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怡廷 李華
摘 要:現如今,隨著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從共享經濟到共享農莊,既是城鄉共融新業態的發展,也是人們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和田園生活的新需求。因此,在國家倡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于共享農莊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該文分析了共享農莊存在的必要性,對農莊的盈利手段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共享農莊;共享經濟;盈利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2-0016-03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haring economy,the concept of sharing has taken root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and people′s lives have become more convenient and faster. From sharing economy to sharing farms, it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s of urban-rural harmony, but also people′s new demands for high-quality, personal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rural life. Therefore,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ry′s strategy of advoc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on shared farms is essentia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hared farms and makes suggestions on the profit model of farms.
Key words: Shared farm;Shared economy;Profit model
1 共享農莊的產生背景
1.1 共享經濟的產生 共享概念已存在久遠。傳統社會時期,鄰里朋友之間互相借閱書籍或者互相交換所知信息與物品,其本質上是一種形式的共享[1]。自2000年開始,互聯網時代隨之到來,各種網絡虛擬空間與平臺也就逐漸出現,用戶可以在這些網絡平臺上向陌生人表達自己的見解與觀點,還可以互相分享信息[2]。而此時的網絡分享形式只集中于無償的信息與內容分享,不涉及實物的分享,很少摻雜著金錢的交易。2010年前后,隨著Uber、Airbnb等一系列實物共享平臺的出現,共享開始從純粹的無償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共享經濟”[3]。
從圖1可以看出,由傳統社會共享到如今共享經濟的整個發展歷程。隨著共享經濟逐漸發展涉及到各個領域,共享理念也隨之推廣到各行各業,從人們最熟悉的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到現在的共享農莊理念的出現,這無疑會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契機[4]。共享農莊以共享經濟為理論支撐,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它集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于一體,以共建、共享、共贏為本質特征[5]。從共享經濟到共享農莊,既是城鄉共融新業態的發展,也是人們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和田園生活的新需求[6]。
1.2 巨大的市場需求 建國后至今,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但大量的城市居民在其少兒時都有過在農村生活過的經歷,盡管后來融入城市成為中產、高產階層,但這些人心中大多都有故鄉情懷,認為最美的地方仍是家鄉,因此,田園夢想在城市非常普遍。盡管土地公有制是不能改變的,但人民的需求是需要滿足的,共享農莊應運而生。
2 共享農莊概念、主要特征及其意義
2.1 概念 “共享農莊”是指以充分涵蓋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主要載體,以各類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7],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的“三農”新業態[8]。共享農莊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是共享經濟在農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形式,其本質是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的共享型農業生產和消費模式[9]。
2.2 主要特征
2.2.1 農業存在閑置資源 農業閑置資源是開發共享農莊的基本前提。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地區轉入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使農村土地、房屋、生產設備等閑置資源增多,大量土地撂荒、屋舍破敗、設備老化,不僅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也無法為這些資源的潛在需求者所利用,造成極大的浪費。農業閑置資源為共享農莊建設提供了基本資源稟賦,而共享農莊的發展模式則為限制資源效益轉化、改善供需結構性不匹配提供了可行途徑。
2.2.2 資源使用權實現轉移 農業閑置資源的使用權可轉移至農業消費者。土地使用權的轉移表現為可直接有償提供給農業消費者使用,也可以是消費者虛擬占有土地使用權,而最終獲得土地產出或享受居住權的形式。因此,此處的土地“使用權”轉移主要從土地最終使用的環節考慮,即“使用權”轉移到消費者,而非一般意義上的農民土地承包的流轉。
2.2.3 生產、流通扁平化運作 通過信息化平臺,消費者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擁有者直接溝通交易,使用權擁有者本身即是消費者,也可以成為實際生產者,實現產出與消費直接對接和“所見即所得”的生產消費模式,大大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空間距離影響。
