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社區微治理書寫基層治理大文章、小程序打通代表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智能審查讓錢用在刀刃上、人大科學決策推動發展大格局……
10月26日至29日,川渝人大媒體聯合采訪團走進四川省成都市,深入學習思考探索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做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推進基層治理到人大助力科學決策,從密切代表與群眾聯系到人大強化財政監督,代表履職用上了新技術,人大工作有了新方法,“創新”與“智慧”是透析成都市人大工作繞不開的關鍵詞,也為我市人大工作帶來了創新的啟迪。
“七微”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2.4萬名新居民來自8個鄉鎮,讓成都市規模最大的農民集中安置區——龍泉驛區龍泉街道崇德社區顯得有些不一般。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人大代表曾明秀的帶動下,崇德社區探索實施“微黨建”“微分享”“微互助”“微花園”“微茶館”“微心愿”以及“微文化”“七微”治理。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在精細化服務上下足“繡花功”,發動全員打通社區管理“脈絡”,讓社區充滿人情味。
在崇德社區微治理中,“微黨建”擺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社區的黨員都動員起來,維持社區的秩序,帶動社區居民提升文明素養。
71歲的陳壽金是名老黨員,自從社區推進“七微”治理以來,他就在小區當起了監督員,多次制止違章搭建、亂停非機動車輛等行為。漸漸的,這些不文明的行為不見了。
“以前尿桶都有人順走,現在擺在小區的鮮花都沒人碰。”自2012年搬進成都市龍泉驛區龍泉街道崇德社區,居民游開芬對社區的變化感觸頗深:過去自行車隨意停放、高空拋物現象也時常發生,鄰里間經常發生矛盾。而現在小區里搭起了“自助圈”,“雞毛蒜皮”“扯精扯怪”的事少了,鄰里關系融洽和睦。
曾明秀介紹說,崇德社區人口密集,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天天都會發生,但每件小事對于一個家庭都是大事。從2013年起,她就打定主意,動員社區力量通過入戶走訪,尋找樓棟內的志愿者,以互助互動的方式讓居民熱絡起來,關系和諧起來。
“前不久,家里的天然氣灶壞了,社區的董師傅下了班就來給我修了,沒收一分錢。”70歲的社區居民謝華英說。在樓下的“微互助”欄目中,樓棟內的志愿者留下了電話,管道堵塞、斷水斷電、電腦故障等,一個電話就能搞定,而且都是免費服務,甚至連家教都不需要到外面找。
“大多數居民的訴求并不難滿足,通過互助,既解決了大家的問題,還能讓鄰里關系和諧起來。”曾明秀說,互幫互助成為樓棟“微治理”的一個亮點。
在崇德社區的每棟居民樓內,還有“微花園”“微茶館”“微心愿”“微文化”等欄目。
“從農民變為新市民,住房和環境變化很大,但有些居民的生活習慣卻沒有跟著改變。”曾明秀說,之前在社區內就出現過高空拋西瓜皮的事件,通過“微文化”不斷宣傳各種文明禮儀,這些不文明現象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廣泛征集民意 依法科學決策
舉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對城市發展空間的優化和拓展作用十分有利。除了賽事場館本身的建造,還能促進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龍泉驛區東安湖體育中心作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大運會)主會場所在地,對提升城市品質、重塑城市形態、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意義重大,將翻開龍泉驛區城市建設的新篇章。這背后,既有龍泉驛區建好主會場項目的實力,還有區人大常委會的大力推動。
早在2018年,龍泉驛區就開始籌備建設大型體育場館,在確定體育場位置時,該區有很大的分歧。當初選址方案有二:一是建在距離市區較近的地方,便利群眾;二是建在東安湖片區,帶動東部新城經濟發展。由于意見未能統一,龍泉驛區委、區政府決定廣泛征集民意。便民利民還是帶動經濟發展?該區人大常委會就體育館選址進行了專題調研,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
“順應時代‘東進,是成都發展的重頭戲,更是龍泉驛區未來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該區人大常委會帶著群眾的心聲與人大的智慧,以機關黨組名義將研究結果形成的建議向區委報告,建議將體育場館選址定在東安湖片區。這一建議被采納。
23個月左右的時間,東安新城從滿目荒涼之地變成了一座繁華新城……龍泉驛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運會所有建設項目都是“先論證,后決策”,區人大常委會結合“老百姓的愿望”,參與了所有項目的論證決策,區人大常委會既舉手、又動手,在參與中實現了全程監督。
