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棟
摘?要:“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高校輔導員更應具備創新精神。輔導員的創新性工作將更有助于班集體創新和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輔導員主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比較繁雜且工作內容具有不確定性,面對動態變化的學生群體,面臨層出不窮的各種疑難問題,只有適時調整工作思路,提高綜合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輔導員的思政育人功能。
關鍵詞:創新?輔導員?大學生
一、輔導員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
針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特點,高校輔導員開展工作時就需要從實際出發,拓寬工作思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一)拓寬與學生溝通交流渠道
師生之間能夠和諧相處的前提是互相信任,進而建立師生感情,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適合不同學生的溝通方式,既應該有直接的面對面談心,也應豐富間接交流平臺。
1.微信公眾號
輔導員可以以班級團支部為平臺,組建具有班團特色、專業特點的微信公眾號,通過發布輔導員工作實錄、班級管理、最新動態、資源共享、熱點解讀等信息來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縮短師生距離,同時增加輔導員的感染力,提升輔導員的綜合素質。
2.高、低年級幫扶群
隨著微信、QQ等網絡聊天工具的普及,群過剩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建立不同平臺的高年級、低年級幫扶交流群,十分必要。大一新生新入學往往對于自己的學習規劃、奮斗方向并不是很明確,專業課的學習、社團活動參與、學生會等一系列問題都急于尋求請教對象,建立畢業生與新生的交流群就顯得尤其重要。他們之間所具有的共同性和可傳遞性,更有利于幫助彼此提高適用性和引導力。
(二)培育學生綜合創新能力
1.營造學術氛圍
輔導員應加強對相關專業學術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通過班會和談心談話來積極宣傳,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學術參與意愿。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幫助學生樹立科研意識。
2.培養實踐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正確方式,輔導員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投身實踐活動,鼓勵他們參與專項課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首先,可以通過具體實踐來驗證專業理論內容;其次,可以幫助學生尋找創新點、衍生創意;最后,學生通過參與各類社會實踐、參加各種創業創新競賽,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社會經驗,提高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最終內化為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3.鼓勵特色學生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唯分數論”一直作為人才評定的特殊標準,貌似約定俗成,實則非常片面。新時期的大學生個性張揚、愛好廣泛,有著善于求新、求變的特質,在就業方面的選擇更寬泛。據統計,專長就業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穩定就業的新方向。當代大學生有著豐富的個人特色,如果將個人的業余專長進行積極引導,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最終往就業選擇上靠攏,并有機會發展成自己未來的事業,其本身就是提升學生就業率、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的有效途徑。因此,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應善于挖掘、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特質,并做好分類記錄,并有針對性地開展談心談話和生涯規劃指導,從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個性化發展做好鋪墊。
二、學生管理理念的創新
(一)切實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首先,學生管理工作的主體是輔導員,客體是學生。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為學生成長、成才所服務的,工作重心是學生本體,出發點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面對新生代群體,傳統的說教已經水土不服,德育教育的作用更為凸顯。管理工作更應該注重學生的隱性教育,尊重、關愛學生,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性的努力方向。
其次,學生服務方式應該因人而異。考慮到不同的學生群體因為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專業素養、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學生服務方式也應該適時變化,不能簡單一刀切,簡單來講就是變一味灌輸為主動傾聽,變單一認定為綜合評估,變局部以為為全面考量。
最后,學生日常管理必須公平公正。在工作中不應戴著有色眼鏡做事,遇事武斷評價,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切莫偏見。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應該保證所有人的知情權,切實保障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二)堅持思想教育與嚴格管理相結合
好的教育方式是動態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思想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束縛,而是引導。只有做到嚴寬相濟、剛柔并行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真正入腦入心。因此,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完善的規章制度來支撐,從而真正實現自律與他律、內在約束與外在規范有機結合。
創新是時代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作為學生輔導員,創新性開展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服務和培育學生,主要我們全方位、多維度教育引導學生勤學善思、求真篤行,真正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
參考文獻
[1]牟紅紅,丁慧民,張敬師.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有效溝通[J].現代企業教育,2007(2):61—62.
[2]俞航.教師個人魅力對教育的強大影響[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12):21.