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艦



“翠竹綠樹掩農家,紅花青果滿庭芳。”初秋時節,車入云陽縣云安鎮銅鼓村,但見巍峨的山峰綠意蔥蘢,玉帶般的水泥路在山腰里蜿蜒盤旋——好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
提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們都夸贊一位心里裝著群眾的“領頭雁”——市人大代表、銅鼓村黨支部書記陳圣知。
“村官”很小,掙錢很少;“村官”很大,百姓牽掛。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農村,從白領到“泥腿”,退伍不褪色的陳圣知十年如一日從未歇息,讓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經歷了從貧窮落后到文明富裕的變遷。
臨“危”赴任
精干的短發、黝黑的皮膚、敦實的身材……初見陳圣知時,他剛剛從村里的一個建設工地疾步如風地回來。
問起銅鼓村這些年的變化,圍在一旁的鄉親們講起了村里的一些過往。
位于云安鎮西南部的銅鼓村,屬云陽縣“十三五”脫貧攻堅重點貧困村。“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神仙莫奈何。”就是村里過去的真實寫照。
1995年,陳圣知走出大山穿上軍裝,3年后懷著一腔豪情退伍返鄉。經歷了外面的世界,家鄉依然如故的窮困面貌就像一根刺,扎得陳圣知坐立不安。
“新農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你是退役軍人,也是一名黨員,有能力去做好這件事。”鎮里領導多次“點將”,上門動員陳圣知。
這一番話觸碰到了陳圣知心里的痛處。
“外面的事情干得好好的,干嘛又回去?”對于陳圣知的這個決定,妻子百思不得其解,且極力勸阻,“還是別攬這費力不討好的差事。”
盡管如此,這個倔強的漢子仍毅然回到了村里。
“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好!”2010年上任第一天,陳圣知就在村“兩委”會議上立下“軍令狀”。
曾經的軍旅生涯鑄就了陳圣知正直、剛強的個性和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在廣泛調研、深思熟慮后,他決定將清理賬目作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陳圣知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學政策、學法律、學管理、學業務,并召開黨員座談會、干部評議會和班子交心通氣會,全面整頓干部作風。
他還將法院的同志請到村里,向村干部和黨員“開刀”:凡有債務牽連的村干部和黨員做到帶頭償還,還自身一個清白、給百姓一個明白。
筑巢引鳳
當初,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成了村里發展的“攔路虎”,鄉親們柑橘樹上的好果子因此賣不起好價錢。
“我們住在大山里,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的土貨,品質再好、產量再多,也沒人愿意進山來買啊。”陳圣知心疼不已。
萬事開頭難,窮村創業更難。為了讓村干部開闊視野,陳圣知組織他們到山東威海先進村參觀,學習外地新農村建設的先進經驗。隨后,他又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一方面主動爭取“村村通”工程項目資金,一方面向外“化緣”,先后籌集資金80萬元硬化了村級公路。
起初因資金有限,村委會原計劃按村級3.5米的標準修建道路,但陳圣知考慮長遠,說服干部群眾按4.5米寬的縣道標準鋪通了兩條2.5公里的村級硬化公路。
陳圣知的賬算得很簡單:村級公路按縣道標準修,大巴車能直接駛進田間地頭,鄉親們的橘子一斤至少可多賣1角5分。雖然目前欠點賬,但總體來說劃算。
為了村里的發展和村民的利益,陳圣知自己貸款十萬元,作為項目啟動資金,用作施工隊的基本生活費和購買、運輸材料等費用。
那段時間,項目要搶工期、趕進度,陳圣知天天與施工隊泡在一起,督促工程進度和質量,所有的砂石、水泥和鋼材都要一一過目。
“雖然這個項目投資不多,但我不能讓村里虧本!”陳圣知說。
路通了,村民們的心暖了。脫貧攻堅的戰幕一拉開,陳圣知就帶領村干部一邊改造基礎設施,打通發展瓶頸;一邊著手引進業主,發展產業。