除此之外,龍泉驛區人大常委會還在全力服務大運會、全力保障大運會、全力推動大運會上下工夫,展現人大作為。5位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擔任相關重點項目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統籌協調推動22個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區人大代表、區人大辦原主任擔任區大運會辦專職副主任,為大運會籌辦提供高效有力的服務保障;區人大常委會機關選派3名機關干部任項目專員,全部脫產、全力參與、全程督導,助推28個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5位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擔任5個訓練場館中心主任,全力參與大運會比賽項目的協調服務和保障工作。
為充分凝聚代表智慧和力量,服務助推大運會籌辦工作,助力龍泉驛區搶抓機遇走好“東進路”,建好“橋頭堡”,唱好“雙城記”,該區人大常委會創新開展“我為大運會作貢獻——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活動,制定詳細實施方案,發出倡議號召,得到全區五級人大代表積極響應。據介紹,截至目前,圍繞大運會籌辦開展宣傳宣講、建言獻策、投身志愿服務的各級人大代表已有390余人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說,“七微”治理展現了人大代表的智慧,是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那么,當人大工作遇上智能化新技術,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小程序撬動大民生
有事找代表,碼上掃一掃,這在四川省成都市不少地區已不是新鮮事。
在成都市雙流區,打開手機,指尖輕點微信小程序“雙流區智慧代表之家”,就能看到“代表履職”專欄和為選民群眾專設的“反映意見”專欄。選民和代表在這里可以實現24小時“零距離”溝通。
“多虧了這個小程序,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缺米少面的困境才得以解決。”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比較嚴重的時期,雙流區黃龍溪古鎮景區的商戶陳莎因為居家隔離,遇到了物資匱缺的困境。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陳莎一臉苦笑。她說,當時在翻看手機微信時,想起了鎮人大代表曾進社區宣傳的“雙流區智慧代表之家”小程序。
打開小程序、點選代表、發送訴求,陳莎的這通操作不到兩分鐘,十幾分鐘后就收到鎮人大代表潘小龍的回應,居家隔離之困得到及時解決。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人大代表聯系選民群眾,是代表依法履行職責,關注民生,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的重要形式。微信小程序將這種聯系由線下搬到線上,定時聯系變成了及時聯系,打通了代表聯系選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黃龍溪鎮人大主席黃曉莉坦言,疫情期間,空間距離并未成為阻隔代表與群眾聯系的障礙。農產品滯銷、生活用品缺乏……微信小程序讓“有事找代表”得到了更加生動的體現。此外,微信小程序自2019年4月上線以來,選民群眾還通過小程序提出意見建議42條,均及時得到了代表回應。
人大代表葉林麗通過小程序,收集到群眾希望就近就業的訴求,隨即向社區和鎮人大提議進行資源整合,最終吸納20多名婦女成立舞龍隊,人均可年增收6000多元。新落成的“嘉禾記憶·紅色茶館”也與這個小程序有關。選民在小程序上提出訴求,在代表的助力下,破舊的茶樓成了居民喝茶、議事、講紅色文化故事、文化演出的場所。
小程序連接大民生,代表為民鼓與呼,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24小時隨時互動,促代表更加積極履職為民,而群眾因受關注而感受到更多溫暖,與代表的親近之心就會油然而生。
在龍泉驛區山泉鎮,“山泉人大e家”小程序早在2017年就正式運行。該鎮人大主席王明凱說,小程序方便快捷,群眾有何訴求,代表提了什么建議,建議辦理情況如何?這些隨時都可以在小程序上查看。
2019年,山泉鎮大佛社區16組的曾志發就因為一起糾紛,通過小程序聯系了王明凱,而且直接找到了他的辦公室。
原來,由于山上自來水的水壓不夠,該鎮進行管網重修,施工隊將曾志發家蓄水池旁邊的土坡挖松了,大雨襲來,雨水直接將水池沖垮。在向鎮相關部門多次反映無果后,曾志發想到了找人大代表解決。后經過王明凱從中協調,7萬元的補償款發放到了曾志發手中。
小程序讓群眾聲音有了更寬廣的反映渠道,技術讓人大工作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智慧代表之家”小程序上,選民群眾反映的問題、代表的反饋情況以及人大工作動態,都會以數據形式實時匯入后臺的管理系統。
后臺管理系統能將每個階段群眾反映問題的關鍵詞、各鎮街人大工作開展情況、代表履職情況,以圖表的形式直接反映出來,代表履職考核也可一鍵實現。
