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河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中,有一組鏡頭是記錄作家阿來在家鄉川藏高原上拍攝植物花草的。他雙手抱著一部單反相機,為了找到最佳拍攝角度,竟然趴在山坡上。那種專注勁兒,絲毫不亞于寫小說。從2010年開始,阿來一直關注和著迷于拍攝野生植物,并想做一份關于青藏高原野生植物的物候記。迄今為止,他拍攝并加以文字注釋的植物花草已多達800余種,還無心插柳地出了一本書叫《草木的理想國》。阿來之所以做這些,完全是個人的小興致,他稱之為“非功利愛好”:“人一定要有一個非功利性的愛好,既可養心,又能感受到生活的無限美好。”歷時10年,他給那些千姿百態的植物花草建造了一個理想國,而那些植物花草無疑也是他的理想國。
寫出《邊城》等經典名作的沈從文,對文學的熱愛毋庸置疑,但他對文物的愛好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用“一生癡迷”喻之,毫不為過。早在西南聯大擔寫作授課之余,他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逛夜市、淘古董,那些寶物常常看得他張大了嘴巴。眾所周知,收藏文物古董絕對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情,當年沈從文的經濟狀況算不上好,但買起這些心愛的玩意兒來卻常常出手闊綽。而致婚后常常遭到妻子的埋怨和嘮叨,他每每都是好言哄勸,照買不誤。中年之后,他更是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文物研究上。
之于文物,沈從文的一生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收藏和研究。他的前半生基本是收藏,后半生側重研究。而最難能可貴的是,收藏也好,研究也罷,他始終都是抱著非功利的心態做這件事。別人收藏大都是真正意義上的“藏”,是藏起來等升值,而他收藏只是過過手,那些寶物最后都捐了出去。當年北大博物館創建時,他的捐贈功不可沒。他以為,收藏文物古董真正的價值是與更多的人分享,鎖在家里孤芳自賞有何意義。是因為真的喜歡,才做這件事。這種喜歡很干凈、純粹,所以沈從文一生都樂在其中。
閑暇時,我喜歡寫作,卻并不奢望寫出大名堂來,興至則寫,否則,寧肯閑坐一隅觀魚賞花,也絕不無病呻吟。朋友勸我:“不夠勤奮,你應該為自己制訂一套創作計劃。”我曉得朋友的好意,但整日給自己施壓,豈不被那些計劃所累,又何來愉悅?正因為非功利,所以發表與否,有無名氣,我并不在意。不在意,便寫得坦然,便無患得患失之惶恐。
其實在內心深處,人們都向往有一個自己的桃花源,那里與世無爭,沒有煩惱,雖然現實中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們完全可以在世事的繁雜與忙碌中,尋得自己的一片凈土。非功利的愛好便是這片凈土,它是為自己傾情打造出來的一個私密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只有愛好和自己的存在,你盡可以陶醉其間而無須自拔。
畢淑敏說:“一個人至少需要一種非功利的愛好,比如愛釣魚,并不是為了解饞;愛書法,并不是為了賣錢;愛跑步,并不是要創世界紀錄;愛跳舞,并不是為了上臺表演,因為它不僅僅使富裕的精力有所附麗,更使精神有了舒展自如的安置和發揮,繼而感受到人生的美好真諦。”我深以為然。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