黃桃飄香
“漫山桃紅春意濃,最美人間四月天。”每年三月,銅鼓村漫山遍野的桃花盛開,微風吹拂下芳香四溢,吸引無數游客遠道而來欣賞桃源盛景。
“一定要改變山村舊面貌,讓全村人都過上好日子。”陳圣知召集致富能手、鄉賢人士一起討論致富的新路子。
村里的綜治專干李玉軍答應一起“吃螃蟹”,遠赴湖南棗陽考察取經,順道在一親戚家吃午飯,嘗了嘗主人端出的黃桃后,感覺果肉細膩、甜香四溢,回來就說給陳圣知聽。
陳圣知得知,黃桃每年七八月份上市,一棵樹多的時候可以結幾百斤果,價格好時每斤可賣到十幾塊錢。
“銅鼓村與棗陽鄉都屬高山地區,氣候極為相近。”陳圣知聽后,認為這或許是個致富的好門路。
陳圣知一邊組織村里申報項目,一邊和李玉軍一起協調土地。鄉親們對此不以為然,有的還公開打退堂鼓:“以前村里那么好的柑橘都沒發展起來,你們現在想種黃桃,恐怕難啊!”陳圣知也不作過多解釋,他要用實實在在的成果回答村民。
發展初期,資金是最大問題。由于大多數人不看好這個項目,導致流轉土地,群眾要現金;整理土地,挖機師傅要現金——他們都怕產業失敗后收不到錢。
陳圣知沒有氣餒,東拼西湊了10000元,作為挖機師傅的定金,以及支付部分村民的土地流轉費用。2013年底,終于種上了400多畝黃桃。
后來,陳圣知組織村里成立黃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吸納貧困戶入股,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中整合流轉土地,黃桃產業才漸漸走上正軌。
2017年底,黃桃品牌“初長成”,種植面積達800余畝,畝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黃桃產業“修成正果”,加快了村里脫貧致富進程。
窮則思變,“變”也得找對方向,才能事半功倍。為進一步延伸黃桃產業鏈,村里積極探索“產業+旅游+扶貧”模式,引導農戶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等新型業態,以旅游帶動黃桃等農產品銷售及服務業發展,為村民們穩定增收創造了良好條件。
蒼天不負有心人。2019年“十一”黃金周期間,一向沉寂的小山村突然熱鬧起來,城里人源源不斷地涌進來,住農家院、吃農家飯、買土貨、摘山果,昔日小山村變成了“快樂大本營”。
“現在村里除了黃桃1100畝,還有晚熟李900畝,露地蔬菜500畝……”陳圣知登上山頂鳥瞰全村,只見果林層巒疊嶂,果樹陣陣飄香,“這些產業讓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還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起到決定性作用。”
為民解憂
“謝謝陳書記,要不是你出面協調,我的房子很難修起來!”村里的貧困戶張紹文熱情地拉著陳圣知的手說。
張紹文是村里出了名不好“招呼”的人。
2015年春夏交替,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引發山洪。陳圣知挨家挨戶走訪查看災情,發現張紹文家的泥坯房墻體傾斜,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年老體弱的張紹文無力自建,水泥、砂石也需要錢,陳圣知幫他墊資了20000多元,才得以動工。但村民劉治成卻拉了一車砂石堵在公路上,不讓張紹文家拉砂的車子通行。原因是當初這條路是村民集資修的,張紹文沒有出錢。
陳圣知知道這件事情后,立即趕到劉治成家,做他的思想工作,這才解開了劉治成的心結。砂子清理干凈,車輛恢復通行……張紹文的新房得以順利修建。
建房初期,張紹文到處找車輛拉石塊。每方運費90元,他感覺有點承擔不起,又找到陳圣知。陳圣知“借機”向張紹文提出要求,要他有時間多做一點零工賺錢,不要有理無理找村干部鬧、干擾村干部做事。張紹文當場答應下來。
如今,張紹文已入住4年多,還拖欠著陳圣知幾千元錢。
“錢的事不著急,等他慢慢還。但看到他改變了,現在特別支持村里的工作,我打心眼里高興!”陳圣知說。
閑暇時,陳圣知喜歡去村里的廣場和鄉親們聊天,孩子們也喜歡圍著他玩。誰家有困難都找他,無論大事小事,他都當成自己的事去辦。
一個人的生命可以燃燒幾次?在這個喧囂浮躁的年代,怎樣才能靜下心來,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幸福?
陳圣知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