當“智能因子”融入人大工作,帶來的是工作方式的跨越式變革,引領人大工作走深走實,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朝向現代化發展。
智能審查讓錢用在刀刃上
過去,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重點是錢夠不夠花,別把錢花超了。現在,黨中央要求預算審查監督重點更多關注錢是怎么花的,怎么能花得更好、更有效。建立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就是為了滿足現在的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需要。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探索開展預算聯網監督工作較早。早在2005年,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即實現了與省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聯通。隨著探索工作的深入推進,現在基本建成了“一平臺四系統”(即智能審查分析系統、代表移動審查系統、預算執行聯網監督系統和預算審查監督知識庫系統),實現了對政府“四本預算”、部門預算、轉移支付、預算績效、政府債務、審計整改、國有資產等監督全覆蓋。
成效如何,數據為證。
2016年,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預算聯網監督系統,發現某部門一天內以支票實撥1.4億元財政資金的大額不規范支出,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與財政廳、審計廳一起聽取了該部門的匯報,查明問題原因,將該專項資金從部門預算中收回財政進行共管,并出臺相應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范資金管理,在部門單位間產生了較大震撼和反響。
在2018年決算草案審查中,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預算聯網監督系統的自動對比分析,發現部分部門銀行存款額度較大等問題,及時通知財政部門進行清理,共清理回收沉淀資金4億余元,全部調整用于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項目。
2018年,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還通過智能審查系統,發現省級120多個部門預算存在1500余條問題,經人工復核,正確率達80%。在對這一年的預算草案審查中,通過對比分析,發現部分省級部門公務接待費預算決算偏離較大、預算額度閑置等問題。省人大常委會隨即敦促財政部門進行整改,全年公務接待費預算額度削減近50%。
預決算監督涉及的信息有千萬條,如何通過增強人大的監督實效,讓所有錢都用在刀刃上?四川省人大常委會著重在“智能”上進行探索。
預先審查智能化。以人大預決算審查流程為基礎,開發智能審查系統,建立對應的功能模塊,采用ETL大數據工具,建立預算決算數據處理中心,實現從預算草案接收到預審、初審到大會審查批準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并借助系統,以無紙化、流水線作業方式對預算草案、決算草案開展預先審查。
代表審查網絡化。為人大代表量身打造App,以平板電腦為載體,為代表履行預算決算審查監督職能提供平臺,初步實現掌上審查、移動審查、網絡審查,也為代表間的交流、溝通搭建橋梁。通過平板電腦,代表可以隨時提交審查監督意見建議,隨時隨地查看省級預算收支的執行情況、審計發現的問題及整改情況以及預算委、預算工委工作開展情況和相關工作動態。
執行監督實時化。根據現有人大監督體系,構建預算執行聯網監督系統,實時對財政預算收支執行進度、轉移支付下達、部門支付記錄的實時記錄,并對數據進行清洗、加工,形成完備的在線監督體系,實現對預算執行的綜合分析和實時監督。通過重點數據重點分析,單獨科目單獨分析等形式,建立起以預警監控為主,數據分析為輔的新型監督模式。
預算信息知識化。預算信息知識庫匯聚了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可供代表和工作人員學習掌握預算相關法律法規、財政政策以及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制度、預算審查監督方法等,信息知識庫是全平臺的基礎支撐,為數據挖掘和學習應用積累廣泛的數據資源。
今年11月18日,《四川省人大預算聯網審查監督數據信息提供規范》系列地方標準通過來自人大、財稅、標準化等方面專家學者的技術審查。四川省人大預算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標準的出臺有利于指導全省各級人大預算聯網審查監督系統建設與應用,提高全省地方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對預決算草案進行技術性審查,通過智能化審查分析以及對預算、預算執行、決算的對比分析,實現對支出總量與結構、重點支出、部門預算、轉移支付等部分指標的智能化審查,將有效拓展預算審查監督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