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曦
11月15日,涵蓋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成員國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標志著全球最大自貿區正式誕生。這對重慶市的 “雙循環”加速轉起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簽署RCEP的15個成員國總人口達到22.7億,GDP近26萬億美元,是全球市場和全球經濟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世界經濟面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RCEP的簽署具有標志性意義。
RCEP簽署最直接和顯而易見的影響就是,將使得中國與簽署國之間的投資貿易額大幅增長。在RCEP簽署之前,已經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和在APEC框架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涉及到較多關稅的減免,東盟已經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20年前10個月雙方貿易額達3.79萬億元人民幣。在RCEP中又加入了日本和韓國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貿易額必然大幅增長。
同時,RCEP的簽署會對區域內的生產鏈、價值鏈產生“重構效應”。比如,根據原產地規則的要求,會使得一些原本從區域外進口的零部件,改為區域內進口或生產,以減少關稅成本。此外,RCEP在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等領域進一步放開,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RCEP簽署對重慶是一大重磅利好,可補齊重慶“外循環”的短板,實現資源更優配置。與沿海外向型經濟要補齊“內循環”短板不同,重慶要改變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體系,補齊“外循環”的短板,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一方面,RCEP的簽署,對于重慶而言實際上就是市場的邊界擴大了,消除了大部分商品的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內陸地區通關成本、信息獲取成本與物流成本,有利于重慶外貿企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RCEP對知識產權、經濟技術合作都有明確要求,對于重慶助推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能幫助重慶吸引產業鏈上游的企業前來投資,推動重慶以“內循環”為主的產業全面對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
RCEP能夠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兩個國家級平臺的建設。早在上世紀90年代,重慶造的摩托車就進入東南亞市場,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90%,打通了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通道,有較好的基礎。近年來,得益于“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帶動,東盟在2019年取代歐盟,成為重慶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重慶與東盟的貿易額達1086.7億元,同比增長43.2%。重慶和東盟的產業互補性較強,重慶生產的汽車、摩托車、電子產品等在東南亞擁有巨大的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實施5年以來,雙邊在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術等重點合作領域已經打通,利用新加坡在東南亞的投資貿易網絡,由點帶面,帶動更多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到重慶投資。隨著RCEP的簽署,以后將會有更多重慶造的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日韓和澳洲,在重慶也會買到更便宜、更豐富的進口商品,經濟合作關系將進一步加深,“內循環”和“外循環”同時加速轉動起來。
與此同時,RCEP為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學習借鑒的范本。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近年來發展勢頭不錯,但客觀上也存在一些問題。而RCEP的簽署,可以促進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活力,對標RCEP的要求,通過先行先試,形成與國際經貿通行規則相互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同時,進一步加強制度創新集成,在投資管理、通關體系、金融開放和政府職能轉變等主要領域進行改革,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成為RCEP落地實施窗口和主要載體。
重慶要抓住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機遇,還應該重點做哪些工作?
首先是要研究規則、利用規則,按規矩辦事。根據RCEP協議,有針對性地制定落地各類規則和清單。重慶應根據本地產業發展需要,根據RCEP協議的要求,研究制定跨境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負面清單,并提前開展管理體系建設與風險測試相關工作,圍繞相關產業做制度創新。比如,加快服務業破除行政壟斷、引入市場機制的進程,以開放促進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加快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環境建設,為更好發展服務貿易、數字經濟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環境。
其次,以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主要抓手,明確圍繞“1+N”個產業進行制度創新。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過這么多年的建設,完全具備條件成為連通“雙循環”的最佳網絡節點,可以對標新加坡、阿聯酋迪拜、韓國首爾等自貿港(區)的園區管理體制,采用“1+N”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其中,“1”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可根據RCEP的要求,構建物流“大通道”,實施統一的貿易規則。而“N”個園區,則是根據重慶戰略定位發展服務貿易、電子商務、專業服務、研發設計、金融業等不同的功能,設計相應的園區,拓展不同領域、模式、產業、要素功能,實現最高水平對外開放。在RCEP助推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與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等產生聯動效應,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最后,借力RCEP打造國際化大都市,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對各種要素的吸引力。加強城市“軟件”建設,營造國際化、安全、優質的生活環境,比如將國外居民在重慶生活、就業、就醫、就學等方面的信息統一在一站式英文平臺上發布,方便境外居民在該平臺中尋找所需信息。加強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改善空氣環境、水環境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多管齊下改善城市環境,吸引更多人、財、物等要素資源導入,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活力之城、品質之城,促進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