交鋒常常出現在常委會組成人員的追問環節。
今年9月28日,在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期間,市人大常委會召開聯組會議,審議市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報告,并再次進行專題詢問。
在專題詢問現場,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主任路偉在回答完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提問后,并沒有停止發言,“我要特別報告一下關于高毒農藥的使用情況……”
在路偉看來,這并不是“題外話”。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是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關鍵,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化肥農藥減量管理。
路偉之所以選擇在專題詢問現場說這件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回答四年前另一場專題詢問會上的一個追問。
2016年5月,到重慶市農委上任才兩個月的路偉參加了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類似的詢問會。當時,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追問路偉一個問題:“高毒禁限農藥退出有沒有時間表?”
“我那時剛到農委,沒能在現場回答上這個問題。”路偉回憶,會場上,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望向他,但他什么也說不出來,場面很尷尬。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路偉回到市農委后立即找相關同志詢問了解情況,得到的答案是:在重慶,高毒禁限農藥退出沒有時間表。
“直到現在,也仍然沒有。”在今年9月28日召開的詢問會上路偉匯報這個問題時神情嚴肅而焦慮,“這幾年,雖然退出的農藥種類在增加,但在我市高毒農藥并沒有全部禁止使用。”
專題詢問會結束后,路偉對自己的“追問”沒有停止。他和相關同志找到潼南區農業農村委員會負責人,建議該區在全市率先禁售高毒農藥。
“潼南是重慶重要的蔬菜基地,如果我們宣布禁售高毒農藥,潼南蔬菜的美譽度肯定會有很大提升。”潼南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也認為。
路偉的建議得到了采納,潼南區成為重慶市首個禁售高毒農藥的區縣。
在潼南區的示范帶動下,重慶市越來越多的區縣也陸續宣布禁售高毒農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個區縣禁止售賣高毒農藥。
專題詢問會上的追問不是“隨口一問”,這一問承載著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對人民負責的拳拳之心,也為被詢問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問抓住關鍵和要害,不回避矛盾,對回答問題情況不盡如人意的進一步追問。應詢人直截了當、實事求是地回答,不走過場。問答雙方良性互動,既有交流討論也有觀點交鋒,形成求真務實的審議氛圍和共同研究問題、探討問題的合力,并推動問題解決,這是專題詢問的應有之意,也是其他監督形式不具備的特點。”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
“兩清”機制形成監督閉環
2019年11月,重慶市綦江區人大常委會在調研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運行情況時,街鎮普遍反映管網缺失較為嚴重、廠網運維主體分離,街鎮還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人員等難題,導致廠網運維效果不好。
為持續做好水污染防治監督工作,綦江區人大常委會按照市人大常委會上下聯動評議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總體部署,在完成規定動作之外,還對過去五年涉水監督工作開展了“回頭看”,在綜合分析當前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短板之后,主任會議決定綜合兩種監督手段,在集中評議階段增加專題詢問環節。
為摸清情況,綦江區人大常委會組建評議調研組,聚焦全區水污染防治規劃、標準、制度的建立完善、執行情況以及污染防治攻堅戰涉水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等5個方面,深入38個鎮街、部門、單位,采取實地查看、集中聽取匯報、查閱資料、暗訪調查等方式進行深入調研,對涉水問題進行現場督辦。
專題詢問會上,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連續發出27問,內容涵蓋城鄉污水治理體制機制、水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涉水環境執法等。會議歷時3個小時,應詢單位直面問題,一一回應社會關切。
“評議和詢問只是監督手段,整改落實才是關鍵,要實行‘清單式交辦,清零式辦理,真正確保問有成效。”綦江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前元說,落實好專題詢問所提建議,是專題詢問重要的后續工作。
專題詢問后,綦江區人大常委會結合集中評議和專題詢問環節提出的意見建議,綜合梳理了6大類22個具體問題連同審議意見一起交區政府研究辦理。
“區人大常委會也將持續跟蹤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整改情況,并在6個月內,對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開展滿意度測評,切實將以‘問題清單促‘問題清零的‘兩清機制執行到底,形成監督閉環。”王前元表示。
不止綦江區人大常委會,重慶市很多區縣人大常委會都在探索專題詢問問后監督機制。2020年7月,巴南區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圍繞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開展專題詢問。詢問結束后,該區人大常委會結合專題詢問情況形成了審議意見送交有關方面,督促相關部門剖析原因,制訂整改方案。今年底,該區人大常委會還將聽取區政府對審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的報告,并開展滿意度測評。
“答”,不意味著“問”的結束。專題詢問不能一“問”了之,更要“追”見成效。“問答”之后還應有后續監督機制,促進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解決,而這也是專題詢問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