2.2.4 生產、消費信息共享 利用互聯網直接跨接農業資源與消費者,實現信息的完全公開、透明、共享。一是閑置農業資源及特色產出的信息共享,消費者可以充分獲得資源信息,并以此決定是否購買服務;二是農業生產過程的完全可視化,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而能隨時查看,實現所見即所得;三是消費者對閑置農業資源、所雇農民、托管服務、產出品的品質等的評價完全公開對共享農莊的生產過程進行全稱在線監督,對產品可溯源追蹤,促使其保持服務品質,形成循環、閉合的發展模式。
2.2.5 資源使用權快速流動 資源使用權可事先約定時限,到期后使用權可收回繼續出售他人。使用權的轉移具有時間短、頻次高的特性。根據農業產出的周期特點,可按季度、年度出售,一般轉移時間間隔為數月到數年。
2.3 意義 有些學者認為,共享農莊簡單來講就是將共享經濟理念與具體的農莊經營進行結合而衍生出來的新模式。這個新模式的環節包括:消費者、農莊、線上及線下的購物渠道和流程,保證消費者在整個流程中得到滿意的農莊體驗[10]。共享農莊就是用共享的方式,創造新奇的產品和體驗項目,打造符合消費者審美的田園生活場景,讓更多的人愿意走進農莊、留在農莊、消費農莊。“共享農莊”作為一種平臺化思維的產物,對于政府、農莊主、農民以及城市消費者而言,可謂“四贏”局面。對于政府而言,目前我國農村資源閑置與勞動力大量流失問題日益嚴重,共享農莊模式的出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困境。共享農莊的關鍵是進行使用權的交易,把閑置的農村資源和過大的城市需求進行重新整合,將兩者進行最優化與最大化的匹配,從另一方面縮減城鄉差距[8]。對于農莊和農民而言,通過各種共享方式把自己閑置的物品進行變相投資,既可以解決農民收入低的問題,還可以降低自己投資經營的風險,與更多的消費用戶進行銜接。對于城市消費者而言,習慣于繁忙的城市生活,內心總是向往著田園生活,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疲勞。期待可以在鄉村小鎮中有一處自己的歸屬,可以在休息之余和朋友體驗農種樂趣并呼吸未被污染的新鮮空氣,欣賞不曾在城市中見到的小鎮風景。共享農莊,是共享經濟衍生出來的一種農業新模式,它打破了常規的城鄉生活,介于城市與鄉村生活之間,更進一步體現了城鄉融合的新發展。
3 共享農莊存在問題及對策
3.1 未進行合理規劃 大多數農莊并沒有以自己的特色為主,不足以去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沒有進行合理規劃,也沒有從自身出發,尋找自己的特點。因此,首先得明確自己的定位,規劃好自己的農莊發展格局,不能與其他農莊相比,毫無自己的特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一定要找準定位,敢于創新。其次,要設立一套全面的管控體系,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來進行盈利,堅守的底線不能違背。
3.2 作用混淆 實施共享農莊項目,首先要明確目標與方向,不能把項目的作用與其他發生混淆。農業在現在生活中越來越扮演著重要位置,開展“共享農莊”最大的誤區就在于重建設、輕運營。不少莊主以共享農莊的名義,新建了大量的土木工程、房屋、基礎設施,但是在產品設計、項目體驗上不下功夫,把農莊搞成房地產開發。因此,要明確農莊是以農業為根本,服務于消費者,最重要的關鍵點是從消費者本身出發去考慮,從而帶動整個村莊去獲得收益。
4 共享農莊的盈利手段
4.1 銷售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一些以水果、蔬菜為主題的農莊,一般都會舉行產品采摘活動,從而把農產品出售出去,以這種形式銷售比去尋找銷售渠道更具有價值,也更具有吸引力。大部分農莊的果蔬都采用有機技術種植,既綠色健康又環保,可以保證一定的健康標準。增加產品附加值就是把農產品做成一體化,從種植到加工等流程一條龍服務,整個流程做到透明、可視化,讓消費者對農莊內的食品安全更加放心,從而提升農莊產品的價值。
4.2 盤活農村閑置資源 閑置資源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進行租賃共享,這種方式既可以保證風險低,又實現了資源價值,達到雙贏局面。農村地區較為常見的閑置資源有農機、土地與房屋3類。農民進行耕種需要采購昂貴的農機設備,但耕種完成后就會閑置。面對這樣的情況,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進行租賃共享,把農機租賃出去,既可以服務更多的農戶,又可以賺取一定的收益。對于閑置土地,部分農民沒有能力或者精力去耕種的話就可以租賃出去,既能保證一定收入,又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
4.3 平臺經營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社會也從傳統的電話聯系方式轉變為線上聯系,設立自己的線上平臺。這樣既可以擴大消費者對農莊的認識度,又可以起到一定的廣告作用。但平臺內容也需要定時更新,讓消費者可以看到最新的農莊面貌,消除農莊形象與現實不符的可能性,給予消費者更多的真實性。或是結合現有的娛樂平臺進行宣傳,拍攝一些可以體現自己農莊特點的視頻。
4.4 人才培養 農莊的運營由多個環節組成,要定期進行人才培養。擁有自己的農莊特點就是意味著要創新,進行人才培養可以增加創新點。
參考文獻
[1]倪健惠.淺析共享經濟概念[J].現代經濟信息,2018(11):8.
[2]刁衛東,趙洪進.共享經濟的發展趨勢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38(10):106-107.
[3]陳春,段德俊,姜宇鈞.共享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2018,36(04):39-44.
[3]李可欣.共享經濟的現實與想象力[N].21世紀經濟報道,2016-04-20(014).
[4]農業行業觀察.“共享農場”:農場發展新方向?[J].農家之友,2017(07):14-15.
[5]侯小健.建設共享農莊切忌“千莊一面”[J].海南日報,2018-7-06.
[6]王方.共享農業有望成下一個創業風口[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7(08):13-15.
[7]馮成龍,林文斌,范武波,等.構建海南共享農莊與農民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探討[J].南方農業,2018,12(29):81-82.
[8]李軍.積極發展“共享農莊” 促進“三農”新突破[J].農民日報.2017(3):1-3.
[9]魏雙慧.鄉村振興背景下共享農莊的盈利方式研究[J].遼寧經濟學報.2018:60-61.
[10]“共享農莊”到底是啥?怎么共享、怎么賺錢?[EB/OL].[2018-01-29].https://www.sohu.com/a/219627871_73548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