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蒲鶴月 校露露
摘 要:創意農業是運用創意的理念將諸多元素融合,進行農業的轉型升級,形成綠色、產業融合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該文在闡述創意農業發展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基礎上,分析了陜西創意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形式,梳理了當前創意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解決措施,以期為陜西省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創意農業;產業鏈條;產業融合;陜西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2-0013-03
Abstract: Creative agriculture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many elements with creative idea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agriculture and form a ne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featuring gree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Shaanxi province, sor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 Creative agriculture;Industry chain;Industry convergence;Shaanxi
創意農業是以創意為出發點,運用新穎的方式將諸多元素進行融合,進行農業的升級和轉型,形成富有創意、綠色、產業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最終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明確指出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根本之路就是走現代農業之路。當前是陜西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以城市發展為依托,借助創意、科技等手段,采用專業化、新穎化、市場化的形式轉化農業發展模式,從而延伸農業的外延和內涵,給陜西省創意農業帶來新的活力。
1 陜西創意農業發展分析
《關于突出重點提檔升級推動旅游業大發展的意見》、《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臺,為陜西省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省內各市的相關有效措施有力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其中鄉村旅游異軍突起,發展勢頭強勁。“十二五”期間全省鄉村旅游共接待旅游者超過4.7億人次,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0%。規劃期內,旅游業帶動全省農村脫貧人口超過60萬人。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創意農業項目為鄉村旅游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梁家河村成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典型,袁家村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陜西省全省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27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30家、省級旅游示范縣17個。“十二五”之后陜西旅游業繼續迅速發展,全省旅游收入持續增長,2018年通過旅游業受益農戶收入來源分析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創辦農家樂仍然是農戶吸引游客的主要形式,民俗表演也占有一席之地。全部旅游收入中,農家樂收入占44.69%,出售農副產品占19.74%,民俗表演占2.76%,提供旅游服務占6.41%,其他與旅游相關的收入占26.4%。
創意農業的發展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打造創意農業品牌成為鄉村旅游的特色,帶動鄉村旅游業持續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陜西省獨特的地理、歷史、文化優勢為創意農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形式。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地勢總體南北高、中部低,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陜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區,三大區域風俗、民俗風格迥異。
1.1 陜北黃土高原農業區 陜北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是黃土高原的中心,土地資源豐富,光照十分充足但水資源缺乏,擁有“陜北江南”的南泥灣以及眾多農業科技園區。陜北民俗文化多種多樣,有信天游、秧歌、腰鼓、民歌等,這些民俗文化與原汁原味的田間地頭耕種完美結合,農民本色出演,游客參與度高,能切身體驗陜北特色。同時,陜北地區也是革命老區,有著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小雜糧是當地代表性的作物,品種多樣,抗逆性、適應性強,營養價值高,在各村大力推行“一村一品”模式,著力打造小雜糧的品牌效應。
1.2 關中風情民俗農業區 關中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5市。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氛圍濃郁。2007年陜西省在華清池推出了《長恨歌》歷史歌舞劇,演出收入突破1.5億元且一直呈上升趨勢。楚漢之爭、鴻門宴、平定匈奴等讓人熱血沸騰、蕩氣回腸的歷史事件,曲江所遺留下來的唐代文化瑰寶——唐詩,都可作為當地農業發展的依托,實現農業與旅游、文化產業交叉互補的發展新模式,讓人們在旅游中學習歷史、學習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西安周邊的市區,將以涇陽伏茶為代表的茶文化、關中民俗文化、關中生活文化融為一體,打造獨具特色的產業文化和品牌效應。關中農作物、經濟作物種類異常豐富,如關中小麥、臨潼石榴、戶縣葡萄、眉縣獼猴桃、富平柿餅等,因此可建立采摘園區,采摘的同時對游客進行科普教育,使其感受農業的文化氣息。
1.3 陜南秦巴生態農業區 陜南包括商洛、安康、漢中3個地區。由于被秦嶺山脈與關中陜北隔開,陜南形成了北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南方地區特征,水資源豐富。秦巴山區民俗資源豐富多樣,極具特色,有陜南號子、民間婚俗、洋縣木偶、鎮巴嗩吶、燈火社火(跑旱船、舞獅子、跑竹馬、龍燈舞、社火)等,陜南民歌與陜北民歌也風格迥異,受蜀漢文化和荊楚文化影響,民歌旋律優美動聽、情感細膩柔和。這些都可與農業進行整合,作為當地農業發展的催化劑,推出“農業+”發展模式,“農業+文化+歷史+歌舞表演”相互融合,相互發展。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市場定位模糊 品牌是創意農業發展的根本,陜西創意農業市場定位一直模糊不清,農業、文化、旅游資源眾多卻沒有形成鮮明的地域特征。之前一直主打陜北特色,但僅使人們對陜西的印象停留在黃土高原和紅色革命圣地,卻不知陜北的民風以及當地特色的農作物(紅棗、小米等)。近年來主打盛唐文化,“大唐不夜城”的成功雖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但真正有內涵的關中民俗、文化等卻被忽視了。對于陜南,大眾的印象僅停留在漢中的油菜花,卻不知陜南文化是關中和巴蜀文化的融合。
2.2 管理機構不健全,公共服務設施不到位 大多數的創意農業項目缺乏政府規范化的管理,景區配套的公共設施不到位,如部分景區附近缺少明確指示牌,場內停車混亂,住宿、餐飲衛生不達標,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多數農民各自分散經營,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缺乏專業化的帶領和規劃,導致經營場所混亂,游客體驗感不強,“回頭客”減少,最終使得創意農業項目無法可持續發展。
2.3 項目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 利用鄉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當地民俗發展起來的旅游觀光項目,如: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原·白鹿倉景區、馬嵬驛民俗文化村等,景點內容相似,都是主打關中民俗文化,除了重復的小吃就是同樣的娛樂設施,游客體驗感受相似,重游率低。草莓采摘園除了摘草莓項目,周邊也沒有其他游玩項目,農業項目單一,非節假日時間段游客量稀少。
3 解決措施
3.1 明確產品市場定位,開發代表性的創意產品 品牌是陜西省的代表和象征,只有打造出自有品牌,推出代表性產品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站住腳跟,創意農業更應如此。合理利用陜北、關中、陜南不同的優勢和特色,如:陜北紅色革命路線、民歌腰鼓,關中秦腔、花饃、皮影戲,別具一格的陜南民歌及陜南獨特的歷史文化等,針對性地打造景區依托型、休閑觀光型、古鎮古村落型、民俗體驗型等創意農業產品。打造多樣化的農業創意產品,推動“農業+文化+表演+歷史”進程,推動創意農業向獨特化、個性化、多樣化、主體化方向發展。例如:陜南油菜花田、采茶園在游客體驗時加入陜南民歌表演,不僅能增加經濟收益,同時還能宣揚陜南民歌;陜北作家路遙自小在陜北農村長大,游客參觀完路遙故居后可增加農村體驗項目,讓游客體驗農村的織布機、鍋灶等,體驗路遙當年的生活環境,讓游客了解陜北更多的人文情懷。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機構及基礎設施 利用政府機構職能,加強監管力度,引進先進人才統一管理創意農業項目,并且完善配套公共設施,解決停車、廁所、飲食、住宿問題。指定統一衛生標準,并進行不定期檢查;指定合理收費標準,嚴厲打擊漫天要價;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創意農業現代化、品質化水平,促進創意農業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使創意農業成為帶動旅游發展和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3.3 科學規劃,促進創意創新 陜北、關中、陜南等地應把歷史人物、名勝古跡、風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當地的特色農作物進行有機融合,科學規劃發展,整合改善同質化的創意農業項目,突出各自的新穎點。對于關中的不同民俗文化村,應尋找各自特點,而不是單純的小吃售賣和文化體驗,如馬嵬驛民俗文化村就可與黃山宮、楊貴妃墓這些景點進行整合,突出馬嵬驛民俗文化村區別于袁家村等類似民俗村的特色。陜西省清澗縣是中國紅棗之鄉,可在大棗基地融合農民原汁原味表演,講解紅色歷史,宣揚民俗文化,打響紅棗品牌。
4 結語
以國家制度為保障,用創意、文化、科技去尋求特色農業發展之路是當今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突破點。農業的發展不能局限于狹小的范圍,應跳出困境,用創新創意的新理念去挖掘和探索傳統農業中的新穎點,實現傳統農業向創意農業的飛躍式突破。陜西省應針對陜北、陜南、關中不同地區,分區域、有特色、有體系地進行創意農業探索;同時,建立完善全省創意農業的聯動機制,推動產業鏈條的形成,實現協同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林強.創意農業旅游規劃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4.
[2]常偉.全球化背景下的西部創意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陜西渭南的調研數據為例[A].中國產業集群研究協調組.第十二屆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中國產業集群研究協調組,2013:7.
[3]吳書音.國外創意農業發展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8,32(3):24-28.
[4]張紅娟,楊振華.“田園綜合體”模式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借鑒與思考——以陜西袁家村為例[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1):31-34.
[5]曹福存,婁景俏,姜新茹.遼寧創意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園藝,2019(9):60-61,130.
[6]文心田.現代農業——創意農業與財富[J].熱帶農業工程,2019,43(1):3-6.
[7]唐萌.陜西農業經濟—生態—社會復合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研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9.
[8]崔瑜琴,馬芬芬.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陜北紅棗營銷優化策略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9,29(5):49-53.
[9]李靜,劉燕威.基于文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產品提質升級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28):23-24.
[10]袁立新,史書強,齊鑫,等.遼寧省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遼寧農業科學,2020(1):76-78.
[11]粟孟林.基于鄉村振興的創意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R].兩岸創意經濟研究報告,2019:10.
[12]郗瑞.基于鄉村旅游視角下關中地區村莊規